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

從中國「搶單」的越南,要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越南的紡織廠

文/谷智軒(觀察者網原創視頻欄目)

最近因為疫情,中國國內部分行業出現了訂單與產業外遷。加上有人在網上渲染,聲稱越南第一季度貨物出口「首次超過深圳」。一時間,越南是「下一個世界工廠」、越南將取代中國供應鏈地位的說法,甚囂塵上。

雖然拿一個國家與一座城市比,我也不知道誰更尷尬。但不可否認,越南近幾年發展勢頭高漲,被資本看好,連李嘉誠都跑去炒房地產了。中國商務部上周發話了,表示部分產業的外遷符合經濟規律,是正常的貿易分工與合作,我想也算是對網路炒作的間接回應。本期《軒講》就來聊一聊,越南到底有沒有可能成為「世界工廠」?供應鏈的外遷流動,中國人應該擔心嗎?

越南是中國的近鄰,又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由於歷史原因,大家對越南關注比較有限。冷戰時期,越共靠叢林遊擊隊,耗走了不可一世的美帝,打垮南越偽政權,實現統一,為此死了530萬人,整個國家被炸成焦土。之後越南野心膨脹,轉身入侵柬埔寨,要當印度支那的「地頭蛇」,被北方鄰居教訓了10年。

80年代中後期,蘇聯已是奄奄一息。越南沒有大腿可抱,在國際制裁與軍事壓力下,國民經濟接近崩潰。1986年,越共在內外交困中召開六大,宣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搞「革新開放」,發展市場經濟,此後還提出「六項基本原則」,實施農村承包責任制,建設經濟特區等等。你沒看錯,就是「摸著中國過河」。

直到90年代後期,越南都是一個貧窮的農業國,七成勞動力是農民,以內向型經濟為主,卻意外躲過了亞洲金融危機,加上靠近中國,既能抄改革開放的「作業」,也方便直接攬活。越南最初是承接從中國轉移的紡織業,原料和機器靠中國進口,不需要太複雜的技術,人工成本低就行。

2006年,越南正式加入WTO,開始參與全球化與國際分工,重點發展電子製造與加工。同年,英特爾在胡志明市開設工廠,是第一批進入越南的科技公司。越南自加入WTO以來,簽了十多個雙邊或多邊自貿協定,進一步吸引外資、擴大出口。2020年,製造業和加工業,占越南外國直接投資(FDI)近六成。回過頭來看,1998年之後的20年來,越南製造業增加值翻了七倍,年均增長率高出全球平均水準兩個百分點——「小步快跑」確實出了成績。

從2018年的中美貿易衝突,到新冠疫情在全球暴發,再到今年的俄烏戰爭,近年來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供應鏈很不太平,但越南卻能左右逢源。以貿易對象來說,中國與美國,分別是越南最大的進口國與出口國,又是前兩大交易夥伴。去年,越南對美出口960億美元,只相當於中國的六分之一。但和越南自己比,同比快速增長25%。越南對美出口大項,包括了機械製造、紡織品與電子產品。

過去,美國人身上穿的T恤、腳上穿的球鞋,是清一色的「中國製造」。如今,美國三成的鞋子、兩成的成衣,已經是「Made in Vietnam」。前些年國內就有討論,越南會不會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所以,這一次同類言論再現,並不令人意外。只不過重點從紡織業,轉向了加工製造業。

一方面,紡織業這類產業,唯一的比較優勢就是人工成本。中國當初也是承接西方轉移出來的訂單,越南是重複了這個劇本。我想對中國人來說,相比守著那點血汗錢、用8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飛機,實現產業升級、讓大家的工作更加體面、收入還更高,豈不美哉?再說,越南接過來的工作,實際上還是縫紉、上色等中間環節。要製成一件件衣服、一雙雙鞋,首先必須要有原料和加工機器。

不管是紡織品,電子還是工業產品,越南要大量從中日韓進口上游的「中間品」,通過加工、組裝成「製成品」,再賣到美歐等市場。所以,越南實際上是處於整條價值鏈的低端,對於附加值高的環節,比如研發銷售,或者原材料設備,都分不到一杯羹。中國人對此實在感同身受,畢竟就是我們早年走過的路。

但事實證明,就算中國提供了「正確答案」,許多國家連抄作業都做不好。越南「以華為師」能取得成功,一定是做對了什麼。具體來說,是充分發揮三個方面的優勢。首先是人力優勢。前面說過,越南上一代人經歷了慘痛的戰爭,發展農業的條件優越。結果是,越南以不到雲南省的面積,養活了9800萬人,其中四分之一是25歲以下的青年。這是一支龐大、年輕又廉價的勞動力,也是越南吸引外資、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根本優勢。2019年,越南勞動力每月最低工資125美元,全國平均月工資,不到中國的一半。東南亞比它更低的,只有柬埔寨、印尼和東帝汶。

