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政治

【多維導讀】李顯龍的焦慮與念想

李顯龍與習近平

文/張有志

在東南亞地區的國家中,新加坡可以說是西方觀察東方的一個重要的視窗,尤其當英國的「國際戰略研究所」與新加坡官方合作,設置了「香格里拉論壇」,更成為「西方與東方」權力縱橫薈萃之地。

從李光耀到李顯龍,都是居於「協力」的視角,針對區域政治變化及大國權力的交錯,給於理性客觀的評論,提出調和相應之道。由於其論說每每言之中的,因此,李顯龍的觀點自然很受西方輿論界的關注。

溫和的聲音被邊緣化

1月29日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透過視頻致詞的時候,說出了中美之間令人擔心的發展關係, 他認為「是彼此更獨斷及不妥協的姿態」所形成。主要的原因在於「美國現在視中國為其策略性對手,以及其對超群地位的挑戰者,而中國則是有力地主張,它在這個世界,有它認為它應有的位置。」

這種趨勢現象,也是來自於各自內部所致,他進一步解釋,「兩方都有相當大的內部壓力,導致它們對外立場變得強硬,而溫和的聲音已被邊緣化。」

李顯龍的分析,顯然是對於中美雙方國內「輿論與意象」發展,提出了不安的表示。不過這樣的現象也未偏離事實太遠。美國川普即將離任之前,公佈了2018年與盟友間所協調的「印太戰略框架」,框架明確的指出「阻止中國的競爭力超美、保持美國工業競爭力、操作美式的自由民主價值、武力戰勝中國、發動輿論戰、掌握情報優勢、美國有利時可以進行合作。」等七大面向。西方國家循著安全化途徑,展開了「框架行動」,這也是李顯龍所說溫和聲音邊緣化的很大原因。

至於中國的回應,若回溯2018年的階段,中國學者顯然仍沉醉於美中的良性競爭的理解,對於美國戰略競爭的積極性質反應是遲緩的,認為中美發展到這般地步,美國根本無法掰開中美聯繫的隙縫,直到美國由貿易關稅戰,逐步擴大到科技戰之後,方認識到美國戰略轉變的事實。在美國方方面面極限施壓之下,溫和的聲音當然也終難以發出。

冷戰型的聯盟難獲支持

李顯龍在2020年11月17日接受彭博社創新經濟論壇(Bloomberg New Economy Forum)接受彭博社總編輯米思偉(John Micklethwait)的專訪,對於新總統拜登有關「重視聯盟」的話題回應,認為「為實現合作共贏而結盟固然是好事,亞洲國家也希望與美國合作,但沒有多少國家願意加入一個會排除其他國家的聯盟,尤其是一個沒有中國的聯盟」又說「如果是冷戰式的聯盟,各國不打算這麼做,我想這不僅是新加坡和亞洲國家,即使在歐洲,也有一些國家希望與中國做生意。」

從美國的視野來說,冷戰結束以後,美國成為一個超級大國,這個世界確實也屬於一個美式的世界,但對中國的態度,卻將其視為一個挑戰者,幾乎是一個威脅,李顯龍警示的說,「我想,如你視中國為威脅,這將是非常大的問題,因為那麼你之後是創造一個威脅,以及這樣的掙扎會持續一段長時間。」問題是,長期的遏制戰略,對中國而言也不會像蘇聯般的瓦解。

李顯龍的評斷,已經是再向美國建言,與美國合作是大多數國家所願意的,但想運用「冷戰式結盟」卻不會得到區域國家的支持,同時,要讓中國瓦解也將是不可能的預期。這也是季辛吉建議拜登政府所說的,「要與中國領導人進行對話,雙方應建立機制性安排來保持聯繫,討論需要避免出現的問題。」

重置互動基調為時不晚

「重置彼此互動的基調,為時不晚(cannot possibly be too late)。」

在中國崛起之際,世界發現自己處於「戰略形勢改變了很多的情況。 在很多國家曾經行得通的,在政治上已不再實用,需要進行調整。」李顯龍認為「(當)國家對中國仍小(編按:他指的應是國力)時,做出的讓步……(目前),需要重新考慮以及重新調整。」如中歐經貿協議,中國似乎放棄了發展中國家的身分。

李顯龍建議中國,或需重新校準立場,讓「中國對這個世界的影響不僅是因為它的力量及能量,亦因為它的合法(理)性(legitimacy)以及為其他國家接納。」這句話的意義,也是彰顯西方的態度,期望中國能讓國際社會成員接納,不是因為他的「力量與能量」,而是更多的「合法或合理性」。李顯龍的說法,也是在提醒中國置身國際社會時,應要堅守合法性行為的立場。

當然,他再一次從第三者角度立場,提醒中美或需發展建設性的關係。他說:「你(中美)將會競爭、你將不同意對方、甚至在人權問題上有強烈(的意見分歧),但你亦有其他地方需一起合作。因為如你不能合作,不止你會無法解決問題,它會變成一個全面的對立關係,你會處於冷戰熱鬥(twilight struggle)之中。」

關鍵在於國內的說服

李顯龍對於美國新政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也居於第三者的角色,說明中美關係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形勢發展,如同一輛疾駛的車子,要煞車總是有一段衝速的距離,這個距離的消解,必須透過全系統置動的協作,中美如今要進行基調調整,國內因素或許是一個阻力。

李顯龍也看出,美國這四年期間,政府安全戰略的操作,與歸罪中國輿論所形成的負面印象,絕非朝夕可除。因此建議彼此應回歸國內,說服國內分眾,他說「明白上述所說(的)事,將之內部化,令它成為一個可接受的政策立場以說服你的民眾、全部居民、國會、知識份子,我想這需要有頗高階的領導力。」也是國家必須面對的一項挑戰。

1月23日美國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自巴士海峽進入南海,並停滯在黃岩島周邊,引發了中美軍事上的模擬較量,直到1月29日美國B-52繞行南海,航母穿越菲律賓水域,向太平洋方向駛去,方結束六天的軍事活動,這也敘說了一件事,李顯龍對中美的苦口婆心,仍處在念想的階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