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軍事

澳智庫:核潛艇項目風險巨大,至少需20年和數百億沉沒成本

美國維吉尼亞級潛艇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

澳洲在潛艇合同上「背刺」法國之後,付出的代價恐怕比想像中要大得多。

12月14日,澳智庫「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發佈報告稱,即使在英美的支持下,澳洲仍需花費至少20年時間和數百億「沉沒成本」才能擁有核軍事能力。如果考慮到膨貨通脹和延期等因素,總花費將達到1710億澳元(約合人民幣7739億),約占澳洲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十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的資金來源中,很大部分來自澳洲政府,海外最大金主則是美國。

根據「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的報告,自從澳政府9月宣佈在「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框架下敲定核潛艇合同後,澳洲已經成立了核潛艇特別小組,將用18個月的時間來確定建造潛艇的「最佳路徑」。

目前,工作組已經與英美方面簽署了初步的核資訊共用協定。雖然小組還沒有最終選定要引進美國的維吉尼亞級核潛艇還是英國的機敏級核潛艇,但報告稱「美國更有能力幫助澳洲」。

儘管如此,引進建造一艘核潛艇,以及建設配套的軟硬體服務,對於澳洲仍是「迄今為止最大最複雜的挑戰」,可能需要至少20年時間,以及數百億澳元的「沉沒成本」,才能讓澳洲擁有核動力軍事能力。

例如,澳洲需要建立生產線,工人也需要培訓,否則在本土建造的時候會遇到「冷開機」的難題。而這背後,需要的是時間和金錢。此外,船員的培訓以及核能的監管問題,也需要納入考慮。這讓澳洲距離真正擁有核軍事能力,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雖然報告提出使用類似F-35戰鬥機這樣的建造模式,讓同盟的企業合作夥伴進入供應鏈,來緩解這些難題。但這一項目背後的成本,仍然非常高昂。

根據報告的說法, 若按照相對經濟的方式來建造,固定成本為770億至870億澳元之間,總花費為1160億至1290億澳元之間。如果考慮到時間的延長,總花費將達到1530億至1710億澳元之間。

而澳洲2020年的GDP為1.33萬億美元。這也就意味著,澳洲核潛艇項目的總花費,將達到2020年總GPD的約十分之一。

而在潛艇投入使用的時間方面,也不太樂觀。報告稱,澳洲可能要在2030年代末,才能擁有「任何實用的核潛艇能力」。但報告作者告訴法新社,即使按照樂觀的時間表,首批潛艇也不太可能在2040年前投入使用。

甚至,隨著澳洲柯林斯級潛艇的老化,核潛艇的拖延交付,可能造成澳潛艇能力的「缺口」。

其他方面的因素,也影響著核潛艇計畫。例如,澳洲可能需要修改立法,來允許建立核反應爐。政府還應該考慮任命一個內部核監管機構,一位核安全監察長,以及核廢料的處置方案。

外交方面,澳洲需要說服鄰國和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放心,這些潛艇「不會帶來核擴散風險」。報告說稱:「無論澳洲政府宣佈的意圖如何,一旦澳洲擁有武器級濃縮鈾,如果進行簡單的核武器設計,開發和製造核武器的突破時間將不到一年。」

當前,潛艇計畫已經給澳洲帶來了足夠多的外交糾紛。最近的鄰國印尼,已經對這一專案表達了擔憂,而法國方面此前也以憤怒的態度,批評澳洲「背信棄義」的舉動。

值得一提的是,「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是一家反華智庫。雖然自詡「獨立無黨派」,但在其官網自己披露的2019-2020收入來源中,可以看到這家「智庫」本年度35%的收入來自於澳國防部,32%資金由聯邦政府機構提供,也就是說,澳聯邦政府為該「智庫」提供三分之二以上的資金支持。

此外,機構另有17%的收入來自海外政府機構。其中超76萬澳元來自美國國務院,超20萬澳元來自美國國防部,正好占所有海外機構資助的50%。

連結:澳智库:核潜艇项目风险巨大,至少需20年和数百亿沉没成本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