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亓樂義/戰略轉向

美英日等多國3艘航母共17艘艦船在沖繩西南海域實施大規模聯合訓練。中國被迫戰略轉向應對。

文/RFA亓樂義

中國十一國慶放長假,台海周邊卻戰鼓轟雷。

擾台破紀錄

從10月1日至4日,中共出動149架次各式戰機侵擾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僅10月4日高達56架次,寫下單日侵擾台灣西南空域的最高紀錄。在日本方向,從10月2日至3日,美國和英國3艘航母,加上日本1艘直升機航母共17艘艦船,在沖繩西南海域實施大規模聯合訓練,爲歷史首見。雙方各在台灣的東北方及西南方,未迎面交鋒。但就態勢來說,已經預告一個新的戰略動向正在形成。

中共戰機自2019年3月首次侵擾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以來,凡出現較大兵力擾台事件大多與相應的國際環境有關,特別是台美關係升級,美軍加大航經台灣海峽時尤爲明顯。10月1日前,共機單日擾台從未超過30架次,此後3日連續打破紀錄,從10月1日38架次、10月2日39架次到10月4日56架次,空中擾台行動異常,卻有跡可循。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10月初共機大規模空中編隊由習近平下令,透過對台施壓,對抗美英日等國10月2日至3日在沖繩西南海域實施聯合訓練。日本防衛省官員說,6國海上訓練是劃時代舉措,有助於提高對中國的威懾力。反觀中國,又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習近平從中共十八大(2012年11月)接班以來,始終認定以美國爲首的一些西方國家,不願看到中共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壯大,明裏暗裏聯手對中國進行戰略牽制,並且加緊對中國實施海上戰略圍堵,因此他要求共軍密切關注台海與南海的形勢變化,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武裝衝突和突發事件,以維護領海主權與海洋權益。他曾說,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就是對中國進行戰略圍堵。

按此邏輯,特朗普(Donald Trump)總統上台後更是如此,換成拜登(Joseph Biden)政府也絲毫沒有放鬆。至今中國國防部的新聞發言一直抱持美國圍堵中國的論點。我認爲用戰略平衡更符合實情,因爲戰略圍堵是冷戰產物,時空不同,手段有別,難以適用於今,而美國以戰略平衡防止中國打破區域穩定和國際秩序纔是當前美國進行大國競爭的基本思路。

海上聯盟

習近平指出,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中國面臨的威脅挑戰主要來自海上方向,他要求共軍必須加強海上軍事鬥爭戰略指導,全面提高海上威懾和實戰能力,努力掌握海上軍事鬥爭戰略主動權。從2015年3月起,共機開始飛越宮古海峽及巴士海峽,前出西太平洋,試圖突破第一島鏈。從2016年11月起,共機開始繞台飛行,威嚇台灣並逐步壓縮台灣防衛空間。

幾年下來,共機空中編隊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從常態化走上戰場經營。在日本方向,共機越過宮古海峽也未遇阻礙,平衡中國海洋擴張仍以美日安保爲主軸,直到今年10月形勢發生變化。美國在美日安保體制之外,重新組成包括歐洲國家在內新的海上聯盟,防止中國打破區域平衡及侵佔台灣。

北京應可預料有此結果,但是英國、荷蘭、新西蘭3國同時加入在沖繩附近海域的聯合訓練,以及航母數量之多可能超出北京預期。這意味着平衡中國海洋擴張不僅是亞洲的事,也是世界的事,除了非洲,其他幾大洲都有國家參與。初期多國海上聯合訓練是一種外交宣示,一旦常態化其意義則大不相同。可以預見國際社會對中國正在形成一股「合而圍之」的戰略態勢,就在台海周邊,面向中國前沿精華地帶,針對性強,致命性大。

習近平10月初下令共機以異常之舉,組織大規模空中編隊侵擾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有其明顯的戰略意圖,除了持續壓縮台灣戰略防衛空間,更有反制美國新的海上聯盟,而後者比解決台灣問題更爲緊迫。這也許是北京多年來對台攻略最重要的一次戰略轉向。

三海一體

剛纔提到10月初6國海上大規模聯合訓練,由美國里根號、卡爾文森號航母和英國伊莉薩白女王號航母爲主力,加上日本1艘伊勢號直升機航母,以及荷蘭、加拿大、新西蘭等6國共17艘艦船組成。訓練課目包括反艦、防空、反潛、戰術機動與通訊訓練。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在記者會表明,多國聯合訓練顯示爲維持強化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日本與美英兩國的團結不可逆轉。

