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中國航母戰力幾何?

中國海軍遼寧艦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有關中國海軍遼寧艦航母編隊在西太平洋上的動態繼續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之一,由於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不懈跟蹤,外界也因此獲得了更多評估中國航母戰鬥力生成水準的資訊和線索;與此同時,美國海軍的作戰艦艇結構也正面臨著劇烈的變動,很新的瀕海戰鬥艦遇到了不少問題,而解決他們的方法,可能是採購更多的新戰艦。

中式航母戰力幾何?

在5月1日中國海軍航母遼寧艦航母編隊穿越宮古水道,進入西太平洋水域後,日本海上自衛隊就派出了水面艦艇,幾乎一刻不停的對中國航母編隊進行持續的跟蹤與監視。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也從5月4日開始,每天一次發佈公告介紹中國航母編隊的位置與活動。在近年來的中國海軍以及俄羅斯海軍穿越島鏈在日本周邊水域進行的演訓活動中,如此高密度發佈持續跟蹤的對方艦隊動態活動,這還是頭一次。

伴隨著日本海自的高強度監視,遼寧艦航母編隊的一些相關資訊也通過其發佈的觀察結果為外界所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在5月10日記者會上提到的遼寧艦在5月3日至8日連續6天進行了遠超100次的艦載戰鬥機和直升機起降作業。這也是外界第一次供公開管道瞭解到遼寧艦的艦載機大致出動頻率。

根據海上自衛隊的觀測,在這6天遼寧艦進行的艦載機起降活動中,5月3日的艦載機活動時間為正午到下午6點;4日的活動時間未提及;5日為下午2點到晚上8點;6日為早9點到晚9點;7日為早9點到晚7點;8日為早9點到晚8點。等於遼寧艦在差不多不到60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裡進行了遠超100次的艦載戰鬥機和直升機起降作業。按照美國海軍用於評估航母的出動率,即指30天內,平均每天航空作業12小時可出動架次來計算,遼寧艦在這6天裡的出動率按照最保守計算,姑且可以稱之為遠超20架次。

當然,因為海自在基礎關鍵數字上的模糊,我們實際上很難準確算出遼寧艦在這幾天裡的出動率:5月4日艦載機作業時間是和5月3日一樣的6小時,還是和5日以後一樣是10小時以上?遠超100次到底是130次、150次、199次還是200次以上?在遠超100次的出動中,有多少架次是直升機的出動量,至關重要的殲-15戰機出動量又有多少?顯然這些問題不說清楚,遼寧艦的出動能力就很難有個准數。而在這種情況下,用推測出來的遼寧艦出動率去和美國航母推算的出動率指標(小鷹級100架次/日,尼米茲級120架次/日,福特級160架次/日)一較短長,除了一看便知的超級航母艦載機出動率遠高於中型航母這樣的結論外,很難比出更多的意義。

當然這種模糊對於海上自衛隊而言不會存在,也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日本海上自衛隊在跟蹤解放軍航母編隊上可謂不惜工本。5月10日以前,海自用來跟蹤遼寧艦的是出雲號直升機航母,該艦作為海自護衛隊群的核心,具有航速高、噸位大、續航力強、航空作業能力強的優點,不僅適合針對航母編隊這種高航速海上目標進行持續的跟蹤監視,也適合動用艦上的直升機對遼寧艦編隊艦船進行航拍。而在5月10日以後,海自派出了涼月號驅逐艦,在當天與出雲共同行動後,於11日開始接替出雲繼續跟蹤活動。

如果用和遼寧艦同類的蘇制航母的性能對比的話,遼寧艦的這個成績看起來倒似乎相當不錯。與遼寧艦同級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在唯一的一次實戰,即對敘利亞進行軍事打擊的過程中,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出動了420架次的蘇-33和米格-29K,平均每天7架次;使用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的蘇聯新羅西斯克號航母在1983年10月17日到1984年2月27日的遠航中,起降雅克-38戰機600架次,平均每天4.5架次。

