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

明年續辦鏈博會? 分析:外企去風險化不可逆,鏈博會將越辦越小

中國總理李強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講話。(2023年11月28日)

文/VOA楊安

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鏈博會)12月2日落幕後,北京隨即宣佈已有44家中外企業簽約參展第二屆鏈博會。儘管北京誇口外企踴躍參展,但部分觀察人士表示,歐美企業「去風險(de-risking)」趨勢已不可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下降,鏈博會規模只會越辦越小。

地緣政治緊張下,中國大張旗鼓召開為期5天的鏈博會,展現維護全球供應鏈的韌性和穩定之姿,並特別著墨外企的參與,來唱和國務院總理李強于開幕時所強調的「反對任何形式的脫鉤斷鏈」。

據《中新網》報導,思愛普、GE醫療、中國電子、國藥集團、科大訊飛、TCL和穩健醫療等44家中外企業12月1日簽署了第二屆鏈博會的參展意向。報導稱,這些企業普遍認為,此次參展達到預期效果,希望及早鎖定明年的展位,進一步擴大國際供應鏈合作。

北京辦鏈博會救經濟 學者:規模恐逐屆縮水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原奠定了全球第一大製造國的地位,但分析人士說,隨著大國角力加劇及中國三年的鎖國防疫,已催生全球改采「去風險」的策略,並轉向「中國+N」的市場和供應鏈佈局,此趨勢將逐漸削弱中國的製造地位。

「中國+N」指的是外企面對在華營商風險的上升,將原集中在中國的產線移至其他國家,例如越南、墨西哥和印度等地。

位於北台灣新北市的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指出,當「中國+N」佈局成形,即外商在中國以外的產線開始量產後,中國的產能將逐漸被取代,且基於產業群聚的效應,連中國廠商也得跟著移出中國。

蔡明芳告訴美國之音:「當品牌廠商希望在中國以外多加一條產線的時候,原供應鏈裡面的中國廠商也會跟著移動(出)。參與供應鏈的中國廠商,重要性不會降低,只要它跟著在全世界設廠佈局就好了,但是當中國廠商都跟著這些品牌廠外移的時候,中國本身在供應鏈的地位就會降低。」

他說,在此趨勢下,未來鏈博會的規模恐只會越辦越小,並走上「一帶一路」峰會逐屆縮水的老路。尤其本屆鏈博會中,尚未聽聞任何外資將擴大在華投資,因此,其成效仍有待觀察。

全球供應鏈重組下 中國廠商隨客戶移出產線

雖然中國解封這一年來,面對疫後疲弱的經濟復蘇,積極融入全球供應鏈,但蔡明芳認為,強化供應鏈韌性已是跨國企業不可逆的經營趨勢,中國供應商在「中國+N」策略下或仍有可為之處,但隨著全球供應鏈逐漸與中國「脫鉤」,中國的製造地位必然被削弱。

他說,以總部設於廣東深圳的立訊精密為例,多年來在蘋果產品的供應鏈中已站穩地位,但是仍得隨著美國客戶的佈局策略轉往其他國家設廠。

蔡明芳表示,一旦供應鏈加速外移,中國隨即陷入工廠關廠和大量工人下崗的困境,外企在華直接投資(FDI)也會緊接著減少。

根據中國商務部11月17日公佈的資料,今年前十個月,中國吸引到的FDI金額達9870.1億人民幣,比去年同期減少9.4%,且已連五個月衰退。他說,可見全球供應鏈重組對中國吸引FDI的負面衝擊已逐漸發酵。

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劉孟俊也說,外企的「中國+N」佈局已弱化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面對此變局,北京原打算推「內迴圈」,即提振內需來降低對出口的依賴,並建立自給自足的供應鏈,但成效不佳。

他說,北京此次召開鏈博會就是為了重新鏈結全球,一來拯救經濟,二來以全球化代言人之姿,劍指西方國家的「去風險化」,並伺機歸咎華盛頓高舉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才是破壞全球供應鏈的元兇。

劉孟俊告訴美國之音:「中國想用鏈博會這個概念,來重新鏈結(全球),變成是我在鼓吹全球化,別的國家在去全球化,我中國來推動全球化,這變成是我對全球的影響力在擴張當中。」

供應鏈非一蹴可幾 中國製造仍具競爭力

儘管在「中國+N」的長期策略下,中國的供應鏈地位將逐漸被其他國家取代,但供應鏈的建立非一朝一夕可及,因此,短期內,中國的供應鏈仍具競爭力。

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桑賈伊·保羅(Sanjoy Paul)是知名的供應鏈專家。他指出,西方政府雖力推「去風險」策略,並呼籲企業移出中國,轉往他國生產。但不可忽視的事實是,中國在許多關鍵技術仍居領先地位,外企不可能一夜之間全遷出中國。

以參與首屆鏈博會的知名美企為例,保羅認為,這些企業仍依賴中國生產,因此,其產線短期內大舉移出中國的可能性不大。

保羅告訴美國之音:「舉例來說,當特斯拉(Tesla)的上海工廠可以在40 秒內生產(組裝)一輛汽車時,他們怎麼能將產線外移到其他國家?在其他國家達到這種製造實力需要時間。如果特斯拉想在印度設廠,他們就得確信印度廠也一樣有效率,如果行不通,他們現在就搬出中國,會有何下場?他們將落得兩頭空。所以這是為什麼他們仍將業務留在中國,嘗試遷至其他國家製造,並進行長期測試。」

美電動車龍頭特斯拉成中國宣傳樣板

據中國官媒報導,本屆鏈博會共有515家中外企業參展,外商比例為26%。其中,據主辦單位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少剛透露,美國企業熱烈響應,占境外展商的20%,除美企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外,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英特爾(Intel)等世界500強公司皆派高級代表參展。

《新華社》12月2日更報導,鏈博會閉幕後,「據不完全統計,共簽署合作協定、意向協定200多項,涉及金額1500多億元人民幣。」

作為外企生根中國的標誌性廠商,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一向反對美中脫鉤斷鏈,也承諾將繼續拓展在華業務。

特斯拉製造副總裁宋鋼11月29日出席鏈博會的智慧汽車論壇時表示,特斯拉與中國供應商是「同生共贏」的關係,是一個緊密合作、相互支援、不可分割的整體。

特斯拉副總裁陶琳在接受《新華社》的書面專訪時也強調,上海超級工廠能夠在「不到40秒下線一台車」,這樣的高效率「離不開企業與中國供應鏈深度融合」。報導稱,上海超級工廠的零部件本土化率超過95%。

悉尼科技大學的保羅說,中國供應鏈仍是不少製造商的最佳選擇,而中國也透過此次鏈博會向全球傳達這樣的訊息,不過,其他國家也積極迎戰,並強化供應鏈,因為,對企業來說,未來將有更多替代選項。

台灣經濟學者劉孟俊則說,西方政府力推「去風險」,著眼的是國家風險,而非企業在意的經營風險,兩類風險雖不至互相悖離,但也並非完全重合。因此,他說,外企不太可能完全放棄中國的供應鏈,不過,北京祭出《反間諜法》後,反商氣氛濃厚,也徒增外資在華的營運風險,在此前提下,要借鏈博會拉回外企加碼投資中國也非易事。

劉孟俊認為,歐美企業高管近期訪華或參展鏈博會,目的在觀察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尤其是比較歐美與中國的發展差異,並掌握市場前景,恐非為了出手投資。

連結:明年续办链博会? 分析:外企去风险化不可逆,链博会将越办越小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