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封城:各國不同定義及背後考量
文/德國之聲
最早曾被抨擊的封城措施,再次在中國廣州、佛山等地實施,而台灣也因疫情嚴峻出現相關討論。各國封城作法有何不同,背後有什麼考量?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中國為防疫實施「硬封城」引發政府濫權的疑慮與抨擊,但隨著疫情擴散全球,大部分國家也曾實施類似封城的措施,學者與社會對封城的看法似乎也有所改變。
2020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駐中國代表高登·加利亞(Gauden Galea)曾針對武漢封城向《美聯社》表示,他認為要封鎖一個1100萬人的城市從科學角度是個新嘗試,無法確定是否奏效,「但這樣的公共衛生措施過去從來沒有嘗試過」,說法非常保守。
然而,過去一年多,多數國家在實施封城,並配合疫苗或大規模篩檢後,疫情的確逐漸趨緩。
封城是非藥物防疫的措施之一,但各國實施封城的方式不同,有較為嚴格的「硬封城」,及相對寬鬆的「軟封城」。對照各國封城策略,最嚴厲時是常是禁止人民非必要外出,而封城後配合施打疫苗或大量篩檢,疫情的確有逐步趨緩或受控。不過封城必然犧牲經濟,貧窮及弱勢者得承付出大代價,因此如何兼顧防疫與經濟,常是封城與否的討論焦點。德國之聲檢視各地封城作法並試圖探討背後考量。
中國:全球最早實施封城的國家
2020年1月武漢封城,當局限制市內公共交通並關閉離境通道及高速公路。2月實施嚴格措施,所有住宅社區封閉管理,居民除非特殊情況否則不得外出,之後被稱為「硬封城」,管制出入口及人員進出,防止疫情向內擴散。兩個月後疫情漸緩,同年4月8日武漢解封。
今年初,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因確診數增加,1月7日也宣佈封城,官員稱因進行全市範圍內的核酸檢測,所有車輛及人員均不得出市,該城市高風險地區槁城區的居民也不得前往其他地區。中國《河北日報》指出,該市為對抗疫情,對村莊進行封閉管理、對常住人口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全面排查追蹤密切接觸者等。
至於6月1日在廣州及佛山部分地區實施的半封城,則是規定娛樂場所停業,餐廳禁止堂食,所有人員居家隔離,確保「足不出戶」,日常必需物品由屬地街道配送,不如疫情爆發之初,針對武漢封城嚴厲。
從中國的防疫政策可以發現,從起初僅嚴厲封城防堵病毒為主,到現在會同步實施大量篩檢因應。像是最近廣東省的半封城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中新社》報導,針對病毒傳播速度快的特點,中國廣州市緊急組建1萬餘人的核酸採樣應急隊伍擴大核酸排查,從26日截至30日,已完成核酸採樣逾7萬人。
台灣:「自動自發封城」的挑戰
台灣則強調沒有封城計畫,但疫情十分嚴峻,「第三級警戒」從5月19日預計實施至6月14日,相關規定包括學校停課、娛樂場所關閉、餐廳僅允許外帶,外出得戴口罩、停止室內5人、戶外10人聚集,有媒體稱之為「軟封城」。
在「第三級警戒」實施前,面對新一波的疫情,曾有許多台日友好的推特及IG帳號分享台灣淨空街巷的畫面與日本對比。即便中央未嚴格規定不得外出,但縣市首長都要求民眾儘量避免外出,像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就曾說 ,希望市民「自動自發封城」。然而,在5月底疫情逐漸受控後,還是傳出多起群聚感染的案例。
研究流行病超過15年的美國科學家丶新英格蘭複雜系統研究所(New England Complex Systems Institute)創辦人Yaneer Bar-Yam對德國之聲說:「一切都取決於以最好的方式快速並有力地行動,如果你們(台灣政府)在第一天或第二天(疫情爆發)時就做了,那麼也許第三級疫情警戒就夠了,現在你們可能需要拉到第四級。等得越久,會決定需要努力的程度有多大。」
台灣目前仍以篩檢及疫情調查為主要防疫措施,當地最嚴厲措施是「第四級警戒」,類似其他國家的封城措施,民眾非必要不准外出,病封鎖疫情嚴峻的鄉鎮市區或縣市。台灣政府曾針對為何不封城表示,抗疫不是強度高就好,還必須拿捏社會的配合程度,在不讓社會造成大損害下適度規範。