當然這樣的比對就和之前的中美航母比對一樣缺乏太嚴格的可比性,畢竟在敘利亞作戰的出動率和戰機在戰區上空執行任務的時間和需求息息相關,而新羅西斯克號的航渡行動持續四個半月,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衡量艦載機出動率也有失公平,但考慮到遼寧艦在5月8日以後依然連續保持了每天8小時以上的中高強度航空作業時間(9日為早10點到晚8點;10日為早9點到晚8點;11日為早9點到晚8點;12日為早9點到晚8點),且該艦在艦載機整備和調度安排上相比庫茲涅佐夫更加合理,因此即便這樣的比較不完全對位,遼寧艦在出動率上有顯著優勢並不奇怪。

與傳統上所謂的全甲板攻擊模式,即艦載機單次最大出擊能力相比,航母的出動率的概念更強調航母持續運轉的能力和效率,對於航母、艦載機和艦上人員的綜合能力和配合都有著更高的要求。前者更類似於一種迎評迎檢的狀態,通過在艦載機出動之前精心在甲板上擺放艦載機,使航母在保障起飛通道暢通的前提下獲得最多的可出動艦載機數量,再通過對所有甲板上艦載機全部進行整備,使甲板上每一架戰機都處於可用出動的狀態,以此獲得單次出擊戰機數量和打擊效果的最大化。

至於這種甲板調度和戰機整備需要消耗多少時間,期間航母因為無法進行戰機起降作業在戰場上帶來的潛在威脅如何應對,戰機出動後航母需要多少時間再次出動戰機,都不是需要考慮的內容;後者則更近似於日常運營,強調航母和艦載機以及人員一定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以滿足各種作戰任務為目的進行的艦載機起降作業,航母在實際作業中需要週期性地進行艦載機起飛和回收,並同時對艦載機進行維護整備,以便進行後續的艦載機作業。這一過程中,木桶原理始終發揮著作用,特別是在航母上艦載機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不僅艦載機的出動和回收速度十分重要,艦載機的可維護性、航母上的油彈儲量、艦上飛行員的恢復狀態都會影響出動效率,對於航空母艦及艦載機以及人員組合這一複雜巨系統的綜合性能要求自然更高。

也正因為如此,雖然遼寧艦相對同級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在艦載機整備、艦員作業效率等許多領域有了諸多改進,後續的山東艦在各種設計細節上做出了更多的調整和優化。但在總體設計依然是俄式甲板滑躍起飛航母,排水量5萬噸級,使用殲-15這樣的重型艦載機的前提下,戰機運作效率雖能有不少改進,卻無法獲得根本性的提升。而要獲得真正的提升,更大的航母,更新一代的艦載機以及跟上世界先進水準的航母操作團隊都是必不可少的。

新的造艦競賽?

本周,美國《海軍時報》披露了一份美國海軍內部記錄顯示,美國海軍近半獨立級瀕海戰鬥艦船體出現裂縫,如果這些船隻在海浪高約8英尺的海域以超過15節的速度行駛,裂縫可能會擴大。儘管這些艦的建造商奧斯塔船廠已經宣稱這些問題不會影響艦船的安全,且後續改造中會用更厚的板材對問題部分進行維修和替換,但對於從問世之初就以高航速為賣點的瀕海戰鬥艦而言,無論是船體受損限制航速提高還是加厚艦體增重影響航速,都不是什麼好消息。

對於服役以來飽受打擊的瀕海戰鬥艦項目而言,這雖然是個壞消息,但美國海軍的態度似乎已經對其到了蝨子多了不癢的地步:瀕海戰鬥艦原定配備的三種作戰模組目前只配備了最基本的水面戰模組,反潛戰模組被海軍取消,反水雷模組則在連續拖延後剛剛完成了測試;而美國海軍不僅已經要退役掉最早的4艘瀕海戰鬥艦,還在2023財年預算案中計畫將所有的自由級退役。在這種情況下,獨立級的存續雖然不至於可有可無,但作為美國海軍21世紀開發最失敗的兩個專案之一(另一個自然是朱姆沃爾特級),美軍對於將其化腐朽為神奇基本已經不抱希望。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海軍的艦隊規模,尤其是作戰艦艇規模將要遭遇帳面規模上的巨大挫折:美軍將在今年退役5艘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2023財年計畫再退役5艘,並打算在5年內將所有22艘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全部退役;美軍還將在今年退役3艘瀕海戰鬥艦,並提出計畫將其餘9艘自由級瀕海戰鬥艦也全部退役。雖然按照美國目前樂觀的預估,2022、23和24年每年都會入役2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星座級護衛艦的首艦計畫也能在2026年入役,但進出相抵,美軍依然面臨著20艘以上作戰艦隻的數量縮減,以及巡洋艦清零的結構性危機。

