亓樂義:中共軍力報告-台灣視角
文/ RFA亓樂義
今年8月上旬,解放軍在台海周邊展開大規模、高強度圍台軍演。由於台灣方面的剋制,雙方沒有擦槍走火。到8月底出現戲劇化發展,從廈門起飛的民用無人機,以多批次、多架次侵入台灣所屬金門外海多個島嶼,經多次示警、驅離後無效,守軍被迫於9月1日實施防衛射擊,擊落1架來自對岸的民用空拍無人機。
牽動西太平洋
有人形容這是自1979年以來,台灣金門守軍首次向大陸越界的飛行器開火。雖然不構成實質上危機,但是這種「引誘台軍開第一槍」的做法,是否成爲未來解放軍對台動武的藉口,引起各界關注。
就形勢發展來看,兩岸因戰術對峙而擦槍走火進而引發戰爭的概率不高,反而是出現某個重大政治事件,比如北京認定台灣宣佈法理台獨,或「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等重大事變」,或一箇中國原則被徹底廢棄,美台建立新的外交關係,北京纔有可能發動戰爭。這是一個危機逐步升級的過程,可以預見發展趨勢,但說不準戰爭的具體時間。
就在兩岸關係緊張之際,台灣國防部9月1日公佈今年版《中共軍力報告書》,全文32頁,不及美國國防部公佈將近200頁的篇幅,但是發佈時間及時,又具針對性,內容就解放軍從今年起在台海周邊活動、對台軍事作戰整備、對台作戰能力評估,以及對台可能行動等重大敵情做出概要性說明。這是台灣身處前沿第一線,對解放軍聯合戰力的近距離觀察,對周邊國家尤其是日本和美國應該深具啓發。
面對8月上旬解放軍圍台軍演,軍力報告書指出,這是東部戰區在台灣周邊海、空域設置禁航區,進行實彈實戰化「聯合軍事行動」,模糊海峽中線存在的事實,試射飛彈製造台灣社會不安,並模擬封鎖台灣對外交通航線,同時運用外交、經濟、網絡、輿論等多重手段,磨練戰區聯合指揮作戰效能,驗證對台作戰預案執行能力,以及提升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能力。演訓區域突破第一島鏈擴展至西太平洋。
換言之,解放軍圍台軍演開始牽動西太平洋現有的權力平衡。若任其發展,地區地緣秩序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面臨重組。
俄烏戰爭影響
台灣國防部研判,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遭受國際社會在外交、政治和經濟制裁的強大壓力,後勤補給受到烏軍襲擊,俄軍攻勢大受影響,以及在戰略上俄羅斯運用核威懾防止北約(NATO)及美國派遣部隊干預等多重因素影響,將使中國多方考量並修正其原有的犯台行動方案。
台灣也從俄烏戰爭中汲取經驗,面對解放軍對台軍事威脅,深刻體會「自己國家、自己防衛」的信念,凝聚「全民抗敵」意志,強化戰力並堅定「守中線、守領海、守主權」的立場,積極備戰。
由此看出,俄烏戰爭不僅改變世界戰爭觀,台海衝突也深受影響。同時,台灣不接受解放軍打破海峽中線的事實,繼續堅守海峽中線。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將爲今後兩岸擦槍走火埋下隱患。就台灣而言,如何以現有兵力堅守海峽中線,沒有新的防衛思維和資源的重新配置,很難完成。
經過8月上旬圍台軍演,解放軍對台作戰能力究竟如何?軍力報告書從7個層面做出評估。首先是聯合情報、監視與偵察:所謂大軍未動、情報先行。解放軍以衛星掌控印太地區的外國軍機軍艦動態,並在台海周邊海、空域常態部署電子偵察飛機與軍艦、無人機、情報船及科研船,透過陸海空與航太等多維偵搜手段,掌握台灣軍事動態並完善戰場經營。
第二是網電作戰:目前解放軍具備對台電子攻擊能力,可用干擾或遮斷方式,對台通信指管效能產生局部影響。另外結合網軍發動網絡攻擊,破壞台灣關鍵基礎設施,影響軍事裝備系統運作,支援對台作戰。
反介入/區域拒止
第三和第四爲聯合威懾、聯合封鎖,以8月上旬圍台軍演爲代表,展示其能力。第五是精準打擊,以火箭軍各式彈道飛彈、巡航飛彈及空射型攻陸飛彈射程涵蓋台灣全島爲主,並協同海、空軍戰力與陸軍遠程多管火箭炮,攻擊台灣政治、軍事、經濟等重要目標,達成「制機於地、制艦於港」的作戰方針。就是先摧毀機場跑道使台灣戰機飛不起來,摧毀港口使軍艦困死港內。這部分的突防力最強、破壞力最大。
