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

聲稱瞄準俄羅斯「經濟大動脈」,美國真掐得動嗎?

美俄「能源戰」的贏家到底是誰?

文/觀察者網 童黎

「許多國家習慣卑躬屈膝,但俄羅斯不能活在如此屈辱之下。」面對大規模制裁,俄總統普京3月10日仍然堅信:「我們能克服所有困難」。

俄烏衝突2月24日全面升級以來,從石油到貓,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一系列制裁劍指俄羅斯方方面面,心中各有算盤。

本周,拜登政府帶頭對俄大打「能源牌」,揚言「瞄準俄羅斯經濟的大動脈」,進一步加劇油價上漲態勢和國內通脹,歐盟與英國等盟友反應不一。在美國一直努力進入歐洲天然氣市場的情況下,嚴重依賴俄能源的德國仍舊承認: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德國將寸步難行。

事實上,一邊出口一邊進口,美國自己也正忙著問他國要能源,哪怕是「關係並不融洽」的產油國。

那些非常注重「形象塑造」的跨國能源企業,倒是迅速與俄「割席」,甚至早於政府官方表態。只是有企業不但沒什麼實質性操作,還因繼續購買俄羅斯原油遭廣泛批評。

然而被美國「瞄準」的俄羅斯能源產業,韌性如何?這「俄羅斯經濟大動脈「,美國真掐得動嗎?觀察者網為此採訪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劉乾。他表示,西方企業與俄羅斯的「脫鉤」自2014年就已開始,俄羅斯實施了大規模的進口替代戰略,在中短期前景中能夠保障正常生產運營,只是產業升級等可能面臨挑戰。

劉乾並不認為目前俄能源產業遇到不可承受之壓,它不可能被完全排除到市場之外,「你到哪也找不到如此巨量的填補空間」,或者這樣做需要非常長時間。

「反而,西方越是禁運,越是激化局勢,那麼油價會漲得越高,俄羅斯出口一桶油的收入就會越高。所以這實際上是一件非常悖論的事情。」另外,即使「能源戰」短期利好比較邊緣的能源產出國,油價上漲也可能推動新能源和新技術發展。能源轉型的週期可能會縮短,「去化石能源」的時代也可能提前到來。

專家還表示,中俄能源合作本身就在穩步推進中,它是由雙方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和經濟上的互補性造成的。所以從供應角度來看,它應該是穩定的。

而隨著事態發展,制裁俄羅斯的西方聯盟中,也漸漸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

跨國能源企業率先與俄「割席」,卻無實質性操作

放話「瞄準俄羅斯經濟大動脈」,美國政府3月8日突然正式宣佈,禁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英國迅速跟進,稱將在2022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俄石油和相應產品。

歐盟並未緊跟,但歐委會同日提議在今年削減2/3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

但比歐美官方表態更早的,是一些大型跨國能源企業。英國石油公司、殼牌公司等要麼宣佈退出在俄業務,要麼停止跟俄羅斯合作的項目,或者不再投資新專案。

它們表現「果斷」,但「說易行難」。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劉乾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指出,國際大型能源公司非常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壓力不僅來自於政府,更多來自於公眾。這是他們迅速對俄烏衝突作出表態的一個重要因素。

尤其,各家聲明內容都不太一樣,目前暫時沒有看到它們做出實質性的操作:

「第一,退出合作需要出售股份,但目前不存在這樣的可能性。俄政府採取了比較堅決的回應態度,禁止這些公司退出。」

「第二,退出程式非常複雜,包括進行資產估值,履行一系列法律程式,還需要得到各方面股東同意。更麻煩的是,連很多大型西方會計師事務所都宣佈退出俄羅斯市場。所以,我不認為這個‘退出’過程會非常快完成。」

在宣佈撤出俄羅斯幾天後,歐洲最大的石油巨頭殼牌4日以創紀錄的折扣價,購買了一批俄羅斯的原油,並有望從中獲利2000萬美元,招致廣泛批評。烏克蘭外長庫勒巴諷刺:「你不覺得你買的石油裡有烏克蘭人血的味道嗎?」

殼牌先是自辯「俄羅斯石油在全球供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替代品相對缺乏」;後來又為這筆生意道歉,稱將分階段退出俄羅斯所有油氣專案。公司從剩餘俄羅斯石油中獲得的利潤,都將流入為烏克蘭人提供人道主義救援的基金。

