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未來三種情形對中國的影響

文/BBC中文陳岩
「過去一個月,我們只能在搶發貨和觀望之間,反復搖擺」,一位中國出口商向BBC中文表示,川普發佈對等關稅後,政策三日一變,出口商們疲於應付。
簡單梳理一下,過去一個月,川普宣佈的對華關稅,從34%,到54%、104%,再到145%,甚至一些產品達245%。同時對中國商品的重要轉口國越南、柬埔寨等國的政策也在變,先是加徵接近50%的關稅,又暫緩90日徵收。最近,川普又表示可能會顯著降低對華關稅。
不僅如此,電子產品已經率先豁免於高關稅的影響。
同時中國則堅持「要打奉陪到底」的強硬態度,甚至在美方官員暗示正在與中國談判後,中方官員出面否認進行了任何接觸。但在4月25日,多家中國晶片進口公司證實,對流片地為美國的晶片進口關稅從原先的125%降為0。
對於出口商而言,這種劇烈的變動並不好受。BBC中文採訪了位於香港的一家出口服務商GenPark的創始人兼CEO龐國強(Chris Pang)。
GenPark主營業務是利用生成式AI幫中國的出口商進行社交電商營銷,目前服務數百個中國出海的中小品牌,其中約半數重點開展中美進出口業務,涵蓋服飾、美妝、家居、數碼等品類。
對等關稅後,GenPark對這些中國出口商進行問卷調查,其中超過50%的出口商認為,受美國關稅影響,預計2025年業績比去年同比下滑,其中預計下滑30%以內的有20%左右;預計下滑30%-70%的有20%的商家,認為下滑將超過100%的有9.42%。
「不過這次中國的政策定力比較強,美國那邊明顯出現目標不明、政策搖擺的問題」,龐國強表示,所以很多出口商認為中國在這一輪博弈中優勢比較大,「最終應該能談下一個好deal(協議)」,跟第一輪不同。
但對於眾多出口商而言,前景依然充滿變數,因此BBC中文通過專家和業者的分析與反饋,試圖呈現貿易戰未來三種情形下對中國的影響。

情形一:高關稅持續數年
川普在2018年的貿易戰所不斷加徵的關稅,事實上持續了7年,甚至跨越了拜登的任期,因此又不少觀點認為,川普對於關稅的執著,可能使中美之間進入到高關稅的四年。
而這種壓力,在第一個月就已經讓出口商們有了痛感。
龐國強介紹,在高關稅持續的階段,我們感受到品牌方和我們的成本被不斷抬高。北美的美國的消費者購買熱情也在被壓制。這些品牌方對關稅的態度,很大的程度上也影響了他們背後的一些供應鏈工廠。很多工廠在這個關稅的衝擊下,都減少或者停止了生產。
經濟學人智庫(EIU)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蘇月認為,在中美之間關稅持續超過100%的情形下,如果美國對其他國家也徵收50%或更高的關稅,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可能會競相使自己貨幣貶值,中國企業加速全球擴張,全球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其他國家則面臨中國廉價商品進口衝擊加劇,市場失衡狀況加重,
「而隨著各國保護本國產業和就業的壓力不斷上升,全面貿易戰的風險隨之升級。」
蘇月表示,如果對中國高關稅,對其他國家20-30%的關稅,但不允許繞道轉運,那麼中國在美國面臨事實上的禁運,中國製造商向產業鏈上游收縮。
換言之,如果美國對所有主要貿易夥伴都徵高關稅,那麼就是一場慘烈的全球貿易戰;如果只有中國面臨高關稅,且繞道轉運受阻,那麼中國將更多生產零件和半成品,然後在第三國建組裝廠。
就目前而言,龐國強稱,中國各大電商平台已經啓動了外貿貿易商幫扶計劃,幫助他們將原來計劃出貨北美市場的貨物,轉成內需消化。
「在我合作的品牌商當中,約有三成的品牌方,他們除了北美市場之外,同樣在中東、歐洲和東盟也有佈局,在這次美國關稅突增的情況下,他們也把部分原本計劃輸送到北美的貨物輸送到其他銷售市場,同時也會有一部分產品在中國國內進行外貿轉內需的消化。」
龐國強還分享了一個真實案例:一家中國出口商1年出口30萬個寵物籠,而且高關稅實施後虧損了400萬,但還在大量發貨,而且工廠 24小時不停工。背後的邏輯是,他判斷高關稅不會持久,所以別人恐懼他貪婪,硬扛著關稅先發貨,但等到其他商家北美沒庫存了,他就有定價權了,而且在亞馬遜這類平台上如果有足夠庫存,排名也更高。但也意味著,美國消費者將面臨價格大幅上漲。
總體而言,如果關稅持續,中國還是會承受不小的代價。穆迪分析發給BBC中文的報告中分析,高關稅環境下,中國經濟增長今年可能放緩最多1.5個百分點。從該機構預測的4.5%,下降到3%,而中國對今年設定的增速目標是5%。

