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政治

【多維導讀】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的兩難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與美國前國務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

文/張有志

多維新聞由作者楊永年所撰寫的〈專家:美國對台若改採「戰略清晰」,將引發北京攻擊〉一文指出,5月9日中央社發布一則駐美特派員的專欄報導,分析美國應走向「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亦或者是維持「戰略模糊」政策(strategic ambiguity)的趨勢。此議題讓華府大傷腦筋,兩方專家各執己見。

中央社指出,過去40多年來,美國對台海採取「戰略模糊」政策,不願鬆口表明若台海發生戰爭,美方是否會出兵干預,一來是讓中共摸不透美國可能作為,不至輕易武力犯台;二來是避免讓台灣覺得有美國在後方撐腰,貿然宣布獨立。戰略模糊的目的,是為嚇阻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同時讓美國保有彈性空間,在台海真的發生爭端時,能依據當時情況決定如何回應。

隨著台灣從「麻煩製造者」變成美方所認定「世界上一股良善力量」,嚇阻台灣宣布獨立不再是美方主要擔憂;加上近年美國對中共的觀感已全面改觀,中國也加大對台軍事恫嚇,華府認為最可能破壞台海現狀的就是北京,如何嚇阻中共犯台是當務之急。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會長哈斯(Richard Haass)與研究員塞克斯(David Sacks)在2020年9月以《美國必須明確對台灣的支持》(American Support for Taiwan Must Be Unambiguous)為題撰文,呼籲華府摒棄戰略模糊政策,改採「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立場。

哈斯和塞克斯認為,許多環境因素已改變,戰略模糊恐怕無法再協助維持台海和平,反之,美國應清楚宣示,北京若武力犯台,將出兵捍衛台灣,借此降低中國因為「失算」觸發台海戰爭的機率。

中央社接著提到,部分議員加入呼籲美方走向戰略清晰行列,也在國會施壓官員表態。參議院軍委會空陸小組共和黨首席議員柯頓(Tom Cotton)認為,台灣內部反中情緒升高,中國併吞台灣的機會之窗正在縮小,緊張情勢非常可能導致軍事衝突,若美方清楚宣示會協防台灣,北京會有所節制。

曾在美國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時代擔任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科科長的包士可(Joseph Bosco )亦以《美國戰略模糊的含意與中國對台軍事實力的增強》(The implication of U.S. strategic ambiguiyt and China’s growing military capabilities for Taiwan)撰文,進一步呼籲為有效嚇阻中共,美方不只應清楚宣示會捍衛台灣,也應表明若中國出兵攻擊,會立即給予台灣外交承認。

但中央社也指出,不少華府人士顯然認為,戰略清晰會帶來更大的弊害。例如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Avril Haines)4月底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若美國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中國將視此為嚴重破壞穩定,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Kurt Campbell)5月初出席線上活動時也直指,戰略清晰將產生一些非常不利後果。

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 GMF)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近日接受《中央社》訪問時也表示,戰略清晰恐激起中國對台灣發動攻擊,而非達到嚇阻效果。葛來儀指出,若美國對台灣提出堅定防衛保證,北京可能將此視為對其合法性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地位的威脅。

中央社提到,前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同樣質疑清楚宣示美國會協防台灣的必要性。他表示,若情資顯示敵國相信美方會介入,即使對外訊息模糊,嚇阻力也是強的,「我們並不需要在宣示性政策上有清晰度」。

前AIT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Stephen Young)則以「東西沒壞,幹嘛要修」(If it ain’t broke, why fix it?)來回應呼籲美方摒棄戰略模糊的聲音。他說,若把事情說清楚會增加軍事衝突可能,對有關方面來說都是災難。楊甦棣更是指出,中國威嚇行為讓他感到厭煩,但他大多認為那只是中共高層平息內部批評的方式。他最終還是認為,若中國在未受挑釁下對台發動攻擊,美國將加入戰局;由於台灣挑釁機率相當低,他奉勸中國在將情勢升高到可能讓「冷戰熱化」前,好好思考。

美國若清楚宣示會協防台灣,北京不悅程度可想而知;但若維持40多年前的戰略模糊版本,也勢必無法回應當前局勢。前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現任華府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 )主席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提出折衷方案,他認為最有效的架構是「戰略清晰」搭配「戰術模糊」。在「戰略清晰」部分,美國應表明台灣持續生存及以當前或更好型態的存在,符合美國戰略利益;但在美方會如何回應特定情況上,則仍保有「戰術模糊」。

其實,在複雜的國際權力結構與地緣政治經濟關係制約下,不論事前放話講得有多凶狠,但聰明的、理性的領導人在應對美中兩強關係變化的形勢與政策上,勢必將採取避險策略與危機管控的「理性選擇」。

因此,不論美國對台灣如何示好,美台關係終將回歸從屬於美中關係的常軌及框架之下,只是時間上的問題罷了,在「理性選擇」的驅使下,美國對台灣採取「戰略模糊」的國家利益與戰略利益,始終大於「戰略清晰」。

畢竟,美國在美中關係上或許朝向「戰略清晰」態勢發展,但對於美台關係則仍會以「戰略模糊」為主軸、再配合以美中關係變化適時給予「宏觀調控」,例如像是加速軍售落實進程、派遣所謂的「特使團」訪問台灣之舉等,因為如此操作才是最為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與戰略利益的。

台灣在美中關係選擇上也應當回到「理性選擇」、切不可短視近利而暗自歡喜,因為隨著拜登政府上台已超過了三個月後,其戰略過渡期即將過去,而國際政治是講現實且殘酷、講權力與自身國家利益的,這表示台灣執政者一昧「倚美抗中」的蜜月期也將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