3月10日,殼牌表示,由於停止在俄各項業務,公司面臨4億美元的潛在減值。

不光對付俄羅斯,美國還打歐盟的主意

歐美儘管在制裁俄羅斯問題上站在同一條戰線,但對於俄能源,它們的悲歡並不相通。

美國被外界認為能夠實現能源自給,從俄羅斯的進口也只占消費量的很少一部分。英國的情況基本類似。

歐盟就不一樣了。

俄羅斯是歐盟最大的能源供應國,提供了歐盟超過40%的天然氣,超過四分之一的石油進口和近一半煤炭。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承認,「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德國將寸步難行。」

若要削減2/3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專家分析,這約等於1000億立方米,歐盟很難從某個單一管道獲得如此大體量的替代能源。

而且天然氣產品運輸靈活性不足,管道固定,液化天然氣也並非隨便找個碼頭就可以卸貨。產氣國比產油國更加集中,天然氣出口國也沒有石油出口國那麼多。

更何況,歐洲不光要找替代的天然氣供應商,還必須削減自己的消費量,為此進一步發展它的可再生能源,甚至恢復使用一部分核電和煤電。

此番帶頭禁止進口俄能源的美國,一直在努力進入歐洲天然氣市場。

劉乾評價,美國現在也有著商業上的考慮,制裁有助於它加強與歐盟的能源關係,在市場份額上進一步取代所謂「不安全的」俄羅斯天然氣。

既然美國能源自給,為什麼還要進口?專家介紹,因為美國是一個貿易體系非常發達的國家,它會根據貿易條件的便利性,來選擇進口或者出口,找到更有利的方式。

而且,這並不代表美國對油氣價格不敏感。它是世界上能源消費最為「奢侈」的國家之一,能源價格上漲,對於美國通貨膨脹、居民日常生活等有很大影響。

作為全球「大宗商品之王」,原油價格異常敏感。自上月24日以來,全球油價漲幅一度達30%以上,令國際基準布倫特原油價格觸及每桶139美元。美國汽油平均價格自2008年以來,首次突破4美元/加侖。

美國物價持續上漲,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長7.9%,再創40年以來新高。

拜登10日發聲明,將國內高通脹水準歸咎於「普京漲價」(Putin’s price hike)。但普京表示,美國的高油價和高通脹率源於他們自身錯誤,美國政府「再次欺騙自己的民眾」。

11月國會改選將近,美國油價上漲以及對其他商品成本攀升的擔憂,可能會令拜登政府和在參眾兩院僅占微弱優勢的民主黨處境更加艱難。

「俄羅斯不可能被完全排除到市場之外」

在正式制裁俄羅斯能源前,西方已對俄金融、銀行領域、政府官員和企業家等發起數輪制裁,關閉領空,實施進出口管制,甚至不惜動用外媒口中的「金融核武器」——將部分俄羅斯銀行從SWIFT國際結算系統中剔除出去。

顯然,美國等意圖在避免與俄直接軍事對抗的前提下,既製造俄國內短期的金融動盪和貿易、投資受損,又帶來長期和系統性的負面影響。俄羅斯逐步予以反制。

在局勢不穩和制裁多重作用下,俄羅斯股市自2月28日開始休市,是其現代史上歷時最久的一次。

當地時間10日,俄羅斯盧布兌換美元匯率在莫斯科交易所開盤後創歷史最低,至120.9比1。進入今年以來,盧布兌美元總體貶值大約50%,其中2月24日至3月9日這段時間貶值了33%。

但在能源合作上,專家認為,西方企業與俄羅斯的「脫鉤」之前就已經開始。

劉乾介紹,雙方油氣合作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本世紀的前10年達到一個非常緊密的狀態。特徵是歐洲企業進入俄羅斯的上游,俄羅斯企業進入歐洲的下游市場。但2014年以後,合作持續減少,特別是俄羅斯油氣企業相繼退出在歐洲的基礎設施和銷售行業。

但由於上游項目一般持續時間比較長,長期的合作也比較穩定,歐洲企業從俄羅斯退出在此之前比較少,未來還要看事態發展。

他補充說,俄羅斯從2014年之後開始實施大規模的進口替代戰略,國產設備的自給能力在提高,只是仍然沒有辦法百分之百地保證不進口。但對於俄羅斯這麼大規模的產業,在當前或中短期的前景中,它能夠保障正常生產運營。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比如隨著成品油的產業升級、排放標準越來越高,俄羅斯可能就不一定能夠完全跟得上國際發展潮流。

所以,西方制裁首先是動用短期手段,阻塞金融、匯兌、結算的管道,實施禁運或封鎖;還有就是阻止技術、戰略性產品的供應,以延緩行業的長期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能源牌」效果幾何?「俄羅斯經濟大動脈」有沒有被瞄準?

