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社會經濟

中國經濟衰退年輕人遭殃 節衣縮食 求助無望

2023年8月10日,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大學畢業生參加一場工作招聘會。

文/美國之音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高善文本週二(11月3日)在深圳舉辦的投資研討會上形容中國民眾的經濟狀況時用「生機勃勃的老年人,死氣沉沉的年輕人和生無可戀的中年人」三句話予以概括。

金玉其外令專家冒險直言

高善文指出,那些有退休金的老年人不但收入穩定而且逐年增長,可以繼續搞夕陽紅,跳廣場舞。然而年輕人卻恰恰相反,處境艱難。

「對年輕人而言,收入預期大幅下修,收入增長確定性大幅下修,找不到工作,找到的工作與預期有顯著落差,年輕人紛紛節衣縮食關燈吃面,」高善文說。

高善文現任安信證劵的首席經濟師。 他在國投證券2025年度投資策略會上指出,中國政府謊報經濟形勢,在過去3年把GDP總量高估了10個百分點,卻無視4,700萬城鎮勞動力無法找到正式工作。相關的言論一時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廣泛傳播,不過現在已被刪除。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第3季GDP按年增長4.6%,略高於市場預期的4.5%,按季升0.9%。而今年首三季,中國國內生產總值94.97萬億元人民幣。無論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三季按年增長均高於市場預期。而且首三季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1%,按年下降0.2個百分點。因此中國國家統計局將以上結果定調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主要經濟指標出現積極變化。

可是與此同時,中國青年失業率卻連續維持在17%以上。而且中國教育部預測,明年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將達1222萬人,其中數以百萬計的年青人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將加入失業大軍。

貧困者連外出吃飯也成奢望

來自河北省的張宏,今年8月過33歲生日,不過他無法在外面吃一頓好的去慶祝,因為他已經失業了大半年,經濟狀況相當惡劣。張宏本來在沿海省份的工廠區打工,每個月有5000元收入。可是今年初因工導致右手受傷,加上本來工作的公司結業,手部受傷令他再無法找到工廠的工作,只能返回老家靠儲蓄度日。

由於沒有了收入,張宏只能把生活費控制在每個月四百至五百元人民幣左右,而且幾乎全部只花在吃飯這項最基本的開支上。

「買東西就是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只是買點兒吃的東西,衣服儘量不買,就是維持溫飽就可以了。飯都是自己做,四五百元是夠的。有些菜很貴,我就不買。現在根本不可能出去吃,買一碗拉麵是8元,8元在家中已經可以吃3餐,」他向美國之音說。

張宏今年唯一一次出外吃飯,是跟朋友的聚會,而且是朋友知道他的狀況,朋友請客,他才去的。張宏坦言,已經記不得上一次出外付錢吃飯是什麼時候了。

張巨集因傷失業導致貧窮的情況是不是最慘的。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受訪者告訴美國之音,他本來在中國中南部的省份開小商店,生活還算不錯。可是在5年前遇上強制拆遷,他的家和經營的小商店突然化為烏有。由於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參與維權運動上,他無法找到固定工作,只能倚靠儲蓄,以及偶爾獲得打零工的錢過活。所以他每個月就只能花幾百元人民幣養活自己,每一餐只吃蔬菜、蛋和少許肉類。

「如果有工作的話,還可以多花300元,但一個月就是500元左右,一般都是這樣,」他說。

對前景沒信心令中產有錢也不願花

不少中國青年人都因為失業問題,而被逼過著極為節約的生活。不過就算生活沒那麼慘澹的青年人,也因為對中國經濟前景沒信心,而選擇儘量節儉。

東北證劵首席經濟學家付鵬,11月24日在滙豐集團內部活動演講時指出,2015年起房價飆升刺激消費,反而令不少人積累了巨大債務,隨著2019年開始中國總需求不斷下降,「80後」年青人不再具有消費能力,令中國經濟壓力迅速顯現。

付鵬的言論引起中國社會廣泛討論,結果有消息說付鵬因此被約談,直至現在,他的微信帳號「付鵬的財經世界」仍無法搜尋。

畢業于山東大學,目前旅居澳大利亞的金融學者司令認為,中國的中產人士仍然具備一定消費能力,但因為對中國經濟發展沒信心,所以將錢儲在銀行,卻選擇以極低的消費水準保持溫飽就算了。

「這是讓中國政府最頭疼的,他們希望依靠民眾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夢想恐怕要落空,」司令說。

一個住在北京的三十來歲一家三口的住戶,在網路上分享自己一家人如何只花14元人民幣,就買到麵條、綠豆、芒果、炸雞、麥片和小黃瓜吃飽一天三餐。也有年輕大學講師分享自己一個月只花100元人民幣吃飽自己的經驗。

