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

美軍核潛艇南海撞擊事故未及時宣布 中國學者揭背後深意

美國海軍海狼級核子潛艇「康涅狄格」號

文/多維新聞林瑾

美國海軍海狼級核子潛艇「康涅狄格」號在南海發生撞擊一事引發熱議,對於美方為何遲了5天才宣佈撞擊,中國武漢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教授張願分析了原因。

據中國媒體極目新聞10月10日消息,上述核子潛艇撞擊本是10月2日發生的,可美國太平洋艦隊於10月7日才公開聲明此事。美方官員表示,這起事件發生在潛艇進行例行作業時,海軍在10月7日之前沒有公開這一消息是為了維持操作安全。

但操作安全也許並非美軍唯一關切。張願對此解釋道:「美軍潛艇一定是在南海執行監視、偵察任務,這個海域對美軍而言不是絕對安全。所以他們需要幾天時間航行抵達安全地域,也需要確保有其他艦隻替換其執行任務,至少不能讓對手利用『空窗期』。」

報導指,從公共關係方面考慮,美軍需要一些時間來評估核子潛艇的受損情況及其影響。如果受損嚴重,或者有重大人員傷亡,甚至有核洩漏風險,美軍貿然公佈可能會對自身形象產生不利影響。

南海西沙東南海域發現疑似美軍事故核子潛艇。(微博@南海態勢感知)
中國智庫發佈美軍事故核子潛艇南海航行照。(微博@南海態勢感知)

美英澳簽訂「奧庫斯」協議,澳洲將擁有美國技術的核子潛艇。在美國將更多的軍艦、軍機、潛艇引入已經十分擁擠的南海水域時,發生這種「交通事故」的風險只會越來越大。張願表示:「這次撞擊事件暴露了原本激烈而隱蔽的南海水下軍事鬥爭的冰山一角。」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海軍艦艇近年來在亞太地區事故頻發,美軍驅逐艦「菲茨傑拉德」號2017年6月在東京外海與一艘菲律賓貨船相撞,造成7名士兵遇難。僅僅兩個月後,驅逐艦「麥凱恩」號在馬六甲海峽與商船相撞,艦上10人喪命。

針對美國核子潛艇10月2日在南海撞上一不明物體事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0月8日表示,「中方對此次事故表示嚴重關切。美方作為當事方,應詳細澄清事故有關情況,包括事故發生具體地點、美方航行意圖、事故詳情,到底碰撞了什麼?是否造成核洩漏?是否破壞了當地海洋環境等。」

「康涅狄格」號是一艘海狼級核動力快速攻擊潛艇,在1997年下水,1998年開始服役。(Reuters)
「康涅狄格」號是一艘海狼級核動力快速攻擊潛艇,在1997年下水,1998年開始服役。

趙立堅說道,對於這次事故我還想強調三點:「第一,長期以來美方打著『航行自由』的旗號在南海興風作浪,這是此次事故的根源,對地區和平穩定構成嚴重威脅和重大風險。

第二,美方此次故意拖延和隱瞞事故詳情,缺乏透明度,不負責任。中國及南海周邊國家不得不質疑事件真相和美方意圖。

第三,美國和英國最近決定與澳洲這一無核武器國家開展核子潛艇合作,肆無忌憚地向亞太地區擴散核子潛艇,此舉將製造核擴散風險,誘發軍備競賽,破壞東南亞無核武器區建設,發生核事故的機率也會大幅上昇。美方應摒棄陳舊的冷戰零和思維和狹隘的地緣政治觀念,停止這種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發展的錯誤做法。」

文章連結:美軍核潛艇南海撞擊事故未及時宣布 中國學者揭背後深意|多維新聞|中國 (dwnews.com)

施洋:撞船,撞礁,撞潛艇?三艘航母集結是為掩護它?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北京時間10月8日,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10月7日證實,當地時間10月2日,美國海軍「海狼」級核潛艇「康乃狄克」號(SSN 22)在南海潛航時與不明物體相撞,造成艇上十多名水手受傷。目前該艇正以水面狀態返回關島。

相比一般海軍活動時快速、詳盡且長篇大論的內容報導,美國海軍對此次事故的通報不僅較事發時間晚了將近一周,內容上也是除了潛艇名稱和事故時間有相對準確的資訊外,其餘的明顯都在打哈哈:

事故地點被表述為「印太地區的國際水域」;潛艇狀況只強調「無人受傷危及生命」以及「核動力推進裝置未受影響」;至於撞了誰、潛艇其他受損狀況等等,更是一概沒說。

甚至連我們所知的潛艇在南海相撞及潛艇以水面狀態航行返回關島等資訊,都是靠美國海軍相關媒體「四處打聽」之後才補上的資訊。

「康乃狄克」號核潛艇到底撞上了什麼?在潛艇返回關島,對事故進行全面調查,並將關鍵資訊向外公佈之前,恐怕誰也不會知道事情的真相。

從一般的潛艇事故原因推測,無非是潛艇撞上了其他的艦船,撞上了海底的各類突出物體,或是潛艇在水下與別國潛艇發生相撞這幾大方向。

但其中,撞上其他艦船的可能性最容易排除,雖然這種事故類型在潛艇水下撞擊事故中出現的概率最高,過去美國海軍也多次出現諸如「格林維爾」潛艇撞沉日本「愛媛」號漁船,「路易斯安那」號核潛艇撞擊本國補給艦,「紐波特紐斯」號核潛艇撞上日本油輪等一系列事故,但由於此類事故中存在著一目了然的另一個當事方,事故原因沒那麼難以調查。