劉乾回復觀察者網:「首先,我不覺得目前俄羅斯的能源產業受到不可承受的壓力,甚至它也可以打‘能源牌’,繼續跟西方博弈,比如俄羅斯現在也威脅停止‘北溪一號’的天然氣供應。」

「第二,俄羅斯每年要出口18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什麼概念?這是中國每年天然氣消費量的一半。俄羅斯每年要出口2.5億噸石油,也相當於中國一年進口量的一半。」

「你到哪也找不到如此巨量的填補空間。俄羅斯不可能被完全排除到市場之外,或者這樣做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所以在這樣短的幾天內,制裁對俄羅斯來說起不到什麼大的作用。」

「反而,目前能源價格如此之高,給俄羅斯帶來重要支撐收入。西方越是禁運,越是激化局勢,那麼油價會漲得越高,俄羅斯出口一桶油的收入就會越高。所以這實際上是一件非常悖論的事情。」

作為初步回應,克里姆林宮3月8日發佈總統令,稱將在西方石油禁令之後禁止出口某些大宗商品和原材料。

10日,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正式表示,俄方將研究實行對俄制裁公司資產國有化等措施。俄媒援引消息稱,俄羅斯政府和總檢察院已收到一份或被國有化的外企名單,其中包括蘋果、宜家、微軟、殼牌等59家此前宣佈停止在俄經營或撤出俄市場的外國公司。

俄外長拉夫羅夫當天表示,俄羅斯從未將石油和天然氣用作武器,它的能源出口永遠有市場。

這場「能源戰」的贏家到底是誰?

專家說,在各種負面成本之餘,制裁可能會短期利好比較邊緣的能源產出國。但從來沒有說油價只漲不跌的時候,而且漲得越高,那麼替代它的新能源和其他新技術可能也就發展得更快,引起電池生產、所需金屬材料價格、甚至車價上漲等其他反應。能源轉型的週期可能會縮短,「去化石能源」的時代也可能提前到來。

3月7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表示,近期俄烏衝突升級,對全球能源市場帶來衝擊。由於中國原油、天然氣外采比例較高,因此肯定會受到影響,進口成本客觀上會有所抬升。但總體上看影響是可控的。

專家分析,中俄能源合作本身就在穩步推進中,它是由雙方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和經濟上的互補性造成的。中國需要,俄羅斯有,而且雙方能夠在價格和市場上達成一致。所以從供應的角度來看,它應該是穩定的。

「還有,在某種程度上價格高了,消費量肯定是會下降的,進而可能影響到我們整體原油貿易的採購量、進口量。而且相反,比較高的價格可能會刺激國內的開採。」

馬克宏有不同聲音

在俄羅斯受到西方輿論抵制的時候,法國總統馬克宏7日卻在談到烏克蘭問題時提醒,俄羅斯和俄羅斯人民應該受到尊重。

10日,馬克宏又公開反對「為一個處於戰爭狀態的國家開啟加入歐盟程式」。

路透社當天公佈的歐盟最新宣言草案顯示,歐盟將逐步停止購買來自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但不會為擺脫俄羅斯能源設定總體的最後期限。

「北溪2號」波羅的海管道天然氣接收站,德國已暫停該專案評審程式。

草案還提出在其他領域內減少對別國的依賴。過去幾十年,歐洲一直依賴美國作為「最終安全之盾」,但歐盟現在希望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在微處理器、醫藥和食品安全生產方面,變得更加獨立。

價格壓力下,拜登政府也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與美國關係並不融洽的產油國。美媒8日報導稱,白宮近期正尋求與委內瑞拉、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討論石油出口問題,並希望通過恢復伊核協議把伊朗石油帶回國際市場。

不過,《華爾街日報》援引美國和中東官員稱,無論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儲,還是阿聯酋阿布達比王儲,最近幾周都拒絕了與白宮通話的請求。

但9日,阿聯酋駐美大使表態,該國希望增加石油產量。當天,布倫特原油期貨收盤時為每桶111.14美元,跌幅達13.2%,創下近兩年來的單日最大跌幅。

10日,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沙烏地阿拉伯阿美)宣佈將在中國東北部合作開發一座大型煉油設施。俄媒借此諷刺美國:「冷落拜登後,沙烏地阿拉伯阿美同意在中國建造大型煉油廠。」

11日,布倫特原油期貨上漲3.34美元,收於每桶112.67美元,盤中一度觸及107.13美元的低點。

連結:声称瞄准俄罗斯“经济大动脉”,美国真掐得动吗?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