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亓樂義/漢光演習

蔡英文總統(圖中)視導漢光37號演習佳冬戰備道起降實兵操演,包括F-16V、幻象2000、IDF經國號及E-2K空中預警機等四型機。

文/ RFA亓樂義

最近中國軍機和戰艦持續在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海空域實施實戰化演練,逐步壓縮台灣防衛空間。美國軍艦也開始增強航經台灣海峽,防止共軍挑起戰火打破區域平衡。雙方你來我往。在此當口,台灣舉行年度規模最大的漢光演習,展現保家衛國的決心。

全台防衛

1979年中美建交,美軍顧問團撤離台灣,美台之間的聯合軍演宣告停止。爲順應形勢,台灣的軍事戰略從攻守一體改爲守勢防衛。由此國軍改採防衛作戰,以鞏固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爲主要任務。經過艱苦摸索,1984年首次推出漢光演習,由當時參謀總長郝柏村主持。此後年年舉行。

漢光演習的目的,是透過三軍聯合作戰演練,驗證及檢視全台防衛作戰構想是否符合防衛任務需要。因此它也是國軍年度規模最大、參演兵力與武器裝備最多、動員幅度最廣的演訓任務。從漢光1號演習起,至今進入第37年。

在這個不短的歲月中,漢光演習的課目內容雖有調整,但都是依據中共全面武力犯台的可能行動進行設計。今年是漢光37號演習,4月進行計算機兵棋推演,9月13日至17日舉行實兵演練,各作戰區按戰力保存、整體防空、聯合制海、聯合國土防衛等作戰進程實施,驗證計算機兵推與圖上兵推成果,以此修訂全台《固安作戰計劃》。

隨着兩岸關係的發展,漢光演習往往反映兩岸關係的好壞。陳水扁主政時期,把軍事戰略從守勢防衛改爲有效嚇阻、防衛固守,嚇阻在前,防衛在後,強調決戰境外,中共說他挑釁,兩岸關係降到谷底。美國對阿扁總統的激進也不太放心。

2008年馬英九總統上台,軍事戰略來了一個大轉彎,把防衛固守置前,有效嚇阻在後,而且從2008年起漢光演習改採實兵而不實彈進行演練,理由是往年演習所展示的火力操演被外界批評是作秀,不符戰時實際戰況而停止實彈射擊。爲此民進黨立委罵得要死,認爲是馬政府爲了避免刺激北京,而犧牲國家防衛。

戰力保存

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台,軍事戰略沒有太大變動,仍以防衛固守在前,但把有效嚇阻改成重層嚇阻,明確強調從陸上、海洋、空中、太空、電磁和網絡等多層作戰空間對敵進行嚇阻,而第一層嚇阻兵力就是資通電(信息、通訊和電子作戰)兵力。說明台澎防衛作戰更加重視全局作戰能力。

不過,從多年的漢光演習可以看出,嚇阻戰力並未針對敵方的前沿基地或攻擊發起源進行反擊,只是一昧攔截防衛,就像2個拳擊手在擂台比賽,1個主動攻擊,另1個被動防禦。防禦方不主動開闢其他戰場反擊,對方怎麼打,他怎麼防,最後必敗無疑,而且敗得很慘。

漢光演習以國軍各作戰區按戰力保存、整體防空、聯合制海、聯合國土防衛等作戰進程展開。關鍵是戰力保存,台灣一旦遭到共軍全面攻擊,若不及時對其前沿基地或攻擊發起源進行反擊,打亂其作戰部署與節奏,國軍戰力恐怕很難保存。戰力不能保存,哪有後續戰力?

前面提到台灣一旦遭到攻擊,要積極主動對其前沿基地或攻擊發起源進行反擊。爲何如此重要,是基於血淋淋的教訓。

1958年八二三金門炮戰,郝柏村擔任第9師師長,駐守小金門。他回憶說,炮戰進行44天,受共軍炮擊最嚴重的地區是大二膽。大二膽面積不足0.8平方公里,落彈竟然高達近12萬發,炮擊密度高於大小金門。主因是,大二膽沒有一門炮可以壓制對岸南太武山的敵炮,打不到敵人,只能任其毫無顧忌的轟擊。空軍也有類似情況。

1979年美軍顧問團撤離台灣後,台灣在美國特別挑選剛退役的中將,組成6個人的大福顧問組,爲防衛台灣獻計獻策。郝柏村回憶說,美國顧問向台方提報中共空軍對台作戰評估,預判共軍可動用2,000架各式戰機,其中保留500架,專門對付台灣空軍反制作戰。假設台灣空軍完全不予反制,這500架飛機就可以全部用來攻擊台灣。

