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社會

中國人口:微過14億 仍站世界人口第一位

中國人口:微過14億 仍站世界人口第一位

文/RFA

備受關注的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周二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總人口為14.1億人,較10年前人口普查結果增長5.38%,但年均增速0.53%則創下紀錄新低;人口結構亦出現較大變化,少兒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雙雙上升。新的人口普查,報告中國人口仍站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位,比維基百科所報告截止今年5月1日的印度人口1,383,500,000,超多出兩千多萬。因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老齡化程度加深,中國股市養老概念股周二早盤飆升,包括大湖股份、宜華健康、湖南發展等封住漲停板。

路透社今天引述中國人口最新的一次普查結果指:10年平均增速降至紀錄新低,「一老一小」佔比雙升。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長寧吉喆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少兒和老年人口比重雙升,凸顯了「一老一小」問題的重要性,需要優化生育政策,完善養育等人口服務體系,老齡化已成為今後一段時期的基本國情。

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總人口為141,178萬人,較10年前增加7,206萬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了0.04個百分點。統計局在國新辦發布會提供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新聞稿並顯示,中國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2人,比2010年人口普查的3.10人減少0.48人。

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佔18.7%,比2010年上升5.44個百分點,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未來一段時期將持續面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同時,中國少兒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調整取得積極成效。與2010年相比,0-14歲人口比重上升1.35個百分點。

因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老齡化程度加深,中國股市養老概念股周二早盤飆升,包括大湖股份、宜華健康、湖南發展等封住漲停板。

2015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人口與計畫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定於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就意味着,2016年元旦以後出生的二孩,都是合法的。

中國央行4月中旬發布工作論文稱,要認識到中國人口形勢已經逆轉,轉型後人口衰減的速度將超乎想象,教育和科技進步難以彌補人口的下降;論文並建議,應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切實解決婦女在懷孕、生產、入托、入學中的困難等。

據路透社說,中國統計局3月曾表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將於4月上旬公布,但發言人劉愛華在4月稱,為了給大家提供更多的資料,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準備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發布信息的基礎上,增加更多更細的信息,同時大量增加普查公報。

中國新的人口普查顯示,2020年出生人口1,200萬人,官方承認育齡婦女生育率「處於較低水平」。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周二稱,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育齡婦女的生育意願子女數為1.8,只要做好相應的支持措施,實際存在的生育潛力就能發揮出來。寧吉喆稱,「初步彙總的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200萬人,這個規模仍然不小。」

中國人口達14.1增幅放緩 官稱老齡化成基本國情

文/RFA

延遲多時公布的中國人口普查結果終於公布,中國最新人口達14.1億人,較十年前增加5.38%,平均年增幅為0.53%,較前一個十年的平均增長率下降0.04個百分點。中國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中國人口保持低速增長,但勞動年齡人口將逐年緩慢減少,老齡化成為今後一段時期中國的基本國情。

外媒早前報道,中國總人口低於預期的14億,人口紅利和退休金等問題隨即浮現,故此沒有如期公布人口普查結果,但中國國家統計局今(11日)早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指出,中國人口共14億1178萬人,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紅利繼續存在,保持了大規模國內市場的優勢,全國16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8.8億人,勞動力資源仍然充沛,人口平均年齡是38.8歲,和美國的人口平均年齡38歲相若。

但他承認,人口增長未來會到達峰值,相信會在14億的數字維持一段時間;而中國人口増長速度亦已放慢,未來會採取措施促進人口增長,優化生育政策。他引述普查結果指出,中國少兒人口比重回升,14歲以下人口占近18%,上升1.35個百分點,反映生育政策調整取得積極成效。而「二孩」占出生人口的比率,已由2013年的近三成上升到2017年的五成。

普查結果又顯示,15至59歲人口佔總人口六成三,60歲及以上則佔一成八,上升5.44個百分點,顯示人口老化程度加深。寧吉喆指出,除老齡化程度加深,中國人口發展面臨的其他結構性矛盾包括勞動年齡人口和育齡婦女規模下降、總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數量走低等。

男女比例方面,中國男性繼續較女性多,男性人口佔五成一,女性佔四成八,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07,與十年前的水平基本持平,略有降低。此外,中國的家庭規模持續縮小,全國家庭共有4.9億戶,每個家庭平均人口為2.62人,較上一次普查的3.1人少。

另一方面,城鎮人口佔比達六成三,較2010年的普查升逾14個百分點,鄉村人口則只佔三成六,反映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

寧吉喆表示,人口問題是中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和戰略性問題,會按人口普查的結果分析,推出有針對性的人口相關戰略和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中国遭遇生育率断崖式下滑 – 何以拯救人口危机?

