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亓樂義/戰略轉型

美國從阿富汗撤軍進行戰略轉型。

文/亓樂義

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不是一次個別的軍事行動,而是整個國家安全戰略的轉型。拜登(Joseph Biden)總統7月8日在白宮公開指出,美國需要集中加強核心力量,以應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戰略競爭。這將真正決定美國的未來。

美國撤軍

請注意,拜登特別提到中國,這不是老調重彈,而是攸關美國今後發展並決定美國是否能繼續引領世界的一個長遠的戰略判斷。而拜登政府的第一個考驗,就是如何判斷並應對中國可能對台動武的問題。輕重緩急之間,將決定美中大國競爭的走向。

最近有一些分析指出,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使北京的膽子更大,因爲看到美國放棄對地區安全的承諾,進而削弱美國對防衛台灣的支持。中國官媒《環球時報》趁此大做文章,8月中旬接連發表2篇美國終將拋棄台灣的言論,宣稱中國是核大國,在近海的軍事鬥爭準備充足,美國若要介入台海戰爭也完全沒有取勝的把握。

面對中國官煤的大外宣原本不必理會。但是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對台灣意味着什麼?卻是緊迫而現實的問題。

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也是美國企業研究所(AEI)非常駐資深研究員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9月13日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目前有許多理由讓人擔心中國將對台灣發動攻擊,儘管最近在外交圈和軍事圈的激烈討論中有這樣的暗示。但她認爲,美國從阿富汗撤軍更有可能使中國停下來仔細思考,而不是推動他們對台使用武力。

理由並不複雜。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給中國的後院帶來安全問題,而且阿富汗的衝突可能蔓延到新疆,包括引起不可預料的恐怖攻擊,迫使中國分散與美國競爭的注意力。梅惠琳認爲,美國結束阿富汗戰爭,意味着中國多年來的好日子,也就是中國宣稱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即將到頭。這些對中國武力犯台的任何圖謀來說,都不是好兆頭。

結構性轉型

拜登總統8月16日在白宮公開指名,中國和俄羅斯纔是美國真正的戰略競爭對手,她們最希望美國繼續投入鉅額資金和資源,無限期陷入阿富汗的局勢。現在美國走出阿富汗的泥淖,開始集中精力對付中國。

梅惠琳在文章中指出,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早在2011年宣佈把戰略重心轉向亞洲。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把中國列爲大國競爭的首要對象。但是都沒有到位。從阿富汗撤軍表明,拜登政府的確重新調整美國的國家安全優先事項。

可以說,美國這次國家安全戰略轉型是結構性的,是基於對中共全方位的威脅有其深刻理解,而做出長遠鬥爭的戰略判斷。這和冷戰時期與蘇聯對抗,主要偏向軍事和地緣政治的博弈大不相同。在這個背景下,美台關係的發展也不同於冷戰時期,開始從策略性的單向援助向結構性的戰略協作調整。

中國想要對台動武,整體外部形勢已經不同以往。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對台灣的最大意義也在於此。這也是爲什麼在新的形勢下,中國對台動武不得不停下來仔細思考的深層次原因。

力挺台灣

《環球時報》指出,今天的阿富汗,就是明天的台灣。台灣的戰略價值和阿富汗相比,對美國並無」特殊重要性」,而台灣方面有這種認知,是一種自作多情的想法。只要美國維護台灣政權的成本大大高於收益,美國就會選擇拋棄台灣。從這個思考邏輯可以看出,中國官媒完全不瞭解當前美台關係發展的本質及其時代意義。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ck Sullivan)8月17日公開向記者表明:美國對盟友和夥伴的承諾神聖不可侵犯,美國「對台灣和以色列的承諾將一如既往地堅定。」

記者又問,中國辯稱攻擊台灣是中國的內政,美國如何證明介入台海的正當性呢?沙利文用一句話表明:「說到台灣,在不同的背景下,這是一個從根本上不同的問題。」

記憶所及,以往美國政府高層幾乎沒有把對台灣的承諾與以色列等量齊觀。在美國眼中,以色列的重要性是全方位的,是美國在中東地緣戰略格局中最重要的戰略支點和鐵桿盟友。今天台灣能和以色列並列,是否暗示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也是全方位的,是美國在印太戰略格局中最重要的戰略支點之一,也是面對中共專制政權最堅實的民主合作伙伴。最後一句美國政府曾公開表明。

