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產業鏈逐漸脫鉤,在半導體後誰是下一個?
文/voa陳筠
在美國限制銷售先進制程晶片與AI晶片到中國後,另一個在中國具有優勢地位的顯示面板行業是否會成為下一個被制裁的目標引發關注。分析人士表示,美中科技戰實際上就是科技產業鏈逐步去全球化,並一步步演變為兩大技術體系隔絕化與對立化的過程,最終的結果就是「脫鉤」,只要美中競爭不止,這個過程就不會停止,而且還會越演越烈。
台灣年度顯示及智慧製造科技盛典「2023 Touch Taiwan系列展」4月19日至21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今年以「跨域共創,連接未來」作為年度展望,區分「智慧顯示」、「智慧製造」、「先進設備」、「新創學研」、「工業材料」以及「淨零碳排&新能源」等六大展區,彙聚了將近295家廠商,設有862個攤位,希望集結產、官、學、研的能量打造國際先進科技應用展示的交流平台。
台灣發展Micro LED
主辦單位之一的台灣顯示產業聯合總會理事長、台灣友達總經理柯富仁在開幕致詞時表示,2023年是台灣Micro LED(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核心技術非常關鍵的一年。台灣過去從LCD (液晶顯示螢幕)的發展佔據了全球顯示產業的核心位置之後,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走過了一個跨代,到現在Micro LED對台灣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相關產業也投入很多年,打下良好的基礎。Micro LED接下來不管在車載、穿戴或外顯螢幕等,都充滿了各式的新型商機,台灣Micro LED有望再度引領全球顯示產業,成為下一波主流。
他表示,Micro LED跟其他顯示產業科技比較起來,技術難度非常高,關鍵在於它需要結合幾塊不同產業的優勢,包括半導體、LCD、封裝以及LED產業,所有的材料、制程、設計都必須同步到位,才能在最短的時間發揮最好的效益。
台灣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表示,目前中國的顯示面板全球市占率達67%,台灣目前為18%,略勝日韓的15%,面對低價競爭,台灣需要發展高階車用面板等高附加價值產品,才能在全球競爭下彎道超車。他說,經濟部技術處過去4年來投入45億新台幣補助法人及業者開發智慧顯示系統、拓展場域應用、以及佈局低碳顯示的相關技術,至今已累計超過100項研發成果、促進研發投資超過102億元新台幣。
今年預估微幅成長
2022年在疫情、俄烏戰爭與通膨的多重衝擊下,北京群智諮詢統計,2022年全球顯示面板的產值約1011億美元,年減27%,預估2023年全球產值將達1013億美元,相較於2022年僅呈現微幅成長的走勢。
根據台灣工研院資料,2022年第四季台灣平面顯示器產值達新台幣1853.9億元,季增1.3%,年減24.9%,主力為大型TFT LCD面板產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工研院還說,面對中國材料業者的崛起,國際廠商多半朝下世代高階顯示器材料、或是轉往半導體材料發展佈局,以降低傳統LCD材料的營收比重,並借此分散市場風險。
在面板產業鏈中屬於上游的台灣德淵企業,在中國的廣州、江蘇、無錫、上海等地都設有工廠,除了生產並銷售接著劑和特用材料外,也代理美商HumiSeal公司的「電路板防潮絕緣披覆蓋(三防膠)」產品,是兩岸大中華區的最大代理商。現在,他們也透過「綠色材料策略合作平台」 ,強調綠色製造,以提升競爭力。
危機與轉機
德淵企業董事長蕭向志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表示,由於三防膠也可以運用在軍工產業,因此美商有規定,商品只能賣給中國的一般民生電子或傳統工業,不能賣給中國的軍工產業。他還說,在美中競爭的格局下,台灣的軍工業開始跟美國合作,因此反而嗅到商機。他並認為台商的另一個優勢是,台灣既少不了跟中國具有某些交流連結,同時又能獲取西方盟國的資訊,所以在全球供應鏈上既能接軌中國又能接軌西方。
蕭向志表示,中國三防膠的發展目前仍無法到達如美商的程度,倒不是因為中國的技術落後太多,主要在於認證,因為認證需要花很多的費用和時間,同時還要取得用戶端的認證,而認證是一整套系統,中國在這方面落後至少10年。
蕭向志說:「但也有可能大陸跟國際脫軌,對於一些台資或者外資,他就說我就不要用了,他的供應鏈另成體系,所以其實這個也是對外資或者是台商來講是另外一個危機,就原來你是他供應商,你現在被他切掉。」
受脫鉤壓力?
