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

重蹈日本覆轍? 中國經濟陷入「困難的通縮氛圍」

房地產業在中國GDP中佔比高達25%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當西方國家受到通膨困擾之際,中國卻在擔憂通貨緊縮:消費價格停滯,生產價格低迷。房地產行業的頹勢尤其令人擔心。眼下的中國不禁令人想起1990年代的日本。

如果經濟走勢不繼續惡化,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可能會在5%以上,低於之前國際大銀行預計的6%。諸多跡象顯示,清零防疫政策結束後經濟的復甦已經失去了推動力:個人消費低迷,出口乏力,人民幣匯率備受壓力。

本週四中國海關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的出口同比下降12.4%,降幅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最大。進口減少6.8%,進出口降幅均明顯低於分析人士的預期。其中6月份從韓國的進口同比下跌19%,路透社報導指,這表明中國對韓國產半導體和電器元件的需求持續走低。而德國等歐盟國家的經濟衰退也導致中國出口的不振。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情況。房地產業在中國GDP中的貢獻佔比高達25%。而目前許多房企在為生存而掙紮,對投資血本無歸的恐懼在購房者中蔓延。結果是,中國的企業和消費者現在把錢包抓得緊緊的,都不願意貸款投資或消費。

在巴克萊銀行(Barclays)的金融專家看來,中國陷入了「困難的通縮氛圍」。通縮意味著價格普遍下跌,導致銷售、薪水和投資全面下降的螺旋式發展,對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

「資產負債表衰退」

眼下的中國令人想起1990年代的日本。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日本經濟陷入了一場長達十多年的長期危機。

「日本的商用地產價格當時下跌了87%」,美籍經濟學家辜朝明(Richard Koo)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回憶說,日本央行在1989年連續加息讓企業背上了沉重的債務,不得不長年勒緊褲腰帶還債,無力投資。

辜朝明是野村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曾在美聯準供職,2003年出版《資產負債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一書,分析被稱為「失去的十年」的1990年代日本經濟危機。他在書中闡述了並非因景氣週期,而是因證券和房地產市場泡沫而產生的衰退,即「資產負債表衰退」。

眼下,中國的一些經濟學家和媒體正在熱烈討論,中國經濟是否也在走向資產負債表衰退。具有影響力的媒體《財新》自6月以來多次載文分析辜朝明的理論是否與中國經濟的現狀具有可比性。6月中,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研究室的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專家劉磊也呼籲政府採取刺激措施,以避免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

中國也會「失去十年」?

辜朝明認為,中國目前面對的問題與房地產泡沫破裂後的日本相似。中國企業和消費者減少貸款是為了還債,這會阻礙經濟發展。他解釋說,減少債務「從個體角度看是正確的」,但如果所有人同時節約開支,對國民經濟就是一個大問題。

倫敦的金融研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則認為,中國政府會從經濟和財政政策層面進行幹預:「鑑於信貸需求低迷,貨幣承受壓力,我們認為支持措施將主要體現為財政政策。該機構預計,中國央行今年將繼續降息。上海證券(Shanghai Securities)分析師胡月曉也預計央行將降低貸款利率,以刺激需求。

但辜朝明認為,僅僅靠降息是不夠的,北京的決策者必須採取所有可能的手段,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轍。具體來說,他建議投入資金,推動大量陷入停頓的房地產項目完工。「我會建議中國政府支持房企讓已經規劃的建築項目完工,我想,這是最有效地使用納稅人資金的方法。」辜朝明說,這樣可以讓那些因擔心血本無歸而陷入極度不安的人放心,「他們畢竟已經為房產付款或至少付了首付。」

這似乎與中國領導層的想法不謀而合。本週一(7月10日),中國央行和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宣佈,將2022年推出的一系列扶持房地產企業的金融政策期限延長一年,其中包括房地產貸款延期償付、「保交樓」金融服務等措施。

連結:重蹈日本覆轍? 中國經濟陷入「困難的通縮氛圍」 | 經濟縱橫 | DW | 13.07.2023中国六月出口同比下滑12% 新冠爆发后最大降幅 — 普通话主页 (rfa.org)

