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餘震救援困難 數百人仍受困災區
文/voa莊志偉 楊安
台灣花蓮強震三天來,已發生餘震500多次,增加了搜救工作的難度。所幸台灣地震測報中心表示,餘震已穩定減少。據官方統計,截至當地時間晚上8時,此次地震已造成12死,1133傷,但因部分山區道路尚未完全搶通,仍有681人受困、10人失聯。除了災損,2000多位失去家園的災民受到安置,部分人住進台灣宗教團體慈濟基金會快速搭建的安置隔屏。
東台灣花蓮的太魯閣是知名風景區,強震後,部分道路坍塌,導致震後三天仍有近700人受困在天祥一帶。目前台灣特搜單位透過直升機持續空投物資或載送傷者脫困,以確保受困民眾安全無虞,並持續努力搶通道路。
搜救隊搶進 災民脫困感動痛哭
據花蓮當地特搜小組表示,24名搜救人員5日一早冒著山區土石鬆動、時有落石的風險,徒步翻越陡峭的崩壁,抵達太魯閣九曲洞景區,援救在隧道裡避難多時的9名受困者。
搜救人員清點人數,為傷者包紮並固定患部,隨即安排受困者撤離。一行人上午11點返抵搜救指揮中心時,現場響起一片掌聲,災民也和搜救人員相擁而泣,釋放了壓抑兩日的恐懼情緒。
不過,遺憾的是,另一處知名景點砂卡當步道震後傳出一家五口和另一名獨攀女遊客失聯。搜救人員5日上午已發現其中兩人被壓在落石堆下的遺體。由於落石巨大,搜救人員以破壞器材逐一移除,才讓遺體脫困。
花蓮強震三日來,已有500多次餘震,讓搜救工作一度中斷,例如,砂卡當步道的6支搜救隊至少因餘震及落石,預防性撤退達5次。
截至5日下午6時30分,花蓮地震中仍有10人失聯,包括兩名新加坡人。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台灣內政部長林右昌5日主持工作會議時表示,將採用手機定位,繼續搜尋失聯者的下落。
目前共約600人集中受困在太魯閣風景區的天祥地區,因為道路中斷而無法下山脫困。對此,林右昌表示,搜救人員已於天祥開闢直升機空降場,確保道路搶通前,持續空投足夠的生活物資。
林右昌說: 「我們在今天(5日)早上已經空投物資400公斤,包括白米20公斤有30包,還有藥品、尿布以及飲用水等等,預計是可以維持3到4天的飲用水以及食物,沒有問題。不過目前因為道路還中斷,所以在這邊就是就地安置,安全無虞。」
針對後續的道路搶通,林右昌指出,目前采兩端搶通,進度超前,後續會評估氣候、餘震等狀況,儘快撤離受困民眾。他預估,若天候許可,受困在天祥附近的民眾7日上午應可戒護撤離。
台灣民間動員能量受國際關注
除了震後的搜救作業,災民安置也是各類天災後的重點工作。此次震後,台灣民間團體展現出的動員能量頗受國際媒體關注。
例如,台灣宗教團體「慈濟靜思精舍」人員于震後首日就在一所花蓮小學的體育館裡內快速搭建多個特殊設計的隔屏空間。這個以回收塑材製成的隔屏配有拉鍊門片,就像少了屋頂的帳篷,讓受災民眾享有一定的隱私空間;隔屏內設有組合式軍床和小桌板,提供最基礎的起居需求。慈濟基金會慈發處災防組專員黃玉琪表示,在2018年的一場地震時,該會有感于災民隱私未受到重視,只能在毫無遮掩的空間起居,因此著手研發相關設備。
這個隔屏可以視災民人數彈性增減。黃玉琪告訴美國之音:「假設真的更多人,我們的思考邏輯:第一個,再增加空間,像2018(年)我們就增加教室空間來收容一些單身的女生、單身的男生,(隔屏)這邊留給家庭,這是一種策略,我們也可以跟軍方調個人的蚊帳。」
慈濟的隔屏尤其讓日媒驚豔,經日媒NHK報導後,引發日本線民對台灣式避難所的羡慕,還發出「日本完敗」的感歎,而「台灣の避難所」等關鍵字更一度沖上日本網路熱搜榜首,連《紐約時報》也盛讚,慈濟帳篷的設計重視災民的隱私。
另外,災民收容中心的少兒也是台灣民間關懷團體特別關切的物件。其中,台灣世界展望會在花蓮開闢災民收容中心後,也迅速進駐成立兒童關懷中心,專注關懷兒少的心靈重建。
台灣世界展望會品牌處處長王怡雯說,許多孩子第一次經歷這種強震,內心受到極度驚嚇,尤其餘震頻繁,讓他們夜夜緊張得無法好好睡覺,深怕地牛再翻身。
王怡雯告訴美國之音:「在這個兒童關懷中心裡面,我們透過玩遊戲、唱歌、畫畫、社工老師講故事給孩子聽等等,去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有事情可以做,也安慰他們受傷的心。
日本率先捐款百萬美元 台灣感謝「善的迴圈」
花蓮強震引發國際關注,尤其是與台灣關係友好的日本。日本金融機構、超商等單位三天來設立募款帳號或捐款箱,許多日本藝人、企業和職業球團也回應捐款。日本外務省5日宣佈,將捐贈100萬美元協助花蓮的災後重建,成為國際社會中第一個向台灣捐款的國家。
日本外務大臣上川陽子於5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日台長期患難相扶持,今年年初能登半島地震時,台灣人的捐款讓日本由衷感謝。
她表示,這次台灣大地震,日本也希望回以湧泉,將透過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提供台灣100萬美元的緊急無償資金。對於災民的救援與災區的重建,只要台灣方面有需求,日本將積極提供支援。
對此,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林聿禪表示,對日本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懷及援助表達誠摯感謝,他期盼台日友誼長存,未來同在國際間散播「善的迴圈」,以成為國際社會堅韌的力量,並為國際社會的互助合作奠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