日經新聞今年二月報導,最近一年,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禁運措施是在封鎖中國特定領域的技術爬升通道,目的是要實現上下游產業的斷鏈脫鉤,從而達到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目的。而作為泛半導體行業的重要分支,顯示面板是中國另一個具有優勢地位的技術密集型行業,將會受到這種脫鉤壓力的嚴重影響。
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尚未建立起本土的面板供應鏈,如果光靠台灣與韓國的面板數額仍不足以應付美國廣大的需求市場,因此短期內應該還不會拿面板行業開刀。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顯示行業產值約人民幣5868億元,較10年前增長近8倍;顯示面板出貨面積約1.6億平方米,較10年前增長7倍以上;產業規模與顯示面板出貨面積在全球市場的占比分別提升到36.9%和63.3%,成為全球第一;中國2022年的行業產值則在全球市場占比超過38%。日經新聞用「實現波瀾壯闊的市場突破」來形容中國快速發展的面板產業。
然而,中國的高科技發展始終脫離不了「竊取智慧財產權而來」的嫌疑。台灣一家願具名的廠商對美國之音說,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所以現在還留在中國的台商都是擁有自己的研發部門,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永遠走在最前端。
他說,中國的顯示科技發展的飛快,但就像一條褲子有穿下田去工作的一百元褲子,也有去見重要人士穿的幾千塊錢的褲子,中國的顯示器全球市占率雖然很大,但多半還是屬於中低端的產品。
中國朝高價值鏈邁進
中國工信部說,接下來,中國顯示科技將不斷提升供應鏈韌性,全力攻克新型顯示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強與人工智慧、VR/AR、大資料、物聯網等數位技術深度融合,推動向價值鏈的中高端邁進。
與此同時,中國顯示產業的投資結構也出現了新的新變化。2022年,中國市場在材料上的投資將近750億元人民幣,首次超過了面板,且投資重點從LCD朝向OLED、Micro LED以及產業鏈上游延伸,或也看出中國追求高端並想要擴大顯示科技版圖的企圖心。
在美中關係緊張下,台灣廠商各有不同的因應作法,分散風險成為企業普遍的考量。彭博社4月20日報導,台灣企業轉向東南亞的投資幾乎翻倍。
分散風險
參展2023 Touch Taiwan「製造智慧專區」的東佑達公司主要從事自動化設備,其所生產的機械手臂與無人搬運車是高階半導體檢測的好幫手,已經打入台積電和相關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目前自動化設備市占率最大的公司,同時在日本設有工廠,在中國的蘇州也有工廠,在深圳有服務據點,包含維護人員與超過500名的經銷人員。
東佑業務經理李其穎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我們在東南亞也積極地發展進行中,包括我們成立了泰國公司,另外我們也在積極地開發印度市場,未來我們還有幾家國際大廠跟我們做OEM的合作,包含美國現在在跟我們洽談合作當中,歐洲也跟我們洽談合作當中。」
科技產業鏈兩極化
旅美時評人唐靖遠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美中科技戰就目前而言還看不到有減弱的跡象,這是美中新冷戰的性質決定的。冷戰的一大必然結果就是脫鉤,尤其在關鍵戰略性領域。所以脫鉤並不是美國單方面的行為,中國一樣在主動脫鉤,其力度並不比美歐小多少。中國政府限制眾多企業赴美上市或是人民幣國際化等舉措,都是主動脫鉤的行為。
他表示,這種雙向脫鉤的根源在於中共的目標:中共想要取代美國,重組國際秩序,建立以中共為核心的朋友圈,因此中共必然要建立從政治、經濟到金融、科技的一整套自己掌控的遊戲規則,這套遊戲規則只能服從于一個極權體制,這當然與美國基於民主體制的遊戲規則大相徑庭,甚至尖銳對立。
唐靖遠說,從這個角度看,美中科技戰實際上就是科技產業鏈逐步去全球化,並一步步演變為兩大技術體系隔絕化、對立化的過程,只要美中競爭不止,這個過程就不會停止,甚至還會越演越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