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證實最新一批美國軍售 「海馬士火箭」成焦點
文/BBC
台灣國防部周四(6月17)證實,台灣已與美國在台協會(AIT)簽署了兩項軍購案合約,分別是金額達96億2千多萬新台幣的陸軍「遠程精凖火力打擊系統」,以及金額高達390億7506萬元新台幣的「飛彈一批」,但未具體說明飛彈型號。
此次軍購是依據2020年10月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DSCA)宣佈的軍售計劃進行。根據台灣國防部消息,此軍購案已於6月1日起生效。
回應美台軍購持續,中國解放軍本周也派遣多架軍機,連日飛入台灣防空識別區,政治角力意味濃厚。各方分析均同意,美中台三方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及外交過招,預計將繼續升溫。
「海馬士火箭」成焦點
本次軍購,在「精凖火力打擊系統」中,台灣向美採購的「海馬士」(HIMARS )M142多管火箭系統特別引起注意。
據分析,海馬士火箭可攜帶有導引或無導引的彈頭,射程從42公里到300公里,預計將部署在台灣西岸,打擊範圍可達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區域,預計2027年完成交付。
台灣軍事專家、前台海軍新江艦少校艦長呂禮詩對BBC中文分析稱,該裝備的服役,將為台灣軍方提供具有跨越海峽,對解放軍機場、軍港、飛彈陣地進行「源頭打擊」的能力。但他表示,即便如此,這種多管火箭系統「仍需搭配即時目標獲得系統,才能發揮有效戰力,台政府需加快向美採購『死神』無人機(MQ-9)的流程」。
戰略研究學者、台灣中正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林穎佑則向台媒分析,台灣買到的這批武器的重點是能否與美國資訊系統連接。譬如,美國的偵搜系統若能夠把數據提供給這批台灣買到的新武器,變成台美在戰場情報上能夠互通,是這筆軍售的關鍵所在。
北京回應:解放軍戰機進入台海防空識別區
不過,面對台美軍事聯合,中國軍方也在東南沿海強化空軍戰力。
譬如,呂禮詩向BBC解釋,從近年來解放軍在台海當面軍事動態觀察分析,無論是大陸擴建的福建龍田與惠安軍用機場、或是新建中的漳浦直升機基地,皆建有對應的防空飛彈陣地。
另外,他分析,「從火箭軍的訓練中亦可發現,強化陣地掩蔽作為、向內陸後撤戰術陣地等超前防禦之趨勢,這些都是’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成軍部署前亟待面對的問題」。
針對回應美台軍事互動,解放軍這幾日亦動作連連。
譬如,美台宣佈簽署軍購合約的當天——即6月17日,台灣軍方稱有8架解放軍軍機(殲-16戰機等)飛入台灣西南海域的防空識別區(AIDZ)。事實上,本周早些時候——即6月15日,台灣國防部稱解放軍派遣28架軍機飛入台灣西南、東南防空識別區。
據台灣國防部官網6月15日在推特上發佈的”即時軍事動態”顯示,中國軍方派出了1架運8反潛機、4架轟6機、1架運8遠幹機,2架空警500、14架殲16及6架殲11飛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及台灣東南海空域。
台灣軍方還說,這是今年4月12日25架中國軍機擾台後創下的單日飛入台灣空域架次最多的一次,引起台輿論高度關注。
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蘇紫雲博士對台媒分析稱,從解放軍軍機的機種與飛航軌跡判斷,解放軍此舉應是針對美軍「雷根號」航母14日進入南海,但政治意圖(秀肌肉)大於軍事挑釁
台海情勢持續為國際焦點
針對台海情勢,美國最高軍事指揮官、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Mark A. Milley)周四(6月17日)在美參院回答議員詢問時稱,中國解放軍短期內武力攻台的機會不大。
麥利說,雖然台灣仍被中國視為其「核心國家利益」,但他近期幾乎看不到北京有意圖或動機發起軍事攻台行動:「現在沒有理由動武,中國知道這一點,因此我認為當前或不久的未來武力攻台的可能性都很低」。
與此同時,與台灣外交關係往來並不熱絡的加拿大保守黨籍聯邦眾議員庫柏(Michael Coper)向加拿大國會提出「加台關係架構法」(Canada-Taiwan Relations Framework Act),試圖給強化「加台關係」提供法律架構,草案6月17日在國會一讀通過。
庫柏解釋,自1970年至今,加拿大與台灣一直沒有任何正式關係,導致雙方關係互動複雜,外交往來存有重大不確定性。草案重要內容包括,「允許台灣政府駐加拿大代表辦事處稱為『台灣代表處』」等。
無論如何,各界分析都指出,台海局勢成為國際軍事焦點,預計仍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