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前高管:「新冠清零」政策並未削弱中國的經濟實力
文/觀察者網編譯呂棟
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從國情出發始終堅持「動態清零」政策,最大程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然而,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時不時就要「借題發揮」攻擊中國的防疫政策,並鼓吹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孤立主義」,甚至會削弱中國的區域政治經濟影響力。
但事實並非如此。7月2日,《日經亞洲評論》刊登前滙豐銀行亞太股票研究主管威廉·布拉頓的署名文章指出,儘管自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實施了嚴格的邊境管控措施,但在過去三年裡,中國的地區經濟影響力不僅沒有下降,反而還有所增加,「沒有人能阻止湧起的浪潮,那些抱有其它希望的人註定要失望了」。
文章認為,在過去三年裡,中國作為鄰國商品出口市場的重要性已經上升到新的高度。即使對加入美國主導的、致力於遏制中國擴大地區影響力的同盟國家來說,中國作為交易夥伴的重要性也有所增加。而且,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地區內最重要的投資來源地,過去兩年對外直接投資近3000億美元,是印度的數倍。
《不,新冠清零並未削弱中國的經濟實力》,文/威廉·布拉頓,觀察者網翻譯部分原文如下:
在過去三年裡,中國作為鄰國商品出口市場的重要性已經上升到新的高度。2020年和2021年,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對這個亞洲超級大國的出口占它們總出口的27%,高於前兩年的25%。如果將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統計在內,將中國作為最終目的地的出口,占該地區出口總額的比例達到創紀錄的28%。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對加入美國主導的、致力於遏制中國擴大地區影響力的同盟國家來說,中國作為交易夥伴的重要性也有所增加。目前,中國在日本和紐西蘭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例高於疫情之前。例如,2021年紐西蘭對中國的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近三分之一,而2018年這一比例不到四分之一。即便是處於地緣政治焦點的臺灣,2020年和2021年中國大陸在其貿易總額中所占的份額也創下新高。
在資本流動方面,中國日益穩固的地區主導地位也非常明顯。儘管中國對投資者吸引力下降的說法會令一些人感到興奮,但真實情況是,2021年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金額達到創紀錄的1810億美元。2020年和2021年,在所有流入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中,中國獲得了28%,是2013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同期,中國吸引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比例,也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的水準。
與此同時,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地區內最重要的投資來源地,過去兩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近3000億美元,遠超日本的2420億美元,更是印度270億美元的數倍。還有許多其他相關趨勢,包括亞洲資本和金融市場日益向中國集中。總體來說,它們都凸顯了中國在地區內日益增長的吸引力。儘管中國關閉了邊境,但這些長期趨勢一直沒有改變。雖然目前的封控可能會減緩中國國內的需求和生產,從而暫時削弱中國發揮地區作用的力量,但如果把短暫的衝擊與鞏固中國在亞洲經濟體系中核心地位的長期結構性動力混為一談,那就錯了。
畢竟,就亞洲未來的經濟地理而言,有三種自我強化的動力。
首先,國際經濟活動主要是區域性的,而不是全球性的。其次,大多數經濟體系會自然地適應一種明確界定的核心-週邊(core-periphery)結構,隨之而來的是勞動分工和貿易。第三,沒有其它亞洲國家能夠或將會與中國的經濟強國地位相匹敵。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中國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將從2018年的56%上升到2027年的65%。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遏制中國日益增長的地區影響力的嘗試,包括最近宣佈的《印度-太平洋繁榮經濟框架》,都面臨著強大的壓力,不太可能在這場鬥爭中取得成功。正如克努特國王所證明的那樣,沒有人能阻止湧起的浪潮,鞏固中國在亞洲經濟體系中核心地位的力量不會被這些零散的動作所破壞,甚至也不會被中國的邊境管控和現行的封控所破壞。那些抱有其它希望的人註定要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