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軍事

澳英美聯盟–即將到來的「混合威脅」

  • 專欄 | 軍事無禁區:澳英美聯盟9月15日美英澳三國首腦宣佈組成新聯盟。

文/RFA亓樂義

9月15日世界地緣戰略格局出現重大變化。爲應對中國的威脅和擴張,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宣佈組成新的聯盟,稱之爲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 (又稱奧克斯)。

核潛艇

澳大利亞海軍司令努南(Mike Noonan)宣佈發展核潛艇。(視頻截圖)
澳大利亞海軍司令努南(Mike Noonan)宣佈發展核潛艇。

根據白宮發佈三國首腦聯合聲明指出,成立三邊安全夥伴關係,是作爲深化印太地區外交、安全和防務合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說,這是美國印太戰略的升級版,納入英國與澳洲,意圖從印太地區的最外圍建立一道限制中國擴張的戰略防線。這不是口號,它的第一個行動計劃是,美英兩國協助澳大利亞發展核潛艇。美英聯合不出手則已,一出手驚人。

目前世界只有6國擁有核潛艇-包括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與法國),加上印度。澳大利亞沒有核工業,卻要發展核潛艇。除了英國,美國從未與他國分享核潛艇技術,這次慷慨輸出。主要是中國威脅所帶來的形勢使然。

美國爲何選擇澳大利亞呢?除了鐵桿盟友的歷史背景,主要是地緣考慮。美國在印太的前沿基地都在中國短中程火力覆蓋範圍之內,澳大利亞處於外圍,戰略縱深寬廣,又連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而且澳洲北部與南海相隔約3千公里,縱深適中,是從海上對中國進行外圍戰略包抄相對安全,又能起到威懾作用的最佳位置。日本、韓國或印度,都不具備此條件。

爲何協助澳大利亞發展核潛艇呢?因爲它的隱蔽性高,續航時間長、投射距離遠、機動性和生存能力都遠高於傳統柴電動力潛艇,也相對優於其他空中打擊平台,是威懾中國的最佳戰略武器。除此,已無其他適合手段。

從地緣戰略的角度看,美英澳形成新的聯盟,進一步證實美國的戰略重心已經具體轉向印太地區,也是這三大盟友爲確保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邁出歷史性的一步。有分析指出,美國打破只與英國分享核潛艇技術的慣例,把澳大利亞納入美英兩國特殊的防務關係。若形勢需要,未來不排除日本、韓國、印度,甚至臺灣,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破格加入這種特有的防務關係。中國爲此大爲惱火。

技術共享

美國弗吉尼亞級(Virginia-class)核潛艇是澳大利亞發展核潛艇的可能型號。(Seaforces Online)
美國弗吉尼亞級(Virginia-class)核潛艇是澳大利亞發展核潛艇的可能型號。

9月1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指出,美英澳3國開展核潛艇合作,嚴重破壞地區和平穩定,加劇軍備競賽,並且損害國際核不擴散努力。9月17日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回答記者詢問時說,把台灣納入美英澳印太戰略,嚴重干涉中國內政,也嚴重違背一箇中國原則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給臺海和平穩定帶來損害。

請注意。澳大利亞發展的是核攻擊潛艇,使用常規武力,作爲戰役與戰術使用,而不是戰略核潛艇,攜帶核子彈頭,作爲戰略核武庫的海基力量。因此,發展核攻擊潛艇不存在覈武擴散的問題。

除了核潛艇,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 ASPI)國際網絡政策中心主任漢森(Fergus Hanson)和副主任卡夫(Danielle Cave),9月20日在該所官網發表文章指出,三國聯盟的真正潛力遠遠不止潛艇,更在於如何長期利用新的組織來幫助盟友應對即將席捲世界深刻的技術顛覆。

文章指出,多數分析因爲過於關注核潛艇,而忽略三國聯盟所勾勒出更大的發展圖景,就是促進更深層次的信息和技術共享,專注於網絡、人工智能、量子等關鍵技術,努力推動安全和國防相關科學、技術、產業基地,以及供應鏈之間的深度融合,以增強盟友的聯合能力和相互操作能力。當前供應鏈越來越容易受到破壞和脅迫,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表明各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弱點是多麼脆弱,已經成爲一個地緣政治問題。

混合威脅

文章認爲,現代戰爭和地緣政治競爭的特點不僅是軍事行動和常規威懾,還包括「混合威脅」(hybrid threats),比如網絡攻擊和數據竊取、虛假信息和宣傳、經濟脅迫,以及對關鍵基礎設施的攻擊和供應鏈中斷等。這些都和新興與關鍵技術有關,這場技術競賽在印太地區尤爲激烈。

三國聯盟在聯合聲明中強調印太地區的重要性,因爲該地區的「混合威脅」變得更加普遍,這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中國的咄咄逼人。爲此,三國聯盟需要更大的技術協作,需要一種更好、更有全球化的方法來管理和發展下一波高度顛覆性的技術。印太地區孕育了世界大部分的技術創新,已經成爲戰略技術競爭的溫牀。今後大國競爭誰主沉浮?在此隱約給出了答案。