然而,這次差不多一周後還說不清楚事情真相,顯然是說不過去。

海軍「三藩市」號核潛艇事故後的狀態

至於潛艇撞上海底各類突出物體,則是潛艇在淺海或者靠近海底行動過程中容易發生的事故。美國海軍作為潛艇使用經驗豐富的國家,這類事故也有相關記錄。

2005年,美國海軍「三藩市號」就在關島附近水域撞上了一座在海圖上沒有及時更新標注的海底山脈。該事故導致「三藩市號」核潛艇艇艏嚴重受損,60多名艇員不同程度受傷,一名機械師傷重身亡。

但在南海地區,由於整個南海的深度大多在500米以上,只有少數南海島礁附近有300米以下的淺海;就概率而言,除非「康乃狄克」號正在淺海水域執行某些特殊任務,否則其撞上海底礁石的可能也很小。美國海軍一位要求匿名的官員就聲稱「從海圖看事發海域水下並無凸起的海底陸地」,一定程度上也減小了這一相關可能。

至於撞上其他潛艇,相關例子毫無疑問就要舉出1992年2月11日俄羅斯海軍945型攻擊核潛艇K-276號與美國核潛艇「巴吞魯日」號相撞一事了。

除了這種對抗性的潛艇「水下鬥法」所導致的相撞外,諸如1969年蘇聯K-19號核潛艇撞擊處於水下停車狀態的美國「小鯊魚」號潛艇,或2009年2月英國「前衛」號戰略導彈核潛艇與法國「凱旋」號戰略導彈核潛艇在大西洋中部因為沒有互相發現對方而在低速狀況下發生碰撞這種單純的航行事故,在南海水下也是有可能的。

考慮到在南海附近日常活動的既有美國核潛艇,也有中國海軍的核潛艇和常規潛艇,還有來自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常規潛艇,在事故尚未有第二當事方「認領」的情況下,單憑猜測就確定是某國的責任顯然也缺乏依據。

核潛艇作為隱蔽性極強又涉核的關鍵性武器裝備,世界各國對其日常動向都嚴格保密。美國海軍雖然擁有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核潛艇部隊,同時也算是在資訊公開上相當透明的海軍,但在核潛艇問題上多數時候同樣是大部保密,諱莫如深。

除了新核潛艇的建造服役資訊、老潛艇的退役消息以及少數潛艇完成任務返回本土的情況外,美國核潛艇在海上的行動很少有人報導,潛艇一般也不會隨便進入其他國家的港口。少數的幾次曝光,要麼是在敏感時間點上造訪敏感地區的威懾行動,要麼就是與其他船隻或物體發生齟齬,消息蓋不住了。

2017年4月對韓國進行「日常停靠」的美國海軍巡航導彈核潛艇「密西根」號

從這次撞擊事故來看,美國潛艇在行動上「無法保密」恐怕是其決定公開的重要原因。按目前情況,美國潛艇10月2日在南海水域與「不明物體」相撞,在進行緊急處理後以水面航行狀態返回關島,這意味著潛艇在事故發生後完全處於對外暴露、且難於機動的狀態中。

筆者粗略估算了一下,從南海中部水域走巴士海峽向東前往關島,全程大約2000海裡出頭,按照美國普通核潛艇水面航速12節(「海狼」級核潛艇的水面航速未知)推算,大概需要7天時間才能走完這段旅程。

這一過程中,潛艇航速低、機動性差、水面狀態無法隱蔽,再加上當代潛艇也幾乎沒有可靠的防空武器系統,只要有任何的海空力量經過其航線附近,就一定會輕易捕捉到這艘潛艇;如果在戰時狀態,這種「捕捉」自然就會上升到「攻擊」的層面。而南海作為當前中美海上軍事力量博弈的重要場所之一,其所存在的各國海空力量的密度之高,顯然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如果把美國潛艇的新聞與其他新聞聯繫起來,不難發現這件事情牽動的力量可能更龐大:

10月4日前後,包括美國海軍「雷根」號、「喀爾文森」號兩個航母打擊大隊,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所在的第21航母打擊大隊以及日本以「伊勢」號直升機航母為核心的海上自衛隊艦艇編隊,總數超過17艘的水面艦艇編隊,共同在沖繩以南的水域進行大規模聯合軍演;隨後又有衛星拍攝到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所在的第21航母打擊大隊向西穿越巴士海峽航行。

而在此前後的10月1日至10月3日,臺灣方面連續3天探測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超大規模的機群出現在臺灣西南空域,也就是南海上空靠近巴士海峽西側出口附近的空域。雖然台軍並未掌握住解放軍空中編隊的全貌,但3天之內出動145架次各型戰機依然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中美雙方在該水域的頻繁大規模活動,再考慮到美國海軍也有艦艇參加了英國航母編隊,不能排除這一系列大規模軍事行動的目的之一,就是在為受損的「康乃狄克」號核潛艇行動提供一定的掩護。

別的不說,這些行動至少能夠防止別國艦機對「康乃狄克」號進行過多近距離的偵察監視,也能控制潛艇返回過程中「再生枝節」。

隨著「康乃狄克」號核潛艇靠近關島,這次不大不小的核潛艇事故的處置應該即將告一段落。至於事故究竟是什麼原因,只能等到後續調查研究之後,才有可能真相大白。

文章連結:施洋:撞船,撞礁,撞潜艇?三艘航母集结是为掩护它?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