歐美:屢傳抗拒封城聲浪
英國英格蘭至今封城三次,首次封城是2020年3月,直到6月才解封。第二次是2020年11月封城一個月。2021年1月5日第三度實施封城,規定為民眾必須待在家中,除非必要購物、運動、就醫等原因才能外出。並要求民眾儘量在家工作,學校網上教學,餐廳只可外送,非必要商店必須關閉。不過,英國並未禁止長途旅行,也允許戶外活動。英格蘭5月17日解除部分限制,允許酒吧、餐廳等室內小型聚會,預計6月21日全面解封,但可能會因為印度變種疫情而延後。
德國各邦政府對防疫措施保有最終決定權,因此封城措施不同。自疫情爆發以來,為因應變種病毒及多波疫情,德國實施多次不同程度的封城。最嚴厲時,實施宵禁並規定學校、休閒娛樂場所、運動場館及非必要的商店關閉,只允許與其他家庭的一名成員會面,嚴峻疫區限制在一定區域間移動。另外,出境旅客返程登機前須強制檢測、不舉行線下宗教活動,喪禮限制人數等。
另外,歐洲少數國家陸續決定逐步解封,通常條件是疫苗施打至一定比例。像義大利政府評估6月中旬,全國多數地區都可解除封鎖,開放所有營業場所、取消宵禁與移動限制,但仍須戴口罩與保持社交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北歐國家瑞典,與歐洲其他國家不同,迄今從未實施封城,但對此正反聲音都有,因為與鄰國相比,瑞典的新冠肺炎死亡率明顯較高,這證明封城隊打擊病毒傳播有相關性,但也有人認為,瑞典採取了較為「和緩」的方法來對疫情也是可行的。
美國各地封城措施不同,西雅圖2020年3月宣佈取消大型活動、餐廳暫停營業、公共運輸全面停駛,學校也停課。紐約市也差不多時間宣佈封城,原本營運24小時的地鐵改為每日關閉6小時以進行消毒。戲院、酒吧、餐廳全面關閉,但超市維持營業,紐約預計7月1日全面解封,在某些挑件下戶外可以不必再戴口罩,已接種兩劑疫苗的人,在戶外小型聚會時,也可不戴口罩。
紐西蘭、澳洲:迅速封城阻斷病毒傳播
紐西蘭在疫情初期就對旅行和活動實施嚴格限制及關閉國界。封城最嚴厲時,規定辦公室、學校、海灘和遊樂場等公共場所必須關閉,休閒場所如酒吧和餐館關閉,就連外賣和送貨都不允許。人民不准與其他家庭成員見面,儘量待在家中。澳洲維多利亞省最近再宣佈封城,當局規定,民眾除非從事必要工作,如就醫、運動、購買必需品及接種疫苗時才能外出,並要求強制戴口罩,同時禁止集會及離家超過五公里。
Yaneer Bar-Yam以紐西蘭和澳洲個別省為例,出現小規模群聚時,就「迅速封鎖」(snap lockdown),就能有效阻擋防疫漏洞。他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曾經表示,越早封城,社會活動被破壞的代價最小,「等得越久,要採取的行動就會越大。」
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為經濟鬆綁封城
實施嚴厲手段如封城或禁足,對部分發展中國家而言宛如雙面刃,雖能控制病毒傳播,卻也會衝擊經濟與生計。
像是東南亞的菲律賓因封城衝擊經濟,在過去一年多次鬆綁封城措施,首度宣佈封城時相當嚴格,規定首都大馬尼拉地區暫停國內陸運、海運及空運,並實施社區隔離、彈性上班、學校停課、娛樂場所停業。爾後隨疫情漸緩及為減少經濟衝擊,而一步步放寬封城措施。如今部分城市開放宗教聚會及餐廳內用,戶外觀光景點允許開放,但限制容留人數。
菲律賓《亞洲商業週刊》總編輯安東尼·洛佩斯(Antonio Lopez)去年5月曾對媒體指出,疫情使得地區多國數千萬人失業,大量民眾陷入貧困。隨著疫情趨緩,適時放鬆隔離限制、讓民眾重返工作崗位十分重要。
馬來西亞也是多次為經濟而放寬封城措施,允許部分經濟活動,但疫情最近日趨嚴峻,因此再次實施嚴厲措施,6月1日至14日全國封城,但有點類似「滾動式」的政策,會視疫情發展狀況,逐步放寬防疫規定,目前停止所有非必要社交與經濟活動。
至於印度五月因第二波疫情暴發讓當地出現呼籲封城的聲浪,但印度總理莫迪考慮到經濟表現依然不願進行全面封鎖而引發反對黨批評。各自城市則自行頒佈封城措施,首都新德里的實施封城數周後,5月31日逐步鬆綁,但速度非常緩慢。
新德里市長克里瓦爾(Arvind Kejriwal)對媒體表示,我們正展開非常、非常緩慢的解封過程,一周後將依據專家和民眾的意見重新評估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