资料照:北京的一所阿姨训练学校在培训保姆如何照顾新生儿。(2018年12月5日)
北京的一所阿姨訓練學校在培訓保姆如何照顧新生兒

文/美國之音江真

中國政府5月10日發佈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宣佈,全國人口共14.1億,過去十年人口平均增長率比上一個十年的平均增長率下降了0.04%。報告說,「資料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趨勢」。2020年,中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中國的生育率近年來屢屢下滑,越來越多的現代年輕人選擇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中國政府尚未完全放開生育限制,但是逐漸通過推行「家風建設」,弘揚傳統孝道等方式,試圖挽救日漸嚴重的人口危機。

東三省放開生育限制 : 一則牽動人心的傳聞

今年2月18日,也就是中國召開全國人大的前幾天,針對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率先在東北地區全面放開人口生育限制」的建議,一則來自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佈於其網站的答覆引起了全國乃至世界媒體的關注 – 「東北地區可以立足本地實際進行探索」。寥寥幾行回答,引起強烈反彈,大家紛紛猜測東三省即將全面放開生育限制。除了媒體和社交平台各種討論,2月19日截至午間收盤,A股「二胎概念股」中包括高樂股份、貝因美、愛嬰室在內的多股漲停。儘管衛建委兩天后立刻澄清「東北地區將試點放開生育限制等推測不是答覆本意」,對全面放開生育限制的討論線民熱情不減,但是其基本意見可以歸納為 – 晚矣!

儘管對東三省近年來各項疲軟的經濟指標和表現眾說紛紜,GDP增速,人均收入和消費往往各地情況差異甚大,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東三省近年遭遇嚴重人口下降。經記者記者查閱官方資料,東三省在2014到2019五年中人口減少大約在350萬。

黑龙江省2014-19人口总量(美国之音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整理)
黑龍江省2014-19人口總量
吉林省2014-19人口总量(美国之音根据吉林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整理)
吉林省2014-19人口總量
辽宁省2014-19人口总量(美国之音根据辽宁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整理)
遼寧省2014-19人口總量

經濟結構轉型導致東北資源型城市人口加劇外流,空巢現象嚴重。同時,年輕人的生育願望也節節下降。國家統計局剛剛發佈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報告結果顯示,東北地區人口占全國比6.98%,下降1.2%。人口學家,《大國空巢》作者易富賢介紹,東三省的總和生育率從1981年的人均1.89,降到2000年的0.9,再到2015年的0.56,此數字遠低於同年的全國平均生育率1.05.

赤裸現實:越來越多的都市年輕人不再願意承擔生育任務

「東北的今天就是全國的明天」,易富賢發出這樣的警告。「年輕人中,20-24歲結婚的人數,2011年還有953萬,到了2018年變成436萬,2019年就只有365萬了。」

2021年元旦,上海的醫院裡,27個嬰兒來到世間。而在1990年元旦,這個數字則是2784。也就是說,上海2021年元旦新生兒數量僅為31年前的1%。

资料照:上海一家医院的新生儿 (2006年7月10日)
上海一家醫院的新生兒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說:「總體來說,80後90後這一代人,也就是生育主體,他們的觀念發生了改變,不想生太多。他們的人生目標不是生孩子。他們更注重職業發展和滿足個人需要,選擇性在變化。另外,育齡婦女數量和比例在下降,再加上晚婚晚育,造成中國的生育率持續下滑。」

30歲的盧熹從老家山西來到北京生活已經8年,是一名堅定的不育主義者。原因很簡單:不喜歡孩子。盧熹告訴記者記者說:「從小就不喜歡孩子,初中時候就決定不要孩子,家裡其他人也沒有很喜歡,帶孩子玩什麼的都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的責任感。」

三十歲從中國傳統來看已經是高齡婚育年齡,但是盧熹並不覺得自己是異類:「周圍朋友們有孩子的並不多,很多都養貓,我的大學室友們都沒有孩子,我也沒有壓力。」 唯一煩心的時候是父母親戚的催促,但是她表示決心不會動搖,並且和好朋友討論過將來共同養老的打算。追劇,旅遊,養貓,談戀愛,她覺得自己的人生足夠充實。