主動反制

在漢光4號演習期間(1987年),台灣空軍提出有限反制的作戰構想,以福建龍溪、福州機場爲目標,希望把中共空軍自第一線基地壓迫至第二線。經過檢討發現,台灣空軍可能沒有摧毀共軍一線基地的能力,而改爲攻擊敵方雷達站,使共軍飛機能起飛,卻無法管制,爭取戰管與電子優勢,削弱其戰力。這也是一種不對稱作戰。

當時台灣空軍曾檢討,以不同機種性能,提出有利空域使用飛機、不利空域使用飛彈(導彈)的戰法;也研究過空軍固定雷達戰時的存活率有多少?機動雷達在不利情況下能否發揮作用,能管制幾批飛機,有多大管制能量?有些做了實兵驗證,得到初步數據。

轉眼30多年,現在漢光演習已經不提主動反制,演練區域不越過海峽中線,也不超出防空識別區。戰術上謹小慎微,海軍曾有艦隊指揮官操演時,因臨機變通跨過防空識別區,被記過調職,引發爭議。這和近年中共犯台的企圖與實力與日俱增相比,兩岸在戰備心態上形成強烈反差。

現階段國軍的軍事戰略爲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漢光演習應該兼備固守與嚇阻,尤其適度放寬嚇阻比例,然而實情遠非如此。漢光演習從整體防空到聯合制海,反擊目標都是共軍攻向台灣的境外兵火力,而非其前沿基地或攻擊發起源,只是被動攔截或躲避攻擊,對方無所顧忌,這樣如何嚇阻共軍?

而且共軍的境外兵火力都是移動目標,台灣有多少武器總量將其摧毀?與其如此,爲何不以有限武器反制共軍前沿固定目標,如指揮所、網絡與通訊節點、雷達站台、交通樞紐或後勤轉運中心等。從源頭上打亂共軍部署與作戰節奏,否則只有任其宰割。

八二三炮戰大二膽飽受炮擊而無還手之力的教訓已經說明,愈能主動反擊,敵人就愈不能肆無忌憚,戰力才愈有可能保存。有人也許會問,反擊對方基地,恐遭共軍報復性打擊。難道不主動反擊,共軍就不會報復性打擊嗎?只要攻台受挫,共軍都會採取報復性打擊,只有打到共軍痛處,纔會讓它知難而退。

量產導彈

其實,國軍早有拒敵於彼岸的用兵理念,至今未變。1955年國軍從浙江外海大陳島撤退前,當時國防部長俞大維下令轟炸廣東汕頭,美軍顧問團問他目的何在?俞大維說:敵人打我的頭,我也要踩敵人的腳。

這就是主動反擊,而且另闢戰場,牽制敵人。俞大維稱此爲制敵於彼岸,與拒敵於彼岸的用兵理念相通,就是要打到敵人的前沿基地或攻擊發起源。俞大維還說:必須讓美國深刻了解台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美若放棄台灣,關島將被迫成爲第一線。當年的歷史,至今仍具現實意義。

爲因應敵情威脅及迫切的國防需要,台灣行政院會日前通過《海空戰力提升計劃採購特別條例》草案,將從明年起分5年編列新台幣2,400億元(約86億美元)特別預算,加速生產各式國造導彈,以確保未來國造導彈量產能力。

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在立法院備詢時說,國軍武器裝備發展要打得遠、精準又具機動力。今後加速量產各式國造導彈,項目包括雄-2E增程型雄升攻陸巡航飛彈,射程1,250公里,火力覆蓋範圍包括上海在內的東南沿海各省與武漢等部分華中地區。共軍一線與二線基地,以及沿海各主要港口都囊括其內。

根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2018年的研究報告顯示,台灣正在研製雲峯超音速攻陸巡航導彈,射程1,200-2,000公里,可對中國進行遠域縱深打擊,是台灣重要的戰略資產。火力覆蓋範圍可達北京。

遠程打擊

台灣國防部2021年版《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DR)指出,今後建軍重點首先強調遠程打擊,發展可大幅增程的空射導彈及遠距遙攻武器系統,對敵實施精準打擊,延伸戰略防衛作戰縱深,建立重層嚇阻力量。這裏清楚指出,重層嚇阻就是遠程打擊。武器射程有多遠,就應該打多遠。

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執政4年期間,對台軍售11次,總金額約183億美元,能夠對共軍發揮攻勢作爲的武器裝備佔31.6%,若加上F-16V戰機,比例高達75.3%。這也是重層嚇阻。

由以上的發展動向可以看出,從建軍重點到美台軍售,台灣都應該也有必要發展遠程打擊力量。但是漢光演習的實踐力度遠遠不夠,顧忌太多。今後應加緊調整修正,適度放寬嚇阻比例,使中共不敢輕舉妄動。

文章連結:專欄 | 軍事無禁區:漢光演習 — 普通話主頁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