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

歐盟計劃建晶片廠 降低對美、亞依賴

全球晶片短缺

文/李路

觀察者網報導,川普任內對中國為發起制裁,晶片「卡脖子」問題受世界關注。眼下,全球車企又面臨晶片供應短缺。如何解燃眉之急、防患於未然?美國政府宣布將簽署行政令,想解決晶片問題後,歐盟也欲建設先進的晶片製造廠,降低半導體行業對美國和亞洲的依賴。

據彭博社2月11日報導,熟悉該計劃的人士透露,歐盟正在探索生產10奈米以下晶片,最終實現生產2奈米晶片,旨在減輕對中國台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依賴。

目前計劃還在構想階段,最新的消息是,法國財政部官員在11日的記者會上透露,台灣台積電和韓國三星兩大行業龍頭,可能被歐盟吸納進這項計劃中,但目前什麽都沒有確定。

這項計劃出台的背景是當下的全球半導體短缺。汽車行業受災嚴重:德國大眾減產數萬台,戴姆勒也表示將盡一切努力,減小供應瓶頸的影響。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則曝光了晶片短缺將導致的今年全球汽車行業的收入損失——超過600億美元。全球晶片也波及美國汽車製造業。拜登政府周四(11日)發聲,將簽署行政命令,著手解決這一問題。

彭博社指出,雖然晶片可能是暫時性的,但它暴露了歐洲在關鍵技術上對進口的依賴程度。

大眾汽車部分車型面臨「斷晶」風險

歐盟工業政策專員布雷頓(Thierry Breton)是歐洲半導體產能升級的牽頭人之一,相關人士稱,歐洲有可能新建一個半導體工廠,或者對現有工廠進行改造,但項目還沒最終拍板、路線圖等等還沒有確定。

三星尚未就此事做出回應,但台積電發言人高孟華(Nina Kao)郵件回覆彭博社稱,「選址問題上,我們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包括客戶的需求;台積電不排除任何(與歐盟合作)的可能性,但現階段還沒有具體計劃。」

要知道,歐洲曾是半導體行業的中心之一,但在過去20年間,半導體生產端不斷向外轉移,包括恩智浦(NXP)、英飛淩(Infineon)在內的車用晶片研發公司將絕大部分生產都外包給台積電等企業。等車企在2020年底想要加大訂單時,卻發現供應跟不上了,因為晶片生產商將產品分配至其他行業,例如智能手機。

去年,歐盟提出目標:未來晶片產值要占世界1/5以上,但沒有給出具體執行細節。「歐洲微電子沒有獨立產能,那麽歐洲的數字主權也成為空談,」布雷頓稱。

布雷頓提醒道,歐洲現在處理器和其他微電子產品產量占全球的不到10%。

彭博社提出,歐洲現在再想在晶片生產端布局,有可能投資太少、時間太晚。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嘗試在半導體產業達成自給自足,但都很難追上台積電、三星等企業龍頭,甚至被越甩越遠。

光刻機巨頭荷蘭ASML(阿斯麥勒)公司CEO彼得·溫寧克(Peter Wennink)認為,產業格局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如果政府決定要做這個,將花上幾年的時間,而不是幾個月。」

值得一提的是,彭博社指出,歐洲某些廠商對歐盟想要造2奈米晶片的構想提出質疑——台積電等廠商現在最高端的是5奈米晶片,計劃挑戰3奈米。

最後,對於半導體這種投資密集型產業,彭博社認為歐盟的構想可能受投資的限制。布雷頓去年提出要建立晶片聯盟,首輪公、私募規模在3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352億元),只比台積電2020年度資本支出高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