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政治

【多維導讀】解讀于品海「自由民主與公平正義」思想

多維新聞創辦人于品海

文/張有志

1月27日于品海先生,在多維新聞網上發表了一篇〈告別一個瘋狂的政客〉文章,文本上主要是借助一位離任的、顛覆傳統的美國總統川普的作為,說明民主自由應該是建諸於「公平正義」的精神之上,讓民主自由得以發光發熱。

美終催生了民粹政治

由於美國對於自身「民主政治」的模式,具有十足的信心,也認為他們在民主自由的理念下,所構建的政體與制度,是足以向全球國家輸送參照的典範,這般的信心,在冷戰結束之後尤為明顯,一方面美政治學者福山,共產主義與民主主義終究有了定論,民主政治終結過去鬥爭的歷史,民主政治獲得無以倫比的勝利。二方面美國透過自身的權力,在中亞、南歐、北非、中東、南美各地,輸出民主體制。

好景不常,民主聖地的美國,在推動金融全球化之後,卻也帶動了生產分工的全球化拓散,金融全球與產業分工的拓散,讓美國跨國企業發達,同時,為了利潤最大化,生產製造的國際分工形成,影響了美國的勞工就業,以及中產階級的數量逐漸減低,國內的貧富差距,與社會資源分配喪失了公平正義的精神,經濟發展的偏狹,造成了諸多政治問題,這時嗅覺敏銳的政治人物,直接將政策訴諸人民,反對建制、反對菁英主義的民粹政治油然而生。于品海便是在政治發展的背景下,觀察美國政治離散的問題。

民主作為一種移植物

曾經有學者宣稱自由民主制度是歷史的終結,是人類的最優,這位學者後來否定了自己的判斷。歷史沒有終結、人類的最優永遠是一步之遙,我們只能夠不斷追趕。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認識到理想離我們很遠,要持續為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有些人以為上天會替我們安排好一切,信了就得到了,這種誤解就像是人在為自己挖井,甚至是叫自己跳下去。這種現象並不少見,如今的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敘利亞、烏克蘭等歷經了革命洗禮,卻仍然處在動盪、不安的環境中。

所以,一個國家的政治發展,是需要經過一段歷程,必須尊重前人,引領後人,無休止地將想像轉變為現實才可能進步。中國大陸本身就是這樣走到了今天。

盲目信仰的虛假

自由民主不只是一種制度,認為只要將美國的制度移植到自身的國家,便能解決政治、經濟、社會問題,雖然我堅信,自由民主是人類理想的道路,但不假思索地「堅信」自由民主的憧憬,那只是虛假的宣傳。

民主不只是制度,它也是一種文明,是連結現代的紐帶,然民主必須通過克服各種挑戰才會逐步成長。傲慢的人以為找到了歷史終點,卻被殘酷的現實羞辱,不知道狡猾政客因自私而不斷蹂躪這個成長中的軀殼。

為什麼自由民主不只是制度?試想基督教,也不會只是靠一本聖經就讓大家皈依了,作為人類文明中一個紛繁複雜的系統,它經過了兩千多年,也遭遇過各種挑戰,甚至是轉型,才成長為今天的模樣。

川普讓美國現形

既然如此,民主憑什麼就可以乾淨俐落、一蹴而就?當美國精英瘋狂批評右翼民粹主義者對國會的攻擊,他們可以否定這些暴徒不是自由民主制度的成員嗎?當一群美國人選出來的總統,否定其他美國人選出來的另一位總統,無論是特朗普(Donald Trump)否定奧巴馬(Barack Obama),還是拜登(Joe Biden)否定特朗普,我們應該相信誰,是誰在保護自由民主?

川普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了美國社會的精神分裂,更照出了政治精英階層的虛偽,包括那些呼喊著保護自由民主的民主黨人。當新任財長耶倫在國會聽證上高舉解決社會不公的旗幟,強調要全力刺激經濟,卻繼續走在特朗普經濟政策的同一軌跡上,川普給大企業減稅、無底線印鈔、將利率減到接近零,獲益的卻又都是資本?

美國新政府沒有改變特朗普政策的本質,更沒有真的找出自由民主與公平正義的關係,拜登政府正在向國會申請的1.9萬億美元援助方案,就好像香港政府派了這麼多次錢,也不會獲得長過一分鐘的掌聲,更不能避免不久之後衝突重新出現。

美式民主不足以終結歷史

這無法不讓人懷疑,新政府的刺激經濟和解決社會不公究竟是否同一件事,經濟刺激如果還是大水漫灌,試問在社會底層的大多數人會滿意嗎?當政治是忙於將不滿意的政客更換掉,而不是聚焦于找到適合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政治究竟有多少用處?

自從二戰之後,美國的總統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兩黨之間更替,這種波動性顯然不健康,除非我們已經意識到兩黨的政策其實沒有多少分別。大家一直希望見到新政治,卻從來都是失望的。

自由民主的美國如果失敗了,這不只是美國人的失敗,而是現代人類的一次挫敗,因為它曾經為現代化提供了想像。這並不是對美國制度的幸災樂禍,而是對那種傲慢的不屑,因為自由民主確實為人類走向更進步文明提供了龐大空間,但美國的自由民主經驗還不足以總結歷史於此。放下傲慢、繼續探索,將它緊緊地與公平正義連結上,才是今天自由民主的應有之意。

民主不能背離公平正義

我深切相信自由民主是人類的前路,但它必須去除作為神聖制度的傲慢,而且要超越政治,必須以經濟的自由民主為起點。無法保證公平正義的自由民主,就算是一人一票也只是美麗的形式。但很可惜,西方的自由民主卻捨棄了與公平正義的關係,只屬於那些已經擁有經濟權利的精英階層。大家一旦發覺自由民主與養家糊口無關,甚至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又如何能尊重自由民主?

自由民主是人類追求的精神,但一旦被政治和意識形態操弄,而不是專注於讓人民生活更幸福,任何主義都只能成為廢話,蘇聯曾經這樣,今天是否就輪到美國?

讓我想到羅爾斯

于品海對於當今美式政治現象的評點,以及對拜登新政府的財政政策,對社會穩定的援助方式,提出了關鍵判斷,認為缺少了公平正義的實踐。

當美國國會山莊被攻陷之後,出現了金融大老對美國兩黨議員停供政治捐助的消息,這些掌握經濟大權的社會菁英,不同於政治菁英,更看重穩定社會環境的要求,他們施出宰制手段,打擊政治菁英,讓我們也看到,民主政治背後真正權力者的出現,這些人正是美國寬鬆貨幣政策下,形成99比1的收益者。

這種現象,不禁另人想起羅爾斯的社會正義主張,他主張程序正義,程序卻掌握在政治菁英手中;他主張安排社會和經濟不平等之間,應能同時滿足對最差階級有利(差異原則 difference principle),地位和職務對所有人開放條件(機會均等原則 fair equality of opportunity),但這一條件卻又掌握在經濟精英的手中。在美國只有暴徒,沒有公民不服從的自由。

理論思維畢竟是一種文本或是言說,實踐卻是一種深具感知的現象,彼此之間的距離很寬,這也是于品海所說,美式民主兩黨之間的波動並不是很健康,其政策本質也沒有多少分別。正如普亭所說,美國的總統,來了又走,但是政治是沒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