中國六月出口同比下滑12% 新冠爆發後最大降幅

文/rfa

中國六月外貿數字持續下跌。圖為2022年4月,中國新冠病毒病爆發期間,一艘中遠海運集裝箱船停泊在洋山深水港。

中國海關總署公佈最新資料顯示,以美元計,中國今年6月出口同比下降12.4%,進口下降6.8%,均弱於市場預期。中國進出口連續兩個月下滑且幅度擴大,不過中國媒體報喜不報憂,只見強調上半年貨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1%,還稱是「穩中提質、符合預期」。

中國海關總署13日公佈,以美元計,今年6月出口同比減少12.4%,進口下降6.8%,貿易順差為706.2億美元。若以人民幣計價,6月出口下滑8.3%,進口降 2.6%,貿易順差為4,912.5億元。

中國已連續兩個月進出口下滑,下滑幅度擴大。路透社報導,中國6月份出口創下的跌幅,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的最大跌幅。

中國海關總署發言人呂大良則稱:「當前我國外貿發展總體是平穩的,同比看起來似乎走得慢了一點,但環比是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前行,第 2 季環比增長,最近連續兩個月的環比也是增長的,平穩發展是有支撐的。」

中媒報喜不報憂 稱「穩中提質、符合預期」

中國媒體側重報導海關總署13日發佈上半年,中國外貿進出口規模在歷史同期首次突破20萬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出口11.46萬億元,同比增長3.7%;進口8.64萬億元,同比下降0.1%,定性「外貿進出口穩中提質、符合預期」。

台灣的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指出,不論中方記者會公佈數位的真假,它想製造中國總體經濟復甦的宣傳效果,就像習近平見比爾蓋茨等大企業高管說的話。

孫國祥說,第二季以來經濟資料不如市場預期,暗示中國市場報喜不報憂。「第二季以來,中國大陸青年失業率突破20%,是非常嚴重的情況。中國大陸進入高齡化、少子化, 少子化涉及下階段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放緩,如果青年就業非常困難,就會加劇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小孩、不買房等‘四不青年’現象。」

孫國祥分析,對照其他資料,中國的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也下降20%,利潤創造不出來的原因,可能是外資撤資,或沒辦法再提供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費用。

海關總署並指出,上半年,中國對第一大交易夥伴東盟進出口3.08萬億元,年增5.4%,占進出口總值的15.3%。對歐盟進出口2.75萬億元,增長1.9%,占13.7%。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9.8%,高出整體增速7.7個百分點,占34.3%,同比提升2.4個百分點;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其他成員國進出口增長1.5%。此外,對美國進出口2.25萬億元,下降8.4%,占11.2%。兩岸貿易方面,上半年雙邊進出口總值為1236.3億美元、年減24.4%,降幅較前5月持續收窄1.1個百分點。

台學者:中國交易夥伴出現結構性轉變

台灣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研究所所長劉孟俊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分析,中國進出口版圖出現結構上的轉變,走向更多元、分散的特點。過去與傳統交易夥伴,如美國或其他先進國家,因美中貿易戰,加征關稅、美國對高科技出口管制等,致使雙邊貿易比重降低。但中國對東盟、一帶一路、及RCEP國家進出口總值顯著增加。

劉孟俊舉例:「電動車出口俄羅斯,變成重要的市場。例如電動的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都增加,用新三樣取代舊三樣,反映全世界走向淨零碳排的趨勢。」

劉孟俊提到,電動車和其充電樁的海外佈局有很大關係,中國在這方面政策上補貼蠻多的,成為重要出口競爭能量。四月開始,中國在電動車成為最大出口國家。

劉孟俊說:「因為像德國、日本,或者歐洲,從俄羅斯這個市場退出,剛好中國補進去。此外,去年(2022年)初開始RCEP啟動,結合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外資包含台商乃至陸企,會把部份產能移到東協以及一帶一路國家,所謂供應鏈搬遷,或投資牽動的貿易 也會帶動海外出口,因此,東協成為中國新興的重要貿易進出口國。」

呂大良指出,關於下半年外貿,感到既有壓力也有信心。主要已開發經濟體通膨仍處於高位,地緣政治衝突持續,短期外需回暖動力不足,大陸外貿穩增長仍面臨較大壓力。

連結:中国六月出口同比下滑12% 新冠爆发后最大降幅 — 普通话主页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