儘管自己並不關心政府是否採取任何措施來解決人口下降的問題,盧熹還是認為女性權益的提升是關鍵:「我覺得只有政府更注重女性權益,減少生育成本公司承擔的部分,從而降低在女性在職場受到的歧視,才能緩解低生育率的現象。這還包括男女同生育假,同時注重教育男性在家庭中承擔更多責任。」

沉重的經濟壓力讓現代年輕人生育願望屢創新低

在中國不少育兒網站和論壇裡,「碎鈔機」和「吞金獸」是兩個經常被提起的形容生兒育女花銷甚高的代名詞。從產檢到生產,再從出生到上學,孩子成長的任何階段,父母都要花費大量的金錢。來自蘇甯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2020年12月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在全國養娃成本最高的10座城市裡,排名最高的北、上、深、廣均在200萬元以上,就連排名第10的長春也要121.5萬元。除此之外,一二線城市高昂的房價以及醫療養老的支出都是人們不想生娃的壓力之源。

42歲的北京姑娘張楠楓供職於北京一家日企,結婚十年的她在不要孩子的問題上和丈夫意見一致,因為不想降低生活品質,也沒有信心能養育好下一代。梁文怡接受記者採訪時說,38歲之前她和丈夫還會受到父母的催促,總以「順其自然」應付過去,現在父母也不再過問了。「有時候也會考慮老無所依的情況,不過時代在發展,以後的情況誰知道呢,過好當下吧。可能是周圍也有不生的朋友,所以沒感覺到任何壓力。當別人談論由於父母帶孩子產生的矛盾和爭吵,由於輔導孩子功課產生的苦惱等等,還挺慶倖沒要孩子的。」

雖然張楠楓偶爾也覺得「孩子是家長改變的動力,能讓家長更加自律」, 但是最終「沒孩子能更好安排自己的時間,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的生活方式還是讓夫妻兩覺得更加自由自在。

對於接下來的生育政策,陸傑華教授表示會建議政府全面放開,但是政府是不是採納還說不好,並且即使放開了,效果也不一定很明顯。「但是放開總比不放開好,這是一個信號。現在比較急迫的是先放開,然後有一些配套措施和支持體系再跟上。如果生育率下降到韓國那個水準再回升,難度就更大了。現在生育率即使不回升,保持平穩下降也行,就怕政策還沒調整,已經劇烈下降,那就很難改變了。」

堅持不要孩子的張楠楓卻覺得政策如何其實並不能改變現代女性的觀念。「生育率底其實跟政策沒太大關係,想生的多窮都會生,不想生的政策多好都不會生。政策只是錦上添花,或是想法搖擺時的砝碼,但是能占到多大比重就不好說了。」

春節結束後的一個週末,她和老公臨時決定去河北度了一個滑雪長週末。在他們看來這可比送孩子去上鋼琴課足球課有意思多了。

北京一所小学校的家长在接孩子放学。(2021年4月6日)
北京一所小學校的家長在接孩子放學

官方悄然掀起「輿論引領」:是否為時太晚?

今年3月召開的兩會發佈了長達65章節的「第十四個五年計劃綱要」,其中第45章專門提到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綱要」中的「積極應對老齡化」一章相比,十四五這一部分篇幅增加了一倍,並且對「一老一小」服務專案提出了數量化的要求,比如「新增示範性普惠托位50萬個以上」。其實早在2019年4月 ,國務院辦公廳 就印發了「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但是對於大部分新生兒家庭來說,父母或者保姆幫忙依然是育兒的主要協助方式,找到一個放心又可負擔的托兒所簡直難於登天。

4月中旬,中央人民銀行很罕見的專門針對人口問題,發表了長篇工作論文「關於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其中提到「應對人口轉型這種大課題,單一政策難以奏效。不僅要放開生育,而且鼓勵生育」,被不少讀者認為是第七次人口普查報告公佈前為鋪墊全面放開生育政策的探測民意的風向標。

在被問到政府應該採取何種措施提升生育率時,易富賢答:「要鼓勵生育,需要全部短板都補齊。但是短板在哪裡我們不知道。改善住房,降低房價?首先中國政府沒有那麼多財力。我覺得中國應該放開學術研究,讓很多學者參與進來。這個需要綜合的評估。我們應該允許學者自由的研究如何低成本的提高生育率。」