危機四伏 前景渺茫

另一方面,司令認為,無論是有錢而選擇節約生活,還是因生活環境困難而被逼捱苦的人,都因為無法從中國社會及政府獲得安全感,令問題變得無法解決。

「現在中國就是沒有讓民眾感到安全感的政府。如果有別的機構,是獨立於政府的協力廠商資金組織幫得上忙也是可以,但很不幸的是,在中國根本沒有真正的獨立協力廠商組織,這是中國跟西方國家的最大差別。在外國有教會、億萬富豪的基金會,他們會創辦非常大型的慈善機構,特別幫助貧窮和有需要幫助的人,但這些東西在中國全都不存在,」他告訴美國之音。

針對中國經濟何時才能起死回生,高善文認為,依照中國政府當前的的模式,中國的經濟增長要恢復到泡沫破滅前,還需要比較長時間的等待。

「當前,中國經濟總體增速偏緩,總需求偏弱,實現經濟轉型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有力措施。若將經濟轉型的過程分為兩個方向,其一為向更高的產業結構轉型,另一則為向更高的消費驅動轉型。目前產業結構轉型非常穩健,而轉向更高消費驅動的轉型動力不足,」高善文在9月的一次講話中這樣說。

連結:中国经济衰退年轻人遭殃 节衣缩食 求助无望

中國經濟下行引發欠薪浪潮 專家:恐危及社會安全與執政穩定

文/voa林乃絹

中國近來由於企業營收困難或倒閉增加,勞工欠薪爭議頻傳,而且欠薪的行業從房地產擴至其他行業。勞工專家說,中國整體經濟下滑造成討薪潮提前,而建築業、汽車製造業和出口部門則成為2024年欠薪的「重災區」。更值得關注的是,地方財政捉襟見肘也造成公共部門大量拖欠薪資,這種情況恐怕危及社會安全與執政穩定性。

歲末之際的重慶天氣驟冷,被欠薪的勞工同樣心寒。今年剛從大學畢業的劉女士在一間酒店擔任服務員。她工作一個月後卻沒收到工資,嘗試向酒店主管討薪,原本議訂月薪人民幣3000元(約410美元),最後只爭取到一半工資。她的這個酒店工作不含餐食,加上交通和住宿成本,這個工資等同無酬工作還倒貼2000元,這使她很氣憤,但又無奈。

劉女士告訴美國之音:「內地欠薪這事不知道發生多少,企業也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好欺負,只能當做吃一次虧。」

事實上,這不是劉女士第一次遭遇欠薪。她曾在火鍋餐廳工作了10天,店長卻以「實習工隨便給點」為由,僅支付底薪400元,對原先說的「提成」不認帳。

劉女士說,討薪抗議作用不大,因為女性身份加上年紀輕,缺乏社會經驗,很多勞務工都經歷類似遭遇。

欠薪在勞動市場的「恐怖平衡」

因安全考量不願具名、在重慶一家汽車零部件工廠工作的吳先生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說,公司至少一兩百名老員工是殘疾工人,每個月逾1萬人民幣(約1380美元)的殘疾補貼都被公司「吃掉」,每人僅發放幾百元。

吳先生說,企業從中扣取補貼很常見,勞工心知肚明卻敢怒不敢言。

吳先生對美國之音說:「公司從國家給殘疾人的補貼中間扣錢是常有的事,都是聾啞人,還有很多手腳有問題缺陷,想到公司收留殘疾人就不錯了,勞工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怕惹麻煩,企業心不是一般地黑。」

吳先生稱,內地官商勾結很普遍,公司有「後台」,在當地有「勢力」,即便政府知道企業「坑」了幾百萬人民幣補貼也能免於受罰。而資方在外享有「福利公司」榮譽稱號,運營還有稅費優惠和國家採購或資金補貼。

他說,有殘疾的全職員工月平均收入5000元,每天工時14小時,全年無休,省吃儉用年收入僅人民幣4-5萬。

吳先生還說,內地消息封鎖嚴密,老百姓遇到欠薪幾乎求助無門,少數勞工為了追討工資集體向企業抗議,或向國家勞務局告發,但通常抗議沒用,掀不起大浪,工人除了口頭罵人別無他法。

他無奈的說,「出頭鳥」的下場會很慘。即使旁人站出來為工人爭取欠薪,也可能被「倒打一把」,被批評破壞現況等。勞工為了掙口飯吃,習慣遇事選擇沉默,形成「恐怖平衡」。

吳先生還提到,許多勞務工會尋求仲介派工,但沒人監督、權力得不到限制。他說,重慶經常發生勞務公司跑路的事情。而大公司欠薪也是尋常事,以運營困難等理由,騙取員工信任卻任意扣薪,員工一是怕被解雇,二是受限年齡不易求職,通常欠薪仍持續工作。

討薪潮提前將是「新常態」

在中國,除了基層勞工,許多白領也面臨欠薪困境。

《華爾街日報》11月30日報導稱,中國汕尾市數十名醫務人員11月聚集在一家公立醫院大廳要求支付被拖欠的薪資和獎金。《瀟湘晨報》12月1日也批露中國幸福航空一名飛行員被拖欠9個月工資,部分幸福航空員工兼職送外賣、跑滴滴補貼家用。

