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籲防「內捲式」惡性競爭 分析:口號式改革難奏效
文/voa莊志偉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提出在經濟工作中要「防止內捲式惡性競爭」,引發關注。分析人士認為,這顯示官方已意識到中國經濟問題的嚴重性,但復蘇力道不振下,著手改革恐緩不濟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二十屆三中全會後首度開會,部署2024年下半年的經濟工作。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在會中指示,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會後公報還提及防止「內捲式」惡性競爭,並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通暢落後低效產能退出管道。
中共高層公報首見坦承「內捲」困境
「內捲」是近年中國的流行語,用來形容社會上各種惡性競爭導致效率低下,看不到前景,或被壓榨超長工時卻只能換取低薪等「無意義的努力」等。
據港媒《香港01》7月31日分析,「內捲」一詞首次出現在中共政治局會議上,引發關注。
《澎湃新聞》7月31日也發表社論唱和「拒絕內捲式惡性競爭」,該報解讀,這是官方著眼中國經濟和產業發展大局,要避免同行間為爭奪有限資源而過度競爭,導致效率降低。
該社論點名新能源汽車行業稱,多位車企掌門人已公開呼籲停止內捲,因為在缺乏創新、產品同質化的趨勢下,同業間只能大打價格戰,不利於永續發展。
對於當局和官媒的關切,微博線民反應很直接,有人意興闌珊地敷衍道:「聽一聽就好了」,也有人問「有什麼具體措施?」
學者:產能過剩、政府干預是內捲主因
對於中國各行業的內捲趨勢,在北台灣新北市的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企之所以惡性競爭,主因是產能過剩。為找出路,積極對外傾銷,但已引發世界各國警戒。例如,美國就祭出科技管制和高關稅,限制中國貨進口和價格優勢。
另外,他說,中國政府對於商業的干預和管控也難辭其咎。以近年重拳整頓網路平台經濟為例,政府監管趨嚴,遏制民企的發展空間,導致各企業的規模、實力皆難拉開差距,只好陷入價格苦戰。
蔡明芳說,不只電動車,中國房企等諸多產業的問題如出一轍,尤其是紅火一時的太陽能光伏,中國產能已達全球產能的兩三倍以上,當然只好「內捲」。
面對這樣的挑戰,蔡明芳認為,中國官方已陷入兩難,因為要解決惡性競爭,政府須停止降息、收緊貨幣政策,並取消對特定產業的補貼,才能淘汰體質不良的企業。不過,一旦開始緊縮銀根,卻恐引發大量廠商倒閉、失業率攀升。
此外,除了外資加速離開中國,如蘋果供應鏈等,許多真正具備科技實力的中國企業也已展開海外佈局;還留在中國的多半是成熟制程的晶片、鋰電池等,這些本來就是產能過剩、高度競爭的產業。
蔡明芳說:「繼續降息或補貼的結果會讓很多的企業變成僵屍企業,就是活得不好,但還是稍微活著。(但)只要它活著,就會導致市場產量過多,價格就會不高。那些原來有競爭力的廠商,因為賣不到好的價格,也沒有辦法活得太好。最後大家彼此往內捲,就變成惡性競爭了。」
數據難看? 中國政府「蓋牌」,停止公佈外資流向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之前,彭博社7月29日報導稱,上海及深圳交易所將自8月18日起停止公佈每日經香港注入內地股市的「北上資金」流量,僅按季度提供綜合資料。
由於外資多經香港投資中國,因此「北上資金」長期被視為觀察中國吸引外資的重要資料,中國政府繼5月份停止公佈即時資料後,進一步將每日資料「蓋牌」,資金流動透明度再降。
彭博社報導稱,7月1-26日期間,海外基金經理人拋售的中國內地股票約值300億元人民幣(42億美元),創下過去10個月以來最大單月流出量。
外資流出資料驚人,再加上中國索性「蓋牌」,不再發佈資料,隨即引發中國線民熱議。
網名「慢慢遊js」的微博線民嘲諷:「他們(政府)看得到,只是不給我們看到而已,掩耳盜玲」。
另一位網名「白日U夢想家」 的微博線民則是痛斥中國政府「自欺欺人」。
蔡明芳表示,停止公佈外資動態代表中國政府擔心這些資料恐導致市場恐慌,但蓋牌的手法反而背離市場競爭原則,因為資訊不透明、不對稱的市場將使國際級資金卻步,也逼迫實力企業退出市場,最後反加劇惡性競爭。
學者:「諸侯經濟」導致重複投資、惡性競爭
在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則剖析,中國行之有年的「諸侯經濟」導致重複投資,也是內捲惡化的元兇之一。
王國臣說,隨著外資縮手,近兩年的趨勢是,許多經濟相對落後的省份開始以獎勵優惠或補貼等方式暗中吸引沿海省份的外資轉移到自己轄區。
此外,當中央喊出新能源車、太陽能及鋰電池等類似「新三樣」的產業目標後,也變相鼓勵各省投入重複競爭,這一點從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羅列的「政績」總是大同小異,可見一般。
王國臣分析,過去中國沿海發達省份高喊「騰籠換鳥」,即透過降低高能耗、高污染產業,來促進轉型升級,但問題是高端產業做不起來,導致「籠子騰空了,鳥沒進來」,這是廣東東莞等地的經濟資料下滑背後的原因。
中國產業也常有一窩蜂的發展模式,王國臣說,中國模式常被稱為「創造性破壞」,亦即先放任國內企業野蠻生長,廝殺一段時間後,留下競爭力最強的幾家大型企業走向海外,參與國際競爭。
但他說,各國紛紛對中國提高警覺後,這套模式現已漸漸行不通了。
王國臣告訴美國之音:「內部財政問題跟各國的關稅壁壘導致它(中企)就算起來了,也不見得能夠賣出去,所以現在也就卡在國內廝殺階段,想到新的出路之前,你(中企)當然只能夠避免內捲性競爭了。」
中共中央口號式改革 學者:具體執行有困難
美國「資訊與戰略研究所」經濟學者李恒青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指出,中國企業的困境,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乃至投資者跟企業本身都有責任。
李恒青認為,中企缺乏外商的「風險評估」觀念,多堅信「只要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因此,從當年的手機、房地產到晶片、新能源車,都是同樣「一窩蜂」的投資,因中國掠奪式的產業擴張模式,破壞國際市場,例如,日本精心裁培的「麝香葡萄」被中國業者成功山寨仿冒後,價格也一落千丈,逼得各國紛紛對中國設下貿易壁壘。
李恒青認為,習近平喊出要防止「內捲式」的惡性競爭,說明他已經看出中國產業問題的嚴重性,但關鍵是現在「風已經停下來」,中國經濟疲軟之際,官方才要著手改革,恐緩不濟急。
李恒青說;「中國政府現在開始意識到了,著急了,但是晚了,因為你要去調整產業,去規範它的時候,經濟一定受影響。現在經濟下行了、財政已經枯竭了,政府已經沒有能力進行調整。」
李恒青認為,儘管中共中央口號喊得震天響,但對各級政府官員而言,真的動手改革,不僅許多體質不良的企業會立馬倒閉、催升失業率,還等於翻舊帳,揪出領導人的施政錯誤,所以大部分官員可能選擇得過且過、躺平。
中華經濟研究院王國臣也認為,中國面對經濟轉型的瓶頸,又排斥進行民主化改革,真正發展第三產業,這樣口號式的變革短期內難有成效;因為口號喊歸喊,喊完後,地方政府依然故我,先保住本地企業跟GDP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