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改版前封面(作者提供)
人教版三年級「道德與法治」課本改版前封面

今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兩個版本的教材封面引起了家長的注意。改版前的教材封面是一家三口在一起,女兒在放風箏;而新學期發放的教材封面上,女孩手裡的風箏沒了,爸爸媽媽推著一個嬰兒車:小女孩迎來了弟弟(妹妹)。

對此,有網友戲稱「養孩子太貴了,二胎來了,連風箏都買不起了!」

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改版后封面(作者提供)
人教版三年級「道德與法治」課本改版後封面

3月28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的《習近平關於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一書,在全國發行。在此之前的幾年裡,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聯)作為中國婦女工作的官方組織,一直以開展講座,製作網路宣傳片,在基層搞活動等形式,努力在全國打造一種「尊老愛幼,夫妻恩愛,子女孝順,鄰里和睦」的傳統思想回潮的氣氛。

「現在國家肯定是要鼓勵生孩子,不過倒也並沒有說讓婦女回歸家庭不上班,不然勞動力少了怎麼發展經濟啊。十四五規劃也都比較理性,提出要男女共同休產假。提倡傳統家庭價值觀是最近幾年婦聯主要在抓的工作。但是到了地方上各級政府怎麼具體實施,那就水準參差不齊了。」某位國際NGO駐華代表處工作人員(應受訪者要求匿名)這樣評價道。

然而,「家風建設」如此宏大模糊的主題,到了地方上則經常演變成提倡「女德」,「孝道」,「三從四德」等與現代社會風氣不甚相符的陳腐陋習。

4月12日,在中國最大的社交媒體之一「豆瓣」社區上,近十個女權主義的相關小組被封殺,小到幾百人大到幾萬人的小組無一倖免。分析人士指出,某些主張女性不婚不育的小組觸動了官方的神經,和其鼓勵女性生育的大方針背道而馳,尤其在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發佈前夕,這些主張過於刺眼,所以遭到剿殺的命運。

「離婚冷靜法」的出爐可否挽救現代人逃離婚姻和家庭?

而民政部今年剛剛出爐的「離婚冷靜法」則引發「眾怒」。自從2021年元旦施行一個月的「離婚冷靜期」以來,民眾在網路上對此新規幾乎是一邊倒的批評,紛紛抱怨為何不設立「結婚冷靜期」,新規的設立反而使得一些人更加恐懼寬進嚴出的婚姻。

「這個冷靜期體現了立法者的苦心。婚姻是一種高層次的契約,更應該受到到規制。生育應該是婚姻的粘合劑,所以這樣的規定可能促進生育,雖然沒有直接關係。冷靜期的立法目的,應該是讓婚姻回到理性,不要動不動就離婚。」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離婚冷靜期也許不能降低離婚率,但是能代表官方的態度:「全世界人都有這樣的價值觀,只是中國政府更務實,更高效。」

「當然不能說不讓人隨便離婚了就一定能讓人多生孩子了,但是這個立法是從社會的穩定結構來考慮的。如果大家都很率性,這社會也沒法運轉了。雖然沒法量化,但是我認為最終還是會影響和促進生育水準的提升的。」

對此,人口專家易富賢也覺得離婚冷靜期的設立對保持傳統家庭價值具有積極意義:「離婚冷靜期是很多國家的慣例,不應該指責。中國現在的離婚率太高了,太容易了。東北的離婚率差不多是日本的三倍,全球最高,生育率也是全球最低。」

本文中受記者記者採訪的兩位元人口專家陸傑華和易富賢,以及兩位不願意生育的女性盧熹和張楠楓,在採訪中都對一件事情看法一致,那就是,生育率一旦下降,就再也很難回升了。政府控制生育率很容易,但是想要鼓勵生育率,卻難於登天。

某位不願意署真名的北京年輕女性這樣告訴記者:「對於當今中國的生育低靡問題,也許有一個貌似可行的方法,那就是製作一批像當紅電視連續劇『小捨得』這種溫暖現實主義基調的小甜劇。畢竟很多姑娘包括我看了之後的感受是,雖然有不少拼娃的焦慮和競爭的殘酷,也到處充滿家庭親情,尤其是母子之間的溫馨和美好,讓人忍不住想去嘗試避免劇中的尷尬,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現代母親。」

這可能比「家風建設」講座和制定「離婚冷靜法」更讓女人容易接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