與這些國家相比,越南勝在第二個優勢,即國內政治穩定、政策扶持力度大。從1986年越共六大確定「革新開放」以來,越 南的政治,長期形成了以越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政府總理和國會主席為核心的「四駕馬車」。在越南投資,你不需要擔心政變,不用怕半路被麻匪打劫,也不會礙於破敗的基礎設施。越南政府對外資開出的政策,是四年免稅、十年內稅收減半。政府還會幫助企業專案落地,效率相對較高。

此外,越南積極加入各類自貿協議,借此倒逼國內改革、完善法制、規範市場競爭。比如,越南借談判加入TPP的機會,在國內頒佈了《企業法》。在與歐盟談判自貿協定時,也更新了貿易法,進一步與國際規則接軌。《越歐自貿協定》(EVFTA)規定,歐盟對越南出口的商品,10年內將實現零關稅。投資者想打入歐盟市場,用腳投票就會選越南,而不是其它東南亞國家。

越南的最後優勢,是地理位置。越南緊挨著繁忙的南海航線,還有優良的深水港,海運便利。而其它鄰國走海路,得經香港、新加坡中轉。更多的環節意味著成本更高,在當前的疫情背景下,供應鏈阻塞的風險也高。所以這是越南得天獨厚的優勢。越南國內的製造業分佈,實際上也是圍繞海港城市,形成了由北到南的三個中心。北部經濟區以河內、海防為中心,靠近中國,可以輕鬆對接產業鏈,受到外國投資者青睞,三星、微軟等大型外企紛紛在當地設廠,佔據當地出口總額的八成。去年,韓國LG集團在海防市投資21億美元,擴建顯示器工廠,是當年越南獲得的最大一筆FDI。而南部的胡志明市,是越南最大城市、經濟中心,人口密集,集中了全國七成的服裝加工廠。

除了以上幾點外,越南近幾年製造業的發展,還得到了意料之外的「助攻」——中美貿易衝突升級。中國國內中小企業「靈機一動」,產品繞道越南再去美國,成功避開了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大棒」。而越南當時對這種做法,基本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每次罰款不到6萬人民幣。相比出口商批量產品的利潤,就只有一根毛(手勢)。

當然,這是不那麼「體面」的門路。這幾年有中國企業,確實是把工廠轉移到了越南,不管是為規避關稅,還是考慮勞動力成本、政策優惠與距離供應鏈的遠近,倒也合情合理。美國智庫有個統計,說特朗普打了三年貿易戰,從美國市場擠出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這塊大蛋糕都被哪些國家分了呢?越南一家就吞下82億美元,是最大贏家。

關於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越南有沒有可能成為「世界工廠」,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越南的勞動力雖然年輕、成本低,但受教育程度不高。越南2000年才普及小學義務教育。到2017年,37%的勞動力是初級工作者,比如電子廠組裝流水線、紡織廠裡的「打工人」。

而中高級技術人才、管理人員,加起來剛過10%,高級技工極度缺乏,就算把上游產業鏈搬過來,也招不到合適的工人。越南製造業主要是初級加工,既是在發揮優勢,也是無奈之舉。雖然增長快,但論增加值,在東盟十國裡面只能排第六位。2012年,越南的勞動生產率排在東盟國家末端,是泰國的三分之一,馬來西亞的六分之一。

越南製造業的勞工問題背後,既是因為農業現代化程度低、佔用了大量勞動力,也與國內的地域矛盾、城鄉矛盾有關。前面說過,越南主要的製造業中心集中在大城市。而南北兩個經濟中心,本來就有歷史隔閡,各自抱團,勞動力幾乎不會相互流動。越南總公會統計,全國工業園區一半的農民工,存在住房困難問題。

去年夏天,新冠變異病毒暴雷,為了「既保經濟、又抗疫情」,越南政府要求工業園區「就地生產、就地用餐、就地住宿」,企業負擔不起,紛紛停工。超過150萬農民工逃離大城市,回到農村,然後一去不返。許多工廠的開工率,至今沒有得到恢復。一場疫情,暴露了越南勞動密集產業的「一碰就碎」。當年亞洲的韓國、台灣,都是抓住機遇、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產業鏈中占下一席之地,才有了「四小龍」之稱。越南如果不能打破這些阻礙,那麼今天的廉價勞動力優勢,遲早會拖後腿。畢竟,人口紅利不能永遠吃下去。中國經歷了這個過程,同樣的事,為什麼就不會落到越南頭上呢?

