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新無人作戰

专栏 | 军事无禁区:新无人作战美國海軍今年4月底首次舉行聚焦無人系統艦隊演練,強化無人作戰。圖為海上有人與無人艦艇協同演練

文/RFA亓樂義

最近《解放軍報》有幾篇文章,都在談論「無人作戰」的重要性,從無人機機群作戰、集群作戰到「蜂群」作戰,推演出未來無人戰場上新的圖景,指出無人作戰是一種新穎而實用的作戰模式,需要超前開展,未雨綢繆,才能把握戰場主動權。

無人作戰

MQ-9海上卫士无人机与滨海战斗舰协同演练。(Twitter, UxS IBP)
MQ-9海上衛士無人機與濱海戰鬥艦協同演練

還有文章盤點無人作戰的前景,認為以無人機為代表的智慧化無人作戰已成趨勢,並且正在加速演變。在強大資訊體系的支撐下,智慧化無人作戰將逐步取代有人作戰,成為未來戰爭的主要作戰樣式。

從歷史的實踐來看,早在1982年,以色列就使用遙控無人機(RPV),對敘利亞在貝卡谷地(Bekaa Valley)部署的19個「薩姆-6型」防空飛彈連進行偵察,取得雷達和通信頻率,提供給以色列空軍與地面部隊以協同作戰,幾分鐘內將其全數摧毀而寫下輝煌戰果。無人機由此而初露鋒芒。這場戰役也成為電子戰的經典戰例。

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後,從波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敘利亞戰爭到去年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兩國因爭奪納卡地區爆發軍事衝突,無人機的使用頻率明顯增加,戰場上的作用逐次增強,使得無人作戰成為現代戰爭致勝不可缺少的要素。據統計,2015年美軍在阿富汗發動空對地打擊,無人機首次以56%的投彈量超過有人戰機,無人作戰的優越性充分展露。

多年來,《解放軍報》都在關注無人作戰對戰爭的作用和發展前景。最近《解放軍報》對無人作戰又有新的認識,除了智慧技術,開始對今後中美大國競爭最有可能出現的無人作戰模式有了新的警覺,而這種緊迫感很可能來自今年4月底,美國海軍在加州外海舉行的一次無人綜合作戰演練。正式的名稱為:「無人系統綜合作戰問題21」(The Unmanned Systems Integrated Battle Problem 21,UxS IBP 21)。

聚焦無人系統

无人机在空中侦察。(Twitter, UxS IBP)
無人機在空中偵察

《中國國防報》指出,這是美國海軍首次聚焦無人系統的艦隊演練,也是繼今年3月發佈《無人作戰框架》(Unmanned Campaign Framework)後舉行的首次大型演練。重點是對無人化武器裝備進行測試和評估,體現美國海軍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進一步發展海上無人化武器裝備的戰略意圖。報導並未說明美國海軍為何改變作戰方式。

美國海軍代理部長哈克(Thomas Harker)給出了答案。他在3月16日公佈的《無人作戰框架》中清楚表明,美國海軍將建立一支面向未來、更具殺傷力的分散式海軍部隊,為了能在大國競爭時代中取勝。發展無人作戰系統,便於今後執行「分散式海上作戰」(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s)和在「對抗環境下的濱海或近海作戰」(Littoral Operations in Contested Environment)中取得成功。它的背景,是基於美國國防戰略(NDS)把中國和俄羅斯,列為對美國繁榮與安全構成長期挑戰的戰略競爭者。

換言之,美國海軍強化無人作戰是面向大國競爭,以中國和俄羅斯為主要對手,因此美軍之前的無人作戰概念和方式都要全面翻新,從打贏實力懸殊的常規戰爭與反恐戰爭,轉向如何能在實力相當的大國競爭中取勝。

無人立體偵測

芬恩号导弹驱逐舰接获目标信息后发射导弹攻击远程目标。(Twitter, UxS IBP)
芬恩號飛彈驅逐艦接獲目標資訊後發射飛彈攻擊遠端目標

美國海軍4月底首次舉行的無人綜合作戰演練,動用無人裝備包括水面艇、潛航器和無人機共10種型號;有人裝備包括水面艦、潛艇和艦載機共15種型號。《美國海權月刊》(Sea Power)指出,這次海上演練使用29種不同的無人技術,50%是水面艇,30%是潛航器,20%是無人機。規模空前。

演練的區域在加州外海,由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主導,由其轄下的第3艦隊執行。2015年起,美國海軍提出「第3艦隊前移」戰略,責任區從東太平洋前推到西太平洋,與駐防在日本的第7艦隊開始進行緊密的「前沿作戰」(forward operating)合作。這次演練由第3艦隊執行,針對性非常明顯。

演練的具體負責人是美國第3航母打擊群指揮官艾肯(James Aiken)。他對媒體說:芬恩號飛彈驅逐艦,運用無人機、有人與無人水面艦艇所偵測的目標信號,發射1枚「標準-6型」飛彈,成功命中超視距的遠端目標。據稱,目標距離約400公里。

換言之,芬恩號是在不打開主動感測器的隱蔽條件下,運用前方的無人和有人載具,透過被動感測器偵測傳回的目標信號進行定位,以彈道飛彈的攻擊方式,命中400公里外的海上目標。

