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2027台海兵推-美台應對中國入侵

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組織實施2027台海兵推。

文/亓樂義

 俄烏戰爭已經進入第3個月的尾聲。在未見戰爭何時結束的同時,美國國會議員、前國防官員、退役將領和中國問題專家開始關注台海局勢,他們組成紅藍兩隊,分別代表中美兩方進行一次學術性的兵棋推演,並且在主流媒體現場解說。

曠日持久之戰

這次兵推名爲《危險的海峽:2027爲台灣而戰》(Dangerous Straits: Battle for Taiwan 2027),由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兵棋實驗室(Gaming Lab)組織實施,透過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與媒體見面(Meet the Press)》欄目從5月12日起首次亮相,並在其他欄目進行報導,到5月15日成爲欄目的一大亮點,引起社會廣泛注意。

兵推的目的是爲提供關鍵的洞察力,讓民衆瞭解中國對台灣發生潛在戰爭的可能性如何展開,以及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如何擊敗中國對台灣的入侵。爲何選在2027年?主辦方沒有詳細說明,可能和習近平多次強調,確保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有關。因此這個時間點往往成爲外界評估中國武力犯台的重要依據之一。

從這次兵推的參與者來看,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中國入侵台灣,印太地區將陷入一場廣泛而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國可能直接攻擊美國,包括夏威夷,甚至美國大陸。如果戰事升級,可能導致中國使用核武器。就像普京在俄烏戰爭期間多次發出核攻擊威脅。中國之所以這麼做,可能是常規武力難以支撐戰局而採取的威懾手段。

實際上,美國已有心理準備。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理查德(Charles Richard)去年2月公開指出,如果俄羅斯或中國在地區危機中,使用常規武力失敗而認爲會威脅其政權和國家安全時,就很有可能動用核武器。因此,美國必須把原先不可能使用核武器的想定,轉變爲使用核武器有非常切實的可能,採取行動阻止此一事態的發生。

這次兵推還顯示一個關鍵問題,與美國在烏克蘭的援助相比,保衛和援助台灣的難度很高。烏克蘭的背後有一個團結的北約(NATO),比印太地區的任何一個區域性聯盟強大。除此,烏克蘭的地理位置也比四面環海的台灣更容易得到援助,而且台灣與中國僅一水之隔,有利於中國兵火力投射。

未雨綢繆

由此兵推得出一個關鍵性結論,就是美國是否應該考慮在海峽兩岸發生潛在戰爭之前爲台灣提供武器。因爲入侵一旦發生,把援助武器運往台灣將極其困難。

兵推在結論中還建議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採取更多行動,提高對台灣遭受攻擊的快速反應能力,以及建議美國加強在該地區的基地,獲得更多遠程精確制導武器和水下戰力。

參與兵推的美國國防部前政策次長佛洛諾伊(Michele Flournoy)指出,這場兵推表明,美國和台灣現在需要採取行動,比如預先部署彈藥,讓台灣人做好準備;提前部署美軍軍隊,建立疏散基地等。她說:如果沒有花幾年時間準備,情況就不妙了。

此言完全點出當前美台防務合作的緊迫感。北約祕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曾說,從2014年俄羅斯非法併吞克里米亞和俄羅斯首次入侵頓巴斯(Donbas)之後,北約盟國和北約爲烏克蘭提供大量裝備和訓練,數以萬計的烏克蘭士兵接受訓練。俄軍入侵後,北約盟國提供更多的軍事援助,決心從現在到中長期採取更多行動,幫助烏克蘭人擊退入侵的俄軍。如果沒有過去8年的準備,烏軍怎能以小搏大取得今日的輝煌戰果。

有關使用核武器問題,中國雖然宣稱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但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中國會調整核政策,並在4種條件下降低核威懾門檻,動用核飛彈部隊進行有效威懾,並做好核反擊準備。

使用核武器

當敵方威脅對中國核設施(如核電站)進行常規打擊時,爲防止造成大

規模災難性核外泄而採取行動。二、當敵方威脅對中國重大戰略目標如大型水電站(包括三峽水電站)實施常規打擊時,爲保護廣大人民生命安危而採取行動。三、當敵方威脅對中國的首都、重要大中城市等政治、經濟中心實施中、高強度常規打擊時,爲降低敵人空襲強度或懾阻其空襲行動的目的而採取行動。四、當常規戰爭持續升級,戰略局勢對中國極爲不利,國家安危存亡受到嚴重威脅時,爲迫使敵方停止攻擊,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而採取行動。