美國正在研製的下一代大型導彈驅逐艦DDG(X)要遲至2028年以後才可能開工,儘管外界都認為不管該艦定為什麼級別都應該是 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的接替者,但在時間上看,該艦與 提康得羅加級的退役期程並不重合,屬於緩不濟急;星座級護衛艦的入役確實能解決一部分瀕海戰鬥艦退役的戰鬥力空白,但艦隊防空和航母直衛的任務確實超出了它的能力。想來想去,唯一能夠減緩美軍這輪退役潮對戰鬥力衝擊的選擇只有一個——建造更多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作為對於美國海軍艦隊規模最為焦慮的美國國會,眼下就在考慮這樣一個方案。原本美國海軍期望在2023到2027年的5年中建造9艘阿利·伯克Flight3 型,現在國會主動加碼到每年開工3艘阿利·伯克Flight3 型,即5年中建造15艘驅逐艦。而在此之前,國會的加碼幅度還僅在於每年建造10-11艘的水準上。

作為僅次於航空母艦的艦隊主戰艦艇,美國國會在阿利·伯克級上的態度某種程度上和1909-1910財年時英國議會對於新建戰列艦的決策頗為類似。在此之前的幾個財年,伴隨著無畏艦和戰列巡洋艦為皇家海軍獲得的技術優勢,加上英國的財政因為布林戰爭極為緊張,皇家海軍每年採購3-4艘主力艦,以維持其針對其他國家的海軍優勢。而在1909-1910財年,面對前一年德國開始的新一輪造艦規劃,英國在海軍部、議會和民間都掀起了要大造海軍的聲浪,最終在該年度批准了建造8艘主力艦的預算計畫,並最終以造艦規模的優勢説明英國贏得了一戰的海上競爭。

對於美國海軍來說,國會這個推波助瀾的造艦計畫的關鍵在於滿足國會自身長久以來存在的所謂海軍規模偏執症。這種對美國海軍規模的追求在早年主要表現為對美軍現役老艦的戀戀不捨,美國海軍此前曾經多次提出退役一半現役的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以節約維持費用對剩下一半艦進行升級改造,但這一提議屢次被國會駁回,直到去年才得以實施。從這個層面看,美國國會這回至少是建造新艦,對於美國海軍的發展屬於只好不壞。

唯一的問題還在於造艦的錢上。如果國會的造艦規劃最後付諸實踐,那就意味著美國要在5年時間內額外增加6艘阿利·伯克Flight3 型驅逐艦大約100多億美元,平均每年20多億美元的採購經費。對於總額超過8000億美元的美國國防經費而言,這似乎並非什麼難以承擔的開支,對於美軍來說,唯一需要擔憂的,就是這筆軍費的支出是否會被國會在其他領域找補回去。如果這筆支出要以海軍某些至關重要的下一代武器裝備的研發作為代價,那就顯然是得不償失了。

如果阿利·伯克級的最早幾艘在2030年前後沒有退役,那麼算上3艘朱姆沃爾特級,美國海軍屆時將擁有超過90艘現役和在建的導彈驅逐艦,如果它們按照35年的壽命如期退役,美國海軍的導彈驅逐艦數量也將維持在90艘左右的水準,同時美國海軍還能擁有不到10艘的星座級導彈護衛艦。

無獨有偶,在美國國會考慮為2023-2027年的美國海軍再增購6艘導彈驅逐艦的當口,大洋彼岸另一個過去幾年一直在下餃子的新型海軍強國的又一批6000噸級導彈驅逐艦開始了建造工作。按照正常的建造節奏,中國海軍到2030年前後將擁有至少55艘以上的導彈驅逐艦,加上屆時總數超過40艘的054A型導彈護衛艦,中國海軍的驅護艦總規模(不含056系列輕型護衛艦)將達到100艘左右的規模。

雖然美國依然在水面艦艇的總體品質上佔據優勢,而且理論上還有數十艘排水量不小的瀕海戰鬥艦可以在數量上拉開差距,但中美在水面作戰艦艇上達成比冷戰末期美蘇還要接近的情況,無疑將成為美國二戰結束來遇到的最有力的挑戰。

連結:一周军评:中国航母战力几何?-施洋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