再來看核潛艇的發展動向。根據澳大利亞國防部公佈信息顯示,在美英兩國的援助下,澳大利亞至少發展8艘核潛艇,打算在澳洲南部城市阿德萊德(Adelaide)建造。

澳英美3國承諾在未來18個月內實施一項全面工作計劃,針對核潛艇的安全、設計、建造、操作、維護、處置、監管、培訓、環境保護、安裝和基礎設施、基地、勞動力和力量結構等各環節,進行管理審查。有分析指出,這段期間澳大利亞將決定核潛艇的型號-採用美國的弗吉尼亞級(Virginia-class)或英國的阿斯圖特級(Astute-class)核潛艇。

以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爲例,它的近海作戰能力尤其突出,平時除了情報蒐集與監視偵察,危機期間或戰時執行佈雷與掃雷任務,實施特種部隊的投送及撤回,支持航母打擊羣進行反潛作戰,還可以發射2千多公里對陸攻擊的戰斧巡弋飛彈,打擊敵人的縱深目標。兼具威懾與實戰能力。

澳大利亞前國家評估辦公室戰略分析總監巴貝奇(Ross Babbage),曾多次參加與美國關於分享海軍技術的談判。他說:澳大利亞引進何種型號的潛艇爭論10多年,原計劃是在澳洲建造12艘法國設計的柴電潛艇,以取代澳大利亞現有的6艘柴電潛艇。但是核潛艇的威力更大,需要的數量也比柴電潛艇少。

核動力系統

英國阿斯圖特級(Astute-class)核潛艇是澳大利亞發展核潛艇的可能型號。(英國皇家海軍)
英國阿斯圖特級(Astute-class)核潛艇是澳大利亞發展核潛艇的可能型號。

現在計劃改變了,巴貝奇表示,今後不論採用美國或英國核潛艇版本,擁有的武器和傳感器性能都比中國同級核潛艇更爲強大。澳大利亞現在要趕緊爲新潛艇做準備,派人去美國和英國學習新技術,最大的挑戰是”技術技能的提高,就是技術人員的培訓和維護。

他還說,新潛艇可能不會在10年內完工。在這段空窗期,澳大利亞海軍可能會從美國租用威力較小的洛杉磯級潛艇(Los Angeles class)作爲學習與訓練之用。

先前提到核潛艇的戰略作用,比其他主戰平台更有威懾力,而核潛艇的優勢取決於核動力系統。就像人的心臟,功率足夠強大,才能跑得快、跑得遠。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中國海事研究所教授艾立信(Andrew Erickson),9月20日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發表文章指出,功率和速度之間是立方關係。一艘船的速度要快2倍,需要8倍動力;速度快3倍,需要27倍動力。

以美國的弗吉尼亞級核攻擊潛艇來說,它的核反應堆的堆芯壽命爲33年,期間不需要添加燃料。這種驚人的動力系統,是通過數十年來歷經200多艘核潛艇的考驗所形成的。總體而言,美國核潛艇走過2.4億公里的航程,美國海軍已經紀錄超過6,200個核反應堆與526個核反應堆堆芯的運轉,沒有發生一起核輻射事故。

根據美國智庫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CSBA)的研究顯示,以柴電潛艇6.5節的速度(每小時約12公里)及50天的續航力,與核潛艇20節的速度(每小時約37公里)及90天的續航力來做比較,從澳洲西南部的珀斯(Perth)軍港出發到馬六甲海峽,航程3,100多公里,柴電潛艇抵達後剩下28天的運作時間,核潛艇則有83天。

到南沙海域,航程5,500多公里,柴電潛艇抵達後剩下11天的運作時間,核潛艇則有77天。若再往北到宮古海峽,航程7,400多公里。柴電潛艇抵達後已無運作時間,核潛艇還有73天。相較於柴電潛艇,核潛艇的優勢顯而易見。

全方位壓力

在此條件下,澳大利亞爲加強國防力量,對中國起到威懾作用,發展核潛艇已是必要選擇。艾立信分析,澳大利亞發展核潛艇應該會採用美國海軍的核動力系統,英國海軍可能在建造及提高澳大利亞潛艇人員訓練方面發揮作用。

澳大利亞核潛艇下水時間可能要等到10年以後,在擁有一支全面運作核潛艇艦隊之前,艾立信認爲,中國有可能對台海地區造成軍事威脅。然而,這種風險可以通過美國或英國核潛艇提前部署到澳大利亞的基地來做緩解。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專欄作家布特(Max Boot)指出,拜登(Joseph Biden)總統與澳大利亞的潛艇交易是與中國戰略競爭的一大勝利。目前美國現役核潛艇有68艘(其中核攻擊潛艇54艘)、英國有11艘(其中核攻擊潛艇7艘)、中國有12艘(其中核攻擊潛艇6艘)。一旦澳大利亞的核潛艇投入使用,中國控制海上重要航道或入侵或封鎖台灣的能力將大大減弱。

美英澳聯盟已經形成。對中國的壓力將是全方位的。協助澳大利亞發展核潛艇是其中的一個環節,今後聯合應對並發展新興與關鍵技術纔是大國競爭決勝的要件。

文章連結:專欄 | 軍事無禁區:澳英美聯盟 — 普通話主頁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