情形二:關稅短期大幅下滑
這種情形目前看來可能性較高。因為川普近日公開表示,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高額關稅將「大幅下調」,暗示其在中美貿易戰問題上可能出現政策轉向。在本週白宮記者會上,川普坦言目前對中國進口商品高達145%的關稅「非常高」,「不會維持在這個水平」,並明確表示「將會大幅降低,但不會降為零」。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特朗普政府正考慮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下調50%以上,部分商品的稅率可能降至35%至65%之間,甚至對不涉及國家安全的產品進一步降低。不過,目前尚未做出最終決定,相關方案仍在評估之中。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也在近期表態,當前的高關稅不可持續,預計雙方將很快展開緩和貿易緊張局勢的談判。
「如果在中美談判時能帶來短期降稅。那我們相信也會出現搶進貨和促銷回暖的小高潮。」龐國強介紹,有的客戶的貨已經生產出來,正在想盡辦法發走,比如宣佈柬埔寨的對等關稅暫緩,就趕緊發;如果突然暫緩和下調,那麼不僅積壓訂單會突然出去,而且會搶一部分提前量,以應對不確定性,因此甚至能看到短期的對美貿易的大幅上漲。
如果美國對華關稅大幅調低,蘇月認為,中國將增加自美國的採購,導致從包括日本、德國、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在內的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口減少。這種貿易轉向可能會加劇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濟關係緊張,同時在短期內使美國出口商受益。
「若美國在這場耐力較量中率先示弱(當前已顯端倪),中國在後續談判中將佔據更有利地位」,荷蘭ING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宋林(Lynn Song)表示,對中國而言,這種態勢至關重要,否則可能陷入對方「得寸進尺」的被動局面。正如中國多次強調的,只要具備相互尊重的基礎,談判大門始終敞開。

情形三:關稅在暫緩和加碼之間反復
這種情形在第一階段貿易戰中也有跡可循——
2018年川普最初以「貿易戰好打且易贏」為口號,頻繁上調對中國商品的關稅,並不斷變更關稅清單和談判條件,導致中美磋商屢屢陷入僵局。尤其是2018年底習近平和川普再次會面,同意暫停加新關稅,開啓談判,然而5個多月後,特朗普再次宣佈加徵關稅。
此舉被中方看作「訛詐」和「反復無常」,中國在這一輪貿易戰中也改變策略,態度變得強硬。
目前(4月25日)雙方還未有明確的跡象顯示將進行談判;甚至4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及「美方不斷有消息稱中美之間正在談判,甚至將會達成協議」時,直言:「這些都是假消息。」
但同一天,中國的央行行長和財政部長同赴華盛頓參加G20的部長級會議,外界猜測此行是否會就貿易談判進行非正式接觸。
無論如何,如果中美雙方持續就貿易問題博弈,出口商最為難受,但「生意還是要做的」。龐國強表示,關稅在加碼和回落之間反復時,那整個供應鏈和定價規劃將會是陷入搖擺不定的一個境地,給供應鏈和品牌方,包括服務商都會造成很大的不確定性。
「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一些品牌方和供應鏈,會計劃在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北美地區佈局近岸的一些倉儲,並在東南亞、東歐、南亞等地,設立一些分撥中心,以分散關稅和物流風險。品牌方和和他們背後的供應鏈也會在越南和印度等地增加生產線,在確保任何關稅環境下都能快速調整庫存和成本,從而既應對當下漲價的壓力,又抓住每次政策鬆動帶來的市場機遇。」龐國強稱。
宋林認為,對全球製造商而言,短期解決方案包括探索轉口貿易與物流路徑調整。然而鑒於美國政策的多變性及此類變通手段終將遭遏制的可能性,盡可能降低風險、避免過度依賴美國市場方為明智之選。
長期以來,中國的確可以通過各國關稅差,而進行轉口,因此只要不是全面貿易戰,中國商品就有空間。但穆迪分析指出,美國政府很可能要求這些經濟體加強對出口產品原產地的審查。「我們預計,未來僅更換標籤、或含有大量中國製造部件的商品將成為重點打擊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