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政治

【多維導讀】台海若爆發戰爭 能寄望美軍來救嗎?

台海若爆發戰爭能寄望美軍來救嗎?

文/張有志

多維新聞由作者林嘉禾所撰寫的〈飛蛾撲火:戰雲密布下的台灣〉一文指出,中國與美國交手路途中,台灣問題很可能是雙方少有的「真議題」。美國政府在其中的糾結,從美方挺台參與世衛大會(WHA)卻不提案、邀台灣外交官進入美國駐外使館卻仍堅守「一個中國政策」、國安外交部門首長接連出聲反對「戰略清晰」等舉措即可以看出。對比之下,北京堅定的反台獨、點名「台獨頑固份子」態度與美國的模糊截然不同,此時美國政策圈再現重磅級的「棄台論」,對台灣著實造成不少戰略壓力。

蔡英文的世界觀主導台灣對外戰略

作為當事者的台灣,站在中國與美國結構性衝突的風口浪尖上,其理性思考下的反應,無疑應以各種政策手段盡量規避戰爭風險、穩定局勢與和平。但為何現在實況卻是兵凶戰危、大有一觸即發之勢,以至於連英媒《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都以「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為封面主題描述台灣?

本質上,這個問題深受民進黨政府、尤其是蔡英文個人對國際局勢判斷跟世界觀的影響,也可以從2018年以降的民進黨政府兩岸政策梳理中得到解答。

2018年11月台灣九合一選舉大敗後,蔡英文請辭民進黨主席,12月農委會即針對非洲豬瘟發送「國家級警報」。爾後2019年元旦談話,蔡英文稱九合一大敗「絕對不代表台灣基層的民意想要放棄我們的主權,也絕不代表台灣的民眾想要在台灣主體性上做出退讓」,並為兩岸交流建立起「三道防護網」;搭配者翌日習近平出席《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會,民進黨因而大肆炒作「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在抗中保台的主旋律下,2020年總統大選蔡英文囊括817萬高票。

但2020年1月勝選後,蔡英文並未調整選舉姿態,許多重要談話皆把台灣鑲嵌在「印太戰略」裡,並朝著反中親美的施政方向前進,甚至對大陸多有歧視措施。以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疫情時為例,蔡英文政府對於中國大陸跟此後美國疫情截然不同的處理方法,就能看出:抗中不只是選舉牌,更是台灣決策者世界觀的產物。

作為政治神學的「台灣價值」

而高舉「台灣價值」的蔡英文政府,第二任期仍將施政主力集中在「轉型正義」(促轉會延任)、清理不當黨產(婦聯會、救國團等)、防疫外交(「Taiwan can help」、「Love from Taiwan」)、正名運動(護照改版、海巡艦塗裝、國際駕照、華航新塗裝)、駐外館處冠以「台灣」(臉書換頭貼、索馬利蘭與蓋亞那設處)等事務上。

這些施政,說白了就是對內清除政敵、對外宣傳「出口轉內銷」,在這種「堵藍」且「反中」構成的「政治神學」下,一旦有任何破壞宗教神聖性的消息傳出,尤其是竟敢質問政府時,民進黨政府與側翼往往會指控為中共在對台實施「認知作戰」、動輒拿「中資」企業出氣。反過來說,當台灣民間質疑蔡政府主動開放萊豬是過度對美國「交心」時,民進黨官員還回嗆此舉能夠「換來一個國際地位」,不容進一步叩問,各種官方或側翼「小編護航」更是層出不窮。

但是,政治神學在社會民生面起不了太多作用,於是民進黨以政府資源大力推升「綠色泡沫」。以股市而言,選前2019年民進黨政府動員四大基金、八大行庫進場護盤,讓台股推升到接近歷史高點的「萬二」位置,2020年爆發疫情之後,更加入了國安基金進場拉抬股市,讓台股從疫情低點至今累計漲了近一倍之多。近日台灣本土疫情延燒,台股回測「萬五」,財長又透露國安基金近期將開會研議是否再進場,股市繁榮顯然脫離不了「綠色泡泡」。

第二種應對社會民生的手段就是「轉移焦點」,可見諸於:台鐵事故後民進黨政要帶頭捐款、讓焦點集中到台灣人的「愛心」上;華航諾富特旅館群聚案,涉及民進黨執政的桃園市補助一般旅客到防疫旅館住宿的政策缺陷,結果民進黨中央和地方政府把責任全推給華航、重罰新台幣數百萬元;台灣「防疫外交」雖捐出5,400萬片口罩和其他防疫物資,但仍未獲得無邦交受贈國在世衛(WHO)提案台灣參與,民進黨政府也歸咎於「中國惡意阻擋」;至於蔡英文以特權收養退役搜救犬「樂樂」掀起的爭議,更被她向狗狗道歉「不好意思讓你上新聞了,希望你不會不開心」轉移了注意力。