這個作戰流程非常複雜。首先由無人和有人載具,以及衛星系統探測、定位和識別目標,再使用電子支援措施(ESM)持續跟蹤目標,並把目標方位和信號傳給有人驅逐艦,發射飛彈攻擊超視距的遠端目標。重點是,偵測目標的手段使用更多的無人載具,從空中、水面到水下,形成一個立體的偵測網路,使傷亡減至最低程度,而且全程運用被動感測器進行偵測,隱蔽性大為提高。

這次演練就是要驗證美國海軍藉助無人載具,運用被動感測器網路增強目標探測的能力。據稱,演練期間還進行一項無人機的集群攻擊試驗。以上種種作為,美國海軍初次嘗試,對其他國家來說似乎相當遙遠。這就是美國海軍今後新的作戰方式,為自己營造優勢,為對手製造困境。這和美國海軍歷年的作戰方式,本質上大不相同。

實戰考驗

美国海军代理部长哈克(Thomas Harker)指出:美国海军增强无人作战,为能在大国竞争时代中取胜。(U.S. Navy)
美國海軍代理部長哈克(Thomas Harker)指出:美國海軍增強無人作戰,為能在大國競爭時代中取勝

為對照不同,讓我們簡單回顧美軍在兩次重大戰爭中使用無人載具的作戰經驗。

首先是1991年波灣戰爭。根據美國國防部提交國會的報告中指出,美軍只動用一種型號的無人飛行載具-「先鋒」(RQ-2)無人機,由陸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分別使用。在「沙漠風暴」行動期間,共出動295架次,飛行1,030小時,主要執行偵察、監視與目標捕獲,以及指揮與控制和戰損判定等任務,並且首次成功地把艦載無人偵察機與戰鬥行動結合起來,效果超出期望值。但也出現嚴重不足,包括軍種之間使用無人機的資訊難以分享。

到了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軍使用10種型號的無人飛行載具,如「捕食者」 (MQ-1)無人機,可以掛載「地獄火」反坦克飛彈進行對地攻擊,甚至能配掛「刺針」空對空飛彈,對伊拉克米格-25戰機進行反擊。雖然被擊落,但能夠傳回整個接戰的影像。

此時的「捕食者」無人機,已經不再是1架飛機,而是1套完整系統。1個全裝的無人作戰系統,除了4架裝有偵測器的無人機,還包括1個地面管制站、1個主要衛星鏈結設備,配置55個操作人員、24小時輪班值勤。每架無人機由1名飛行員和2名偵測器操作員,透過資料連結施行操控。作戰任務遠超過1991年的波灣戰爭。

2020年1月,美軍動用「死神」 (MQ-9)無人機,以「地獄火」飛彈在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附近,空襲斬首了伊朗特種部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Qasem Soleimani),可以說是美軍運用無人機的一次經典戰例。

分散式作戰

“分布式海上作战”示意图。以航母为中心的海上力量将被更多小型有人与无人载台作战群所取代。(国际海洋安全中心,CIMSEC)
「分散式海上作戰」示意圖。以航母為中心的海上力量將被更多小型有人與無人載台作戰群所取代

問題是,美軍在歷次戰爭使用無人機的打擊對象,都是實力懸殊的中東國家和恐怖組織,對方的反制能力非常弱,使得美軍使用無人機如入無人之地,游刃有餘。但是遇到實力相當的大國如中國和俄羅斯,情況將非常棘手。對方有能力對美軍基地發動源頭打擊,或破壞美軍的資料連結,使美軍的作戰力量失能,帶來重大傷亡。

所謂「分散式海上作戰」,就是把作戰力量分散部署在廣闊的空間範圍、多個作戰領域和各種作戰載台上,以獲取和維持對海洋的控制。也就是,把之前以航母戰鬥群為中心的海上力量,改為以不同類型的小型載台為基本作戰單元,以分散方式執行整體作戰,降低航母和大型主戰裝備被攻擊的風險,而這些不同類型的小型載台,以無人的方式組成,傷亡最小,效益最大。

中國的國防科技智庫指出,美國海軍首次舉行無人綜合作戰演練,後續有3個動向需要關注:

3個動向

一、這次演練驗證在不同作戰場景下,無人裝備與有人裝備的多域協同作戰能力,可促進關鍵技術成熟、明確能力需求,為後續無人裝備規模化快速列裝創造條件,以應對未來軍事對手的挑戰。

二、無人艦艇是美國海軍擴大艦隊規模、提升制海能力,以低成本達到目標的有效途徑。有助於開展「分散式海上作戰」、「對抗環境中的近海作戰」和「遠征前進基地作戰」等新的作戰概念。

三、無人裝備規模化列裝將改變高端海戰形態,賦予美國海軍非對稱優勢。平時無人裝備可作為分散式網路節點,擴大情報監視偵察能量。戰時進行目標定位、通信中繼和戰損評估。一旦掛載飛彈,可以提升分散式海上部隊打擊能力,擴大傳統作戰的強度與範圍。

可以說,美國海軍首次舉行無人綜合作戰演練,為今後新的無人作戰拉開序幕,也可能是下一場戰爭的主要作戰模式。中國和俄羅斯將如何應對?讓時間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