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評論軍事

「莫斯科」號沉沒,對俄羅斯意味著什麼?

俄羅斯海軍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沉沒,已經是眼下最大的新聞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俄羅斯海軍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沉沒,已經是眼下最大的新聞了。

從「莫斯科」號發生大火和爆炸的消息傳出,到俄羅斯國防部宣佈「莫斯科」號在拖帶中沉沒,一共也只有24小時左右的時間。作為開戰以來俄軍損失的最大裝備,儘管有關此事的相關資訊依然不多,但仍然可以借助現有的資訊進行一系列推斷分析。

「莫斯科」號沉沒的新聞起點,應該是當地時間4月13日深夜來自烏克蘭方面來自奧德薩地區的一系列散碎新聞。這些消息的主要內容,是烏克蘭方面發射的「海王星」反艦飛彈擊中了俄羅斯海軍「莫斯科」號巡洋艦,並且引發了爆炸和巨大的破壞。

由於烏克蘭媒體在俄烏戰爭中在誇大對手損失上屢有前科,儘管這種行動出於烏克蘭鼓舞士氣的動機相當合理,但也因此,烏媒在對俄軍的情況報導上一直缺乏可信度,外界一開始並沒有太把它當回事。

不過到了4月14日淩晨,俄羅斯國防部承認,「由於火災,彈藥在莫斯科飛彈巡洋艦上引爆。這艘船嚴重受損。船員完全撤離」。這不僅讓事件的真假不再有疑問,外界甚至能夠直接得出「莫斯科」號巡洋艦起火、彈藥殉爆、大破,以及艦員棄艦的事實結論。

不過俄羅斯官方的報導卻有意無意地「遺漏」了關鍵的問題——巡洋艦是因為什麼發生的大火和爆炸。俄軍自己自然不會不清楚軍艦有沒有挨飛彈,因此這種報導的原因,要麼是此次事件真的與烏軍無關,純粹是一件事故,要麼這就是為了刻意掩蓋軍艦被烏克蘭攻擊的情況。

隨後的一天時間裡,雖然輿論圍繞「莫斯科」號的情況炒作不休,但是各方表態並沒有更多新內容:一直觀察俄烏戰局的美國方面確認了「莫斯科」號受損,但也沒有給出至關重要的「事故」還是「戰損」的結論;烏克蘭方面的媒體發了一堆所謂的「莫斯克」號燃燒的照片和視頻,但都被證實是過去其他國家艦船事故的移花接木;俄羅斯國防部則曾經在當地時間的下午發佈消息,稱「莫斯克」號上的大火和爆炸已經停止,軍艦正在拖回俄軍港口。

結果到了北京時間的凌晨4點,俄羅斯國防部發佈消息,表明俄軍在將「莫斯克」號巡洋艦拖拽至目的港途中,因此前彈藥爆炸引發火災造成船體受損,該艦喪失穩定性,在狂風駭浪中沉沒。

至此,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克」號飛彈巡洋艦沉沒成為事實,儘管艦員傷亡情況未知,但這無疑成了開戰一來俄軍最嚴重的損失。

有關1164型,又或者是「光榮」級飛彈巡洋艦「莫斯科」號的情況,在互聯網上遍地都是。

該艦1979年下水,1983年服役,原名「光榮」,1995年改名「莫斯科」,一直在黑海地區服役,長期以來也是俄海軍在黑海乃至地中海的存在象徵。

作為一艘排水量超過10000噸的巡洋艦,儘管該艦在俄羅斯時代一直沒有得到徹底的改進升級,但是該艦擁有「堡壘」、「黃蜂」、AK-630M三道不同射程防空飛彈和近防炮組成的主動防禦系統,以及包括多種干擾彈發射系統和「古爾祖夫-A」、「古爾祖夫-B」有源干擾站組成的電子戰干擾系統,其防空反導作戰能力即使在服役近40年後在俄羅斯海軍裡也是比較強的。

烏軍裝備的「海王星」反艦飛彈作為蘇聯研製的kh-35「天王星」反艦飛彈的姊妹型號,整體性能水準與「莫斯科」號誕生時美國海軍的「魚叉」反艦飛彈類似,都屬於小型化低空亞音速反艦彈,攔截它對於「莫斯科」號來說並不是一道答不上來的「超綱題」。

但如果仔細瞭解1164型的設計和該級艦在俄海軍中的使用情況之後,不難發現,由於1164型巡洋艦的對空防禦設備沒有綜合到艦的統一指控回路中,使得防空武器無法在這一系統中進行有效的武器分配和協調,「伐木工」作戰情報指揮系統與「堡壘」防空飛彈之間的許多資料也無法直接互通,導致該艦的防禦體系需要極高的艦員操作水準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戰效能。

至於俄海軍的訓練水準,曾多次與俄羅斯海軍進行聯合演習演練的解放軍算是有相當發言權的。而這些發言中的不少以段子的形式表達了對俄軍的複雜態度,另一些則從各種細節上看出俄軍在訓練和裝備保養上的糟糕情況。筆者代表觀察者網在2014年登上同屬1164型的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旗艦「瓦良格」號參觀時,就曾經發現艦上諸如洗消噴淋裝置損壞,艦上艙門需要繩纜固定等諸多問題。