由以上4種條件來看,發生前3項的機率很低。前2項涉及核電站及水電站都是戰爭罪行,第3項造成大規模傷亡爲國際社會所不容,剩下第4項是有可能發生的情況。

一旦出現第4種情況,中國會完成核反擊的全面準備,以最直接而清晰的方式告訴敵方隨時做出核反擊,並適時宣佈核打擊的瞄準點。如果還是不能遏制敵方的軍事行動,中國就轉入核打擊階段。有關核打擊戰役方針的確定,打擊目標的選擇、打擊時機的確定、突擊波次及使用飛彈核武器的數量、當量,以及需達成的戰略、戰役目的等重大問題,都由最高統帥部決策。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2021年版《軍備、裁軍與國際安全》年鑑指出,截至去年1月,中國可動用核彈頭(包括部署和儲存)350個、俄羅斯最多4,495個、美國次之3,800個核彈頭。中美核武器差距非常大,北京恐怕很難對華府產生有效威懾,因此有大力發展核武器跡象,以必要可靠的規模對美國進行戰略制衡。擴建發射井是選項之一。

美方估計2030年中國核彈頭數量可能增至1,000個,接近美國核武庫的3成。這或許就是中國希望達到的必要而可靠的核反擊力量,從而改變保持最低水平的核力量政策。中國不會追平與美國的核武器規模,因爲成本巨大,配套技術複雜,核彈頭更不可能全部用於實戰導致相互摧毀,而是發展到一定數量,起到戰略制衡的目的。

在此背景下,美方人員在這次兵推考慮到台海戰事一旦升級,而中國常規武力又無法挽回局面時,北京動用核武器的機率確實存在。但中國不會毫無忌憚大打出手,而是使用小當量的戰術核武器使戰局不致惡化,同時取回顏面。畢竟,中國的核武器規模與美國仍存較大差距,戰略預警及反飛彈能力也遠不如美國。只能適可而止。

上下同心

上週美國衆議院批准援助烏克蘭的一攬子計劃,準備向烏克蘭提供400億美元的援助。該案若順利通過,將使美國自俄烏戰爭開打以來向烏克蘭提供的總援助超過530億美元。這個數字可能看起來令人震驚,但遠遠不能與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和越南戰爭中的支出相比。

自2001年介入阿富汗以來的20年間,美國在反恐戰爭中花費2兆多美元;在伊拉克戰場的直接支出總額超過7,500億美元,在越南戰場損失8,400多億美元。到頭來喫力不討好。反觀美國軍援烏克蘭卻大大奏效,何以致此?美國軍事作家羅布林(Sebastien Roblin)分析諸多原因,每一項都爲美台雙方應對中國侵略帶來啓發。

首先,烏克蘭人一致爲保衛國家而戰,心理上並未完全依賴外援。烏國內部儘管存在政治分歧,隨着戰事發展,烏克蘭人愈來愈傾向與北約和美國緊密相連。不像阿富汗、伊拉克和越南戰爭,內部分歧充滿腐敗。烏克蘭人的高昂鬥志,使得美國援助的武器裝備都能達到預定目的,而不是被貪污無能挪爲私用,最終落入敵人之手。因此,台灣人民若不能團結一致抗敵,外援很可能裹足不前。

第二、美國和北約是在烏克蘭現有的軍事實力基礎上提供援助,而不像美國在伊拉克的作法,從上到下重塑當地的軍事力量,甚至遣散薩達姆(Saddam Hussein)的原有部隊。2014年烏克蘭危機發生後,美國通過現代化的訓練和戰術,使烏克蘭軍隊更好地運用其龐大的蘇聯火炮和裝甲車庫存,頂住俄軍的先期攻勢。因此,立足於現有裝備,避免理想過高而不切實際的做法,應是美台軍事合作的基本考量。

天助自助

第三、美國軍援烏克蘭初期以非致命性裝備爲主,如監偵設備、夜視鏡和安全通信系統,使烏軍更能有效使用已經擁有的火力。隨着戰事發展,美國開始大量迅速交付致命性武器,如先進的便攜式防空和反坦克飛彈,這些武器所需的後勤和訓練要求較低,可以立即上手。不像在伊拉克提供主戰坦克,向阿富汗提供黑鷹直升機,沒有美國軍火承包商在當地的技術支持,這些主戰裝備很難運轉。台灣四面環海,在封鎖的情況下,如何把重要軍事資源預先存置台灣,應是美國援台的優先考慮事項。

第四、美國沒有直接派兵前往烏克蘭,明顯提高美國民衆對軍援烏克蘭的支持,同時也讓烏克蘭政府能自主管理戰爭,降低烏軍過於依賴美軍直接干預的風險。這對台灣至關重要。美國的角色可以非常多元,除了提供有形支援,在網電空間的無形支援對台灣更加重要。

天助自助,台灣若能做到這一點,其他的事情都好辦!

連結:專欄 | 軍事無禁區:2027臺海兵推-美臺應對中國入侵 — 普通話主頁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