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

台灣稱擁射程2000公里飛彈 意欲何在

天弓三型防空飛彈

文/古文明

多維新聞報導,近期台灣軍方大規模「官泄」,聯合各大媒體,釋放出國軍已服役「增程型雄風2E型巡航飛彈」,射程達到1,200公里,已經小批量撥交部隊。而據傳此型飛彈還在繼續增程研改,射程將大大提高至2,000公里。由台灣媒體所釋放出此種訊息,大體上由台國安、國防高層所提供不具名爆料,俗稱「官泄」,雖不見任何彈體的實體照片、影片,卻「繪聲繪影」誇耀武力,此意欲為何?在目前台海緊張、美國政府即將交接的關鍵時刻,更突顯其意在言外的特殊性。

根據「國軍將領」所透露,台灣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已經在近期成功研製增程型雄風2E型巡航飛彈,相較於約在2005年就已經應急部署服役的雄風2E型巡航飛彈,僅600公里射程,目前小批量撥交的增程型雄風2E型巡航飛彈,射程直接加倍,具備對中國大陸重要目標進行「源頭打擊能力」,可以深入打擊中國大陸內陸的軍事政治設施。至於服役的確切情況與數量,則並未透露。

至於射程達到2,000公里的再增程型雄風2型巡航飛彈,計畫代號為「神隼專案」,從2021年起將花費5年時間,耗資新台幣36億2,658萬餘元,研發完成神隼彈,神隼彈射程遠,並且具備陸射與艦射型二種款式,此外,台灣軍方又透露一個名為「戟鋒」的中程彈道飛彈專案,目前射程不明,相信也高達2,000公里以上,未來5年內,神隼與戟鋒二個專案,將成為國軍最新的二個「復仇武器」,類似二次大戰納粹德國的V-1巡航飛彈以及V-2彈道飛彈之地位。

如果再加上國軍從去年中開始,大力宣傳擁有攻擊性戰力、設成200公里、由IDF戰機掛載發射的萬劍遙攻武器(神斧專案),國軍的「復仇鐵三角」面貌即將完整。

但是不斷地強調射程遠、能夠對中國大陸內陸地區實施「源頭打擊」能力,國軍意欲為何?除了在戰略上,似乎要走回陳水扁時代的「境外決戰」思考之外,可能也與美國政府瀕臨交接,台美關係在特朗普時代搞得風風火火後,如何收拾殘局有關?

如何回歸正常的美中台相互關係,可能已經成為蔡英文政府目前該面對的難局?而軍方基於國安高層的政治需求與壓力,也不得不配合演出一場場精彩的「安定民心」大秀,用高射程、台灣擁有自製復仇武器的能力,來安撫燥動的民心?

IDF搭配萬劍遙攻武器的部署

多維新聞指出,從軍事科學的邏輯看來,要一種飛彈的射程不斷增加,事實上難度不高。因為材料科學不斷進步,彈體材質的減輕、發動機效能的提升、效率的延長,事實上都是時代進步的產物。君不見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在1944年推出的V-1巡航飛彈,其射程已經達到640公里,比台灣在2005年少量服役的雄風2E型巡航飛彈的有效射程還要遠。當然,V-1是一種盲彈,鎖定大概目標,就朝目標直行飛去,猶如二次大戰版的無人機,雖然是低空飛行,但是速度慢、容易遭到戰機攔截,故效能不彰。

而台灣自研的雄風2E型巡航飛彈,射程600公里,當然不是簡單的二戰型盲彈,而是有一定導引作用的巡航飛彈。但是,為了瞄準目標,其所收的信號為美國GPS衛星定位系統的商用訊號溢波,精准度是一回事,商用訊號在戰時一定遭到解放軍屏障,這是戰爭學理的通論。一旦連眼睛都看不到目標,雄風2E型巡航飛彈射程再遠,也無濟於事。而雄風2E號稱使用地貌追延技術,但並非使用先進的地貌追沿尋標頭(通常是AESA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而是依靠事先收集的地形資訊,用以貼地飛行使用,請問收集資訊源頭何來?

此外,現代戰爭強調戰果評估,也就是飛彈攻擊之後,必須評估敵方受損程度,然後制定下波攻擊戰術。台灣並未擁有衛星、長程戰略偵查能力,如何評估敵方受損?所以,「射得遠卻看不到」,是台灣這批「復仇武器」最脆弱的一環,卻無人敢提及。

歐美中等強國,發展長射程的巡航飛彈,飛彈本身並非最優先發展的專案,而是必須完備飛彈發揮作用的周邊環境。例如,布建密佈的衛星網路、具備長距離有效率的發動機技術、一旦衛星訊號遭到截斷的主動電子掃描雷達技術以及其微型化研究、替代衛星定位系統的定位訊號服務(例如美軍建構已久的MAPS GenII系統)…等等,都是及其重要的戰略資源,美、中都擁有這些豐富的周邊,才開始發展射程遠的巡航飛彈、甚至超音速、極音速(Hypersonic)巡航飛彈。

反觀台灣,完全欠缺上述條件,卻開始官宣強調長射程飛彈的研發成果,這樣的表現,除了討對軍事科學沒有概念的層峰高興外,就是訴求台灣民意的民粹力量支持,在軍事科學專業看來,簡直就是系統工程上的災難。

「國艦國造」擱淺事件不斷,僅能用不著邊際的潛艇自製、雙船體飛彈巡邏艦下水等事件來平息外界疑慮。勇鷹高教機爭議不斷,民進黨政府為了選舉政績宣傳,硬是將其研發時間壓縮至選舉關鍵時間,得以出廠大秀。而繪聲繪影的所謂「F-16戰機亞太維修中心」,在新聞媒體大張旗鼓宣揚後,認知到業界現實面以及政治困境,已經悄悄將「亞太」二字去除,台灣國防部防部甚至認為此為「願景」,而非「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