而即使不考慮烏軍飛彈來襲的攔截情況,按照俄軍含糊的「發生爆炸」說,「莫斯科」號巡洋艦的情況也未必樂觀。

儘管1164型巡洋艦在設計上相當注重防護,各處彈藥艙都分散配置在配有噴淋和注水系統的各個艙室內,但考慮到1164並非1144型那樣巨大的巡洋艦,該艦沒有配備裝甲防護,但即使艦上彈藥分散配置,作為重火力的蘇聯巡洋艦的彈藥總量依然十分可觀——艦橋兩側每側有8枚巨大的P-1000反艦飛彈,讓該艦的艦橋基本是「彈藥架防禦」,而煙囪之後艦內的8組「堡壘」防空飛彈發射裝置的64枚飛彈則屬於「擊穿側壁就是彈藥架」的狀態,更別說該艦的AK130艦炮系統彈藥儲備在塞滿時可以達到720發(360發/管),任意一處被直接命中或者長期烈火燒烤都可能引發彈藥殉爆。

同時,1164型巡洋艦的艦體內輕圍壁結構混合使用了鋼材和鋁鎂合金,上層建築的高層結構採用的也是鋁鎂合金。這類結構在高溫下不僅會軟化影響艦船強度,還可能參與燃燒,增加艦上滅火的難度,甚至引發更大規模的破壞——1982年馬島海戰時大量採用鋁合金結構的21型護衛艦、42型驅逐艦在被攻擊後燃起大火,導致艦船損壞程度加劇,最終難以搶救只能放棄。

然而馬島戰爭的教訓儘管今天早已為我們所熟知,但指責一款上世紀70年代設計的戰艦沒有規避類似設計並不公平。俄羅斯海軍雖然對這些缺陷心知肚明,但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對其也只能聽之任之。

至於全艦的噴淋和注水系統這種需要精心維護的損管設備能不能正常使用,出事後俄艦艦員有沒有全力投入損管之中這樣的問題,外界眼下難以快速瞭解,而正如上文所說,2010-2021年間的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在相關問題上的表現遠遠談不上滿意,甚至很多時候都是不及格。這雖然不能直接推導出黑海艦隊的備戰情況,卻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俄海軍的整體情況。

不難看出,無論是遭遇烏克蘭飛彈攻擊還是在爆炸中受損,如果俄海軍人員在應對的過程中,出現諸如發現晚、人員不到位、設備故障、相關系統未啟動、操作不熟練、友艦掩護不力、損管失效等一項或者多項「疏忽」,那麼這道「送分題」變成「送命題」並非沒有可能。

至於軍艦在爆炸之後在拖帶中沉沒,儘管俄羅斯國防部反復強調「該艦喪失穩定性,在狂風駭浪中沉沒」,試圖用天氣原因加以解釋,但同樣來自馬島戰爭的教訓表明,這樣的情況與天氣狀況關係一般,更多是嚴重戰損後的軍艦的「常態」。

無論是反艦飛彈攻擊還是艦上爆炸,一般情況下都不會直接在水線以下炸開大洞,因此軍艦在受損後往往還能漂浮在海上;但一旦艦員撤離開始拖曳,艦上結構的損壞會導致各處進水越來越多,而由於受損軍艦整體的水密性遭到破壞,艦上又沒有足夠的損管人員對其進行處理,很容易就導致戰艦沉沒。

馬島戰爭中,被阿根廷軍隊「飛魚」飛彈擊中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也沒有當場沉沒,而是英軍在撲滅火勢,拖帶了5天之後因為不斷累積進水才最終沉沒的。

點擊查看大圖

由於俄羅斯國防部從頭到尾沒有發佈一張事故中「莫斯科」號巡洋艦的照片或者任何視頻,外界無從推斷該艦當時的情況,更無法分辨到底是飛彈擊中還是自身爆炸。而隨著該艦沉沒,外界後續拍照分析這一條路現在看來也基本斷絕。有關「莫斯科」號如何沉沒的情況,可能只有等待俄軍相關人員或者俄羅斯國防部未來發佈更多詳細情況,才能得到更加深入的認識了。

回到俄烏戰爭上的話,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命名的戰艦在軍事行動中沉沒,無論其具體原因如何,對於參與特別軍事行動的俄軍士氣而言,都是一種不小的打擊。而這也在一定層面上反映了軍艦命名的重要性。

舉一個不甚恰當的例子,二戰前納粹德國建造的「德意志」號袖珍戰列艦在二戰爆發後不久就被希特勒要求更名為「呂佐夫」號,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擔心該艦一旦在戰爭中沉沒會對德國的士氣造成影響。而如今的俄羅斯,顯然是不得不接受一次這樣巨大的衝擊了。

由於黑海上的爭奪本身在俄烏戰爭中就屬於邊緣角色,加上原本俄黑海艦隊規模就要比烏克蘭海軍大得多,而且經過2014年的克里米亞紛爭,烏克蘭海軍又折損了不少力量。2014年之後的時間裡,為了增強對黑海的控制乃至對毗連的地中海的力量投送,俄黑海艦隊又連續添置了3艘11356R型飛彈護衛艦、6艘636.3型潛艇以及一系列輕型水面艦艇,烏克蘭海軍增添的各種戰艇的規模和性能則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不計」。

因此,即使「莫斯科」號沉沒,俄海軍黑海艦隊相比烏克蘭海軍的優勢依舊明顯,俄烏海上的作戰力量對比都不會有根本變化。而俄烏戰爭的局勢如何,更重要的依然是烏東地面戰場上的進展以及戰場之外各國之間博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