第六是聯合登島作戰。近年解放軍持續列裝各型登陸載具,建構海、空戰略投送能量,並強化戰區聯合作戰指管與戰力整合,加速提升多維雙超和立體登陸作戰能量。
第七是反介入/區域拒止,這是針對外軍干預。解放軍2艘航母持續戰力生成,同時配合海、空軍執行跨島鏈遠海長航訓練,並部署中、長程常規對地和反艦彈道飛彈及巡航飛彈,建構第一和第二島鏈間區域抗擊外軍能力。台方研判第3艘航母福建號2025年完成海試交付海軍,完備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所謂反介入,指威懾和阻止美軍進入支援台灣的作戰海域;區域拒止,指即使美軍進入作戰海域也難以自由展開。
軍力報告書並未說明解放軍何時具備全面攻台能力。台灣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日前在發表新書《台灣的勝算》中指出,解放軍有關武統台灣的建軍優先次序是:一、嚇阻及拒止美國以軍事手段介入。二、威懾及制止台灣走向法理台獨。三、跨海及佔領台灣的全面軍事能力。李喜明說,中國目前尚未具備以上所有完整能力。北京面對最困難的問題是來自美國的挑戰,而美國援助台灣的態度必然是中國是否決心動手的主要考量因素。
對台可能行動
問題是,解放軍何時具備嚇阻及拒止美國以軍事手段介入台海衝突的能力。《解放軍報》去年上半年就軍事訓練轉型做出初步評價,指出面對強敵(美軍)時,往往把資料當成情資,戰訓戰法的技術含量嚴重不足,訓練模式低效過時;在檢測評估部隊戰力時,缺乏模式數據和評價標準;在指揮訓練方面,實戰化的對抗演練並不突出,依靠系統使用數據的力度不夠;而且體系練兵意識不強,不重視數據。
今年1月習近平向全軍發佈開訓動員令,提出解放軍正處於全面推進軍事訓練轉型升級階段,要準確把握軍事鬥爭形勢變化,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換言之,現階段解放軍還在研究美軍的變化,而且對美軍實際戰力的掌握非常不足,大多是靜態資料而缺乏動態情資。想要準確把握美軍得需要更長時間。
軍力報告書指出,今後解放軍對台可能行動有8項:從認知作戰、灰色地帶行動,到聯合軍事威懾、聯合海空封鎖,再到奪佔台灣外離島,以及實施斬首作戰、聯合火力打擊,最後是全面進犯。
所謂灰色地帶行動,指中國運用民用航空器、無人機、探空氣球、橡皮艇、海上民兵等手段,密集而不間斷侵擾台灣周邊海、空域,企圖改變兩岸既有現狀。
所謂斬首行動,是中國運用特戰部隊或先期潛伏人員,對台灣政治和軍事中樞進行斬首突擊,同時動用巡航飛彈實施遠距精準打擊,癱瘓台灣整體指管運作及破壞重要關鍵基礎設施,迫使台灣政府失能,動搖抗敵決心。
李喜明認爲,解放軍已經具備對台實施海空軍事威懾與封鎖,遠距聯合火力打擊和奪取外島能力,他預判2027年之前,解放軍仍無法以全般軍事手段進行陸海空三棲登陸作戰、全面犯台。解放軍想要順利跨過台灣海峽這道深溝壁壘,仍有諸多實務上的困難。
他預判,危險時刻在2032年,習近平第4任期屆滿,掌權20年又兼具軍事實力,解決台灣問題就在一念之間。這也意味中國具備嚇阻及拒止美國以軍事手段介入台海衝突的能力。
以武抑/制獨
在此之前,中國對台武力鬥爭將以兩個階段進行。首先是「以武抑獨」(以武力抑制台獨),在每一個可能面向持續向台灣施壓。台灣的海空防禦空間將會持續被壓縮,最需要擔憂的是海峽中線被打破。未來中國「以武抑獨」的軍事威懾只會有增無減,使得兩岸之間避免誤判、防止意外的默契愈來愈脆弱,是非常危險的警訊。
第二階段是「以武制獨」(以武力制伏台獨),以「懲罰性」的軍事打擊制伏台獨。目前由於解放軍無法建立全方位、大規模的三棲登陸作戰能力,但是又想制伏台獨,習近平只能選擇區域性、有限度、可控制的動武模式,從力度較小方式攻擊台灣特定的飛機和軍艦,或加大力度以遠距火力打擊台灣軍事目標,或發動選擇性攻佔台灣外島等作戰行動,而實施這些行動不排除有解決中共內部矛盾的可能性。最後是「以武統一」,以跨海作戰實質佔領台灣,最大困難是面對美國的介入。
8月上旬解放軍圍台軍演已經改變台海現狀。如何扭轉局面,遏止中共軍力擴張進而改寫地區地緣秩序,將是台灣、美國和日本眼下最緊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