對於攻擊台灣是中國的內政問題,沙利文雖然沒有直接回答,但是幾乎否定這個命題。拜登總統也多次面對這個提問,他也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美國堅守民主和人權價值,決不退讓。

換言之,中國想用內政問題使美國防衛台灣師出無名,恐怕站不住腳。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美國以維護人權的名義介入,主張」人權高於主權」。就中共來看,這不過是一種新幹涉主義,是發動侵略的藉口。然而,這正是中美在文化上的重大差異。在台灣問題上,北京很有可能爲此而誤判形勢。

除了民主人權和地緣戰略價值,梅惠琳在文章中指出,台灣有相當大規模的經濟和半導體產業,對美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如果台灣受到中國攻擊,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許多國家,將視之爲中國世界秩序到來的標誌。相比之下,阿富汗的戰略意義就不那麼重要,但美國還在那裏挺了20年。言下之意,對於一個更重要的台灣,美國會做的更多。

防止衝突

如果中國對台動武,中國的經濟將遭受更大損失。因爲戰爭發生在亞洲,地區貿易勢必中斷,中國依賴進口的石油和天然氣運輸線可能被美國切斷,而中國的生產和製造中心都可能成爲美國的目標。梅惠琳說,美國只要堅持一段時間,不需要太久,對中國經濟不利的各種因素都會發揮作用。中國戰爭的規劃者知道,戰爭持續愈長,美國的優勢愈大。

美東時間9月9日晚間,拜登和習近平通了第2次電話,雙方」討論了兩國確保競爭不會演變爲衝突的責任。」習近平引用中國古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達對推動美中關係重回正軌的高度期待。拜登則側重防止中美競爭演變成軍事衝突,說明雙方有衝突的可能需要防止,而衝突的可能區域就在台海、東海及南海。

梅惠琳認爲,拜登與習近平通電話暗示了這個重大的利害關係,要防止競爭演變成衝突。中國領導人已經預期到與拜登政府的緊張關係。現在他們面對的事實是,美國可能有意願也有資源來回擊中國的侵略,即使這意味着戰爭。這是梅惠琳的個人解讀。但也反映了中國一旦對台動武必將引起美國回擊的可能思路。

世界知名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戴利奧(Ray Dalio),去年9月在職場社交平台領英(LinkedIn)的官網上指出,美國會爲保衛台灣而戰嗎?他不確定。但他可以預見,美國不作戰將是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重大勝利,也是美國的巨大恥辱。這將標誌着美國在太平洋和其他地區的衰落,就像英國失去蘇伊士運河代表大英帝國和其他地區的終結一樣。此一損失的影響將遠遠超出損失本身。比如英國失去蘇伊士運河,也標誌着英鎊作爲世界儲備貨幣的終結。

戴利奧說,據他了解中國有強烈的願望,不想與美國發生熱戰,因爲中國領導層知道熱戰會有多可怕,並擔心無意中陷入如當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漩渦之中。

澳大利亞退役少將、現任參議員的莫蘭(Jim Molan),9月11日在《澳大利亞人報》(The Australian)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在台海問題上,中國的主要目標是美國,爲削弱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力量,而台灣是一種手段。

歷史殷鑑

他指出,台灣能與中國抗衡多久不那麼重要,因爲台灣可能會被中國用來引誘美國海軍進入一個非常危險的地區,進而重創美軍,迫使美軍不得不撤出西太平洋。只要中國基本控制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大部分區域,台灣就能垂手可得。相比之下,迫使美國退出西太平洋比解決台灣問題更顯其重要。

莫蘭還說,中國在沿海地區已有軍事優勢。但中國不會一開始就對台動武,而首先採取納粹德國1939年之前的做法,以外交和脅迫並利用當時歐洲人的天真和厭戰情緒,接連控制或平衡除英法兩國之外的多數地區後,纔開始真正動用武力。希特勒曾說:」假使我可以利用更好和更廉價的方法,來達到瓦解敵人士氣的目的,那麼我又何必一定要用軍事手段呢?」

他還說:」我們真正的戰爭都在軍事行動開始之前,就早已打過了。」結果他取得輝煌軍事勝利後,開始迷戀純軍事手段四處爲敵,最終導致敗亡。

事實上,中共已經對台灣施行認知戰,以外交和脅迫手段打擊台灣的心理意志。如果動武,中共很有可能引火燒身,帶來不可預料的後果。

文章連結:專欄 | 軍事無禁區:戰略轉型 — 普通話主頁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