威權心態掩蓋治理「短板」

台灣在疫情期間經濟成長率雖然相當好,但很大一部份是受惠於兩岸貿易往來,且新台幣升值甚多之下,許多出口商其實並不享有太多盈餘,扣掉獨強的半導體產業,如果詢問「景氣現在好嗎?」恐怕難以得到正面答案。至於一般百姓,更是在房價暴漲下,距離「居住正義」終點又拉大了不少,對眾多高公設比新屋形同壓榨購屋者,官員竟稱「不要買就好、房子那麼多」。

在這些過程中,民進黨政府領導人的威權性格也逐漸顯露,民進黨台北市黨部高幹遭媒體報導與黑道有關時,蔡英文稱「民進黨沒大人,我就是大人」;而台灣本土疫情頻頻爆發,蘇貞昌竟要求台灣人民「該收心了」;台電興達電廠故障導致台北大停電時、政府非但不解釋清楚,仍要求「切勿傳遞未經證實的假訊息」。

但是再多的強勢姿態,也掩蓋不了重大失誤,尤其是台灣在疫苗研發跟採購上的一再延宕、不透明,甚至數度改口,其實都是不願讓人們檢驗政策失誤的託辭,而原定2020年底就能夠「緊急使用」的國產疫苗,遲至今日都未有成果,更是政策跳票的標竿。至於不斷發生的軍機墜毀事件,雖然蔡英文一再宣示要徹底調查,但對新舊戰機接續不及的根本問題毫無解決之道。

蔡英文雖然稱「我是總統,最忌諱濫用權力」,但是她權力那麼大,有帶給台灣人更好的生活與安全感嗎?還是更多的是用「台灣價值」包裝她那充斥反中世界觀的政治神學、掩蓋各項治理能力不足的缺陷?台灣政客在內部以「反中」為名的不斷折騰,或者是向美國購買更多的軍火、尋找更多的安全支援,這些都是台灣政治結構下的必然。

事實上,過去台灣安全不是依靠蔡英文的政治神學,而是依靠美國所堅守的「戰略模糊」在維繫,如今這項戰略正當性正在瓦解。美國開始擔心可能不再能夠阻止中國用武力奪取台灣。時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海軍上將菲利普·戴維森(Philip Davidson)曾在3月告訴國會,他擔心中國最快會將在2027年進攻台灣。」

美歐國家對台海問題的持續關注,除了人們認為在北京近期接連對新疆和香港問題不惜代價重手打壓後,其一直保留採取武力解決權的台灣問題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下一個目標。

隨着解放軍軍機不斷進入台灣空域的施壓活動,戴維森的這次講話也得到了切實的證明。他3月10日出席美國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時說,「在過去的一年裡,北京推行了一項協調的外交、信息、經濟以及越來越多的軍事手段運動,將台北從國際社會中孤立起來,並在必要時迫使其與中國統一」。戴維森說,「在整個2020年,解放軍已擴大其在台灣附近和周圍地區的兵力態勢,包括使用轟-6轟炸機對台灣進行巡邏,穿越海峽中線,並將軍機以過去25年來近乎最快的速度飛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

戴維森在書面聲明中指出,台灣擁有與美國相同的價值觀,台灣是一個尊重人權與法治的自由民主社會與開放經濟體。他強調,美方持續支持以符合台灣人民期望與最大利益的方式和平解決兩岸議題。

在質詢環節期間,當被來自田納西州的共和黨眾議員德加雷斯(Scott DesJarlais)問到,「未來5到10年,你認為中國侵略或軍事行動可能的首要目標是什麼?」戴維森回答說,未來5到10年台灣將是中國軍事行動的「頭號」目標。他補充說,「基於中國公開及長時間來的言論,尤其是在習近平主席的任期內,我會說台灣是第一個(目標)。」

戴維森就台海局勢的一席話可以說是打開了潘朵拉盒子,在美國的印太戰略內關注該問題國家政府和軍隊的表態禁忌。澳洲和日本等盟國高官也開始公開就台灣問題向媒體表態,甚至連如若台海發生戰爭這些國家將採取如何措施,及軍方計畫如何應對等敏感性話題都罕見得放在了檯面上。

澳洲內政部秘書長佩祖羅(Mike Pezzullo)4月27日便在《澳洲人報》刊文警告稱,「在一個長期緊張和恐懼的世界裡,戰鼓在敲響,有時微弱而遙遠,但有時更加響亮,越來越近。」他說,「今天,自由國家再度聽到戰鼓之聲,並憂心地關注着各項議題朝軍事化方向發展,這些議題我們直到最近幾年都還認為不太可能成為戰爭的誘因。」

佩祖羅還警告道,「讓我們繼續不停地尋求和平的機會,同時也再度為戰爭災禍做準備。」 他稱,「憑藉我們的決心和力量,憑藉我們準備的武器和我們的治國方略,讓我們着手減少戰爭的可能性,但這不能以犧牲我們寶貴的自由為代價。」

既然澳洲都期望減少戰爭的可能性,但是蔡政府卻不斷的在製造戰爭的可能性,如果兩岸真的爆發戰爭,蔡政府真的能期望美日澳軍隊能來救台灣嗎?這恐怕只會是一種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