美國人權組織自由之家《異言網》(China Dissident Monitor)負責人史凱文(Kevin Slaten)說,中國今年討薪潮提早至9月、10月啟動,年底涉及討薪的抗議有增加趨勢,相較過去討薪高峰期則在春節前兩個月。

《異言網》發佈的7-9月調查共記錄了937件抗議,其中41%是勞工抗議,與經濟訴求有關的抗議比2023年同期增加27%。整體而言,約四分之三的異議事件與經濟不滿有關,包含工人抗議拖欠工資,業主住房專案停滯等。而中國具有「高度爭議性」的信訪案例中,拖欠工資爭議占10%,實際討薪占更高比例。

史凱文對美國之音說:「房地產的危機造成了大量建築工人欠薪的情況,而且這個行業處於困境已經幾年了。最近有如碧桂園與融創這種大開發商陸續陷入債務危機,全國很多建築專案無法完工。房地產行業占中國經濟的四分之一,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危機也逐漸擴展到其他產業。」

有關資料顯示,廣東和陝西是人均抗議事件最多的地區。史凱文說,廣東作為中國生產中心,農民工數量眾多,所以很多抗議與工人討薪有關。至於陝西為何人均抗議事件位於第一名,目前原因尚未明朗。

史凱文說,金融危機後也曾發生因宏觀經濟下滑導致討薪潮,但不同的是,現在中國的地方政府與企業的負債比當時多,因此政府的刺激措施不如以往有效,討薪潮提前將是「新常態」。

另一方面,史凱文觀察到,在中國公開集體抗議有風險,但很多工人仍選擇此法維護權利。原因之一是政府指定的正式管道,如信訪和其他行政投訴管道限制多或過程過慢,問題最終無法解決。另一個原因是公開抗議能成為施壓公司妥協或政府介入的策略。

企業欠薪呈惡性循環

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商學院教授史鶴淩說,中國私人部門的欠薪普遍存在各個行業,而今年建築業、汽車製造業和出口部門是欠薪重災區。

他分析說,建築工地的勞工缺少完善的合同保護,因此建築業欠薪最劇烈。而中國傾國投入電動車生產,汽車製造涉及繁多零部件生產,在高度競爭下,多數企業運營虧本,許多電動車總裝廠要求提供零部件的供應商降價或延長賬期。

史鶴淩說,「企業欠供應商帳款、供應商欠工人工資,是惡性循環」。

他說,中國沒有幫助勞工發聲的途徑,既無獨立司法系統、也沒有工會,非政府組織也被趕出中國,工人走投無路只能用非常極端的方法討薪,2024年發生在中國一系列的暴力行為,多數與沒有合適管道解決社會不公有關。

另外,由於美國與歐盟以關稅壁壘阻止中國出口產品,中國2024年整體出口不振,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出口企業面臨資金流不順暢的困境,也出現對工人欠薪、對供應商欠款的情況。

史鶴淩說,企業沒錢就想盡各種各樣的「怪招」,除了欠薪,也會克扣殘疾補助金、養老金、減少醫保支付等,長此以往對社會整體穩定會產生極大負面的影響。

公部門欠薪恐撼動中共執政穩定性

史鶴淩認為,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公共部門的欠薪,在近年發生頻率變高、程度更嚴重,主因是中國宏觀經濟和地方政府債務的惡化問題。

據中國財政部11月29日發佈的資料,全國地方政府債務截至10月餘額約人民幣45.3萬億元。但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2023年8月估計,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累計高達94萬億元。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各級政府積極「找錢」,通過向當地或跨省企業追討稅收,對民間則增加停車等罰款,甚至利用「釣魚執法」來彌補財政不足。

史鶴淩指出,現在中國地方公共財政捉襟見肘,稅收不足以還債,更沒有預算支付薪水。

而中央政府出台10萬億債券企圖解決地方債,史鶴淩形容「中央最多只能解決十分之一問題,還有十分之九的問題怎麼辦?」

他對美國之音說:「基層的公共部門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執政的基礎,醫院、涉及到員警、涉及到其他的公共服務的部門也欠債的話,這實際上就意味著會引起很多很多的社會的問題,會影響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的執政的穩定性。」

顯然,這種情況引起了中國當局的擔憂。《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務院就業促進和勞動保護工作領導小組11月19日召開治理欠薪冬季行動動員部署視訊會議,要求「依法從嚴從實糾治各類欠薪問題,全力保障農民工工資報酬權益,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史鶴淩認為,當北京當局以中央文件的方式來督促問題,說明中國欠薪 「非常非常嚴重」,必須要靠中央以極端方式解決。但他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想解決但沒有錢,很困難很困難」。

連結:中国经济下行引发欠薪浪潮 专家:恐危及社会安全与执政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