越南的第二個劣勢,是過度依賴外資,導致有競爭力的本土企業,遲遲建不起來。中國這些年的發展證明,我們絕不甘願一輩子給別人打工,任由各行各業被外企主導。在這一點上,越南的作業抄錯了。越南獲得的FDI,五年裡增加了七成。但這些資金,絕大部分是繼續投資中下游的代工廠。在越南,外資電子廠貢獻了整個行業的九成出口,全國的四成出口。越來越多的三星手機、Switch遊戲機,或者LG顯示幕,被貼上「越南製造」的標籤,發往全世界。

但因為沒有配套的產業鏈,沒有熟練的技工,這些電子產品的零部件,越南自己通通造不出來,每年要從外面進口,其中至少三成來自中國。2020年,越南政府曾定下目標,未來五年,本土企業要在國內生產和消費中,占到45%的份額。這側面反映出,零部件的當地語系化,越南做得還遠遠不夠。

越南95%的企業是私企,其中90%又是小微企業,技術、資金和管理全面落後,還要被壟斷國企擠佔資源,國際競爭力低下。越南政府積極引進外資,越南民眾辛辛苦苦打工,全國牟足了勁拼經濟,可偏偏越南本國的公司,卻成為「局外人」。

其實產業鏈不健全的問題,除了越南自身的鍋,也有一個客觀因素——它離中國太近了,這對越南,既是好事,也是「包袱」。好處是交通便利,缺什麼原材料、設備,分分鐘就能從珠三角買到。但凡事有利有弊,北邊有這麼大、供應鏈齊全、業務還熟練的經濟體,如果我是外資企業,何必再勞神費力,在越南從頭建一條產業鏈呢?

從這個角度來說,越南只能算是一個外包出去的「加工車間」,而且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一直在加深。去年,越南從中國進口近1100億美元,逆差超過500億美元。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產業鏈體系,就像一艘有巨大吸力的大船,讓每一個環節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做自己擅長的領域。越南上了船,賺到了錢,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劃槳」位置。但現在想自己當船長,協調整艘船的各個部門,可沒有那麼簡單。

順著這個因素往下說,就是越南的最後一個劣勢——它在當前的分工體系、產業鏈中,究竟是否「不可替代」。越南學習中國的成功經驗,發揮自身的勞動力優勢,主動融入全球化,這不假。但正如前面所說,勞動力的素質、國內的資源配置,都是越南未來不小的阻礙。

另一方面,越南近年來的繁榮,直接拉動了土地價格,李嘉誠坐不住了,大舉進軍胡志明市房地產市場。再加上通脹,越南國內的用人成本,正以每年一到兩成的速度,肉眼可見地上升——在胡志明市,人均收入已經有大約3000人民幣。

今年第一季度,越南從業人員平均工資增長了18.5%,接近2000元。東南亞的緬甸和老撾,正在勞動力成本上,對越南發起挑戰。綜合考慮投資環境,這些國家可能與越南有差距。但在北方鄰居、「基建狂魔」的大力扶持下,再出現一個「小越南」,也不是不可想像。

而越南自己,也存在債務危機等長期隱患。2016年到2020年,一邊是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另一邊是財政赤字的持續擴大,到去年已經超過150億美元。IMF警告說,今年越南的外債,將逼近GDP的67%上限,結合債務率高與財政困難,越南面臨巨大的還債壓力。滙豐銀行提醒說,越南是東南亞最需要鞏固財政的國家。一旦國際供應鏈、產業鏈再度出現波動,越南可能又會面臨去年下半年以來,勞工流失、外資撤離的尷尬局面。比如近期的俄烏衝突,已經推高了越南進口的鋼鐵、石油價格。而越南的原材料,高度依賴進口,有外媒已經開始唱衰越南。

我們之前講過,美國新推出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雖然只有一個雛形,但拜登政府的信號已經很明確:要想方設法逼日韓等盟友選邊站,把高新的產業鏈,從中國及周邊地帶轉移出去,最好是去美國。而越南相當於「上了中國的船」,自然要「一視同仁」。過去,美國靠著開放市場,關稅讓利,成為越南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現在的美國,一不打算談自貿協議,二不敢開放國內市場,對越南來說,當初嘗到的貿易甜頭,恐怕日後很難再有。

說到底,越南近30年來的經濟成功,是基於準確判斷形勢,抓住了全球分工、產業轉移的機遇:向外借鑒成功經驗,對內充分利用本國的勞動力優勢,政府積極有為。所以說,不是每個國家都會「抄作業」,越南自身的條件,算不上「學渣」。但稟賦決定了它的諸多上限:因為國內市場有限,必須拼命抱外資的大腿,結果掐斷了國內企業的機會;為了就業與製造業打基礎,就不得不拖延產業升級、提高勞工素質的步伐,實際是賭上了未來。

任何一項經濟產業政策,都是有得有失,不可能兩全其美。越南沒有中國的體量與抗風險能力,不得不做出取捨,但時間已經不多了。大國紛紛開始注重內迴圈;工業自動化的推進,對廉價勞動力形成降維打擊,後發國家搞產業升級的視窗期,可能正在關閉。對於這個客觀趨勢,咱們也應該有清醒的認識。越南既不能依靠市場,又習慣了依賴外資。如何揚長避短?在我看來,面對大國競爭不站隊,積極融入地區經濟一體化,才是明智的選擇。與其「杞人憂天」,擔心越南是否能代替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還不如認真研究,中國如何能從越南的發展前景中,最大化地獲利,實現雙贏。

連結:轩讲:从中国“抢单”的越南,要成为新的世界工厂?_风闻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