6國海上聯合訓練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10月2日至3日,在沖繩西南海域舉行,正好面向中共軍機和戰艦前出西太平洋走宮古海峽的必經之路,威懾意圖明顯。第二階段從4日至9日,6國海軍轉向南海,展示南海是世界的公共海域,具有絕對的航行自由,而非由個別國家以強制力所能獨佔。

1995至1996年台海導彈危機期間,美國派2艘航母到台海周邊海域,此後就沒有出現這種陣仗。如今美英3艘航母進入沖繩西南海域,前所未見,又加上日本1艘直升機航母,提升日本攻勢防衛,在西太平洋形成一個新的海上聯盟,接着聯合訓練又從台海附近伸向南海,說明美國已把東海、台海及南海連成一體,作爲平衡中國向海洋擴張的第一道前沿防線。由此多國海上聯盟從概念上、規劃上走上具體行動,同時起到亞歐聯動的效果。

近年隨着共軍遠程精準打擊能力的增強,北京原以爲美國會把對中國進行封控的第一島鏈兵力,後撤到第二島鏈,再把第二島鏈的重要軍事資產,後撤到第三島鏈或美國本土。實際上,美軍也做出相應的後撤,把駐日本和韓國的部分海空兵力撤往關島,而關島的B-52戰略轟炸機撤往美國本土。航母除在南海活動外,在東海和黃海活動也有所減少。

這樣看來,美軍似乎正在進行戰略退卻。然而這是1年多前的形勢。如今形勢翻轉,美軍非但沒有退出第一島鏈,而是通過新的換裝和戰法,以及新的聯盟組合,爭取把中國約制在第一島鏈前沿地帶,包括大幅提升美台關係與軍事合作,防止中國以侵犯台灣爲突破口,改變地區秩序,重寫印太地緣戰略格局。10月初6國海上聯合訓練,可以說是美國以聯盟形式對中國實行三海戰略(東海、台海、南海)的一次初步實踐。對北京則是一個新的戰略課題。

制海攻陸

10月初共機大規模侵擾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可以從編隊結構看出共軍的意圖。主力是殲-16多用途戰機,兼具空優、對地與制海打擊任務,最大載彈量可達12噸,是中共空軍攻防兼備最重要的主戰平台。

10月4日共機出動56架次,殲-16佔38架次(白天34架次、夜間4架次),破歷年單日紀錄,顯然是用來對付美國海上聯盟水面艦隊及攻擊島嶼據點之用。外圍有轟-6K轟炸機,是另一個主力,當日出動12架次,也打破單日紀錄,可以從更遠距離對敵實施制海與攻陸任務。

不過有分析指出,殲-16戰機雖具備制海與攻陸能力,但以目前共軍戰術航空兵中的任務側重來看,仍偏向空戰任務。轟-6K轟炸機的火力投射能力雖強大,但突防性能太差,需要殲-16空中護航,使得殲-16戰機更不容易發揮制海與攻陸能力,因此以目前共軍的空中編隊能不能對付美國雙航母打擊羣大有問題,這還不包括多國海上聯盟。但是共軍已無更好手段,一旦有事或許只能用數量來抵銷美國及其海上聯盟的優勢。

10月初,當6國海軍在沖繩附近海域實施大規模聯合訓練期間,共軍異常低調,幾乎沒有針對性的文攻武嚇。當6國海軍轉向南海訓練時,也未出現類似在台灣西南空域出動大規模空中編隊的反制行動,說明南海的縱深比台海寬廣,政治形勢比台海複雜,難以發動類似台海的威嚇行動,顯示現階段共軍遠距投射能力的侷限性。

觀察員

按理說,共軍在南海西沙和南沙羣島有4座3千米跑道機場,可以爲大機羣編隊提供後勤與中轉。但是共軍沒有運用機場資源,是因爲協調能力不足,或擔心引發南海周邊國家反彈,不想節外生枝,目前無從得知。美國透過這次6國海上聯合訓練,從東海到南海,在一定程度上摸出共軍的底牌,對今後如何運用聯盟力量從海上約制中國或許也有了初步構想。

唯一可惜的是,台灣沒有加入6國海上聯合訓練。也許未來可以受邀作爲觀察員,而這種協作形式比參加環太平洋軍事演習更具現場感及現實意義。畢竟,台灣在維護台海安全上要負最大責任。

文章連結:專欄 | 軍事無禁區:戰略轉向 — 普通話主頁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