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政治

【多維導讀】對台工作報告 為何不提一國兩制?

汪洋

文/張有志

1月19日在多維希文的兩岸觀察專欄中,作者孫瀾以〈如何理解汪洋的最新對台工作講話〉為題,將1月17-1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對台工作會議上,汪洋的報告做出了延伸性的報導。

兩岸關係發展背景的研判

在這篇報導中首先被指出的是總體形勢的判斷,提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台海形勢仍然嚴峻複雜,對台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變化,時和勢始終在我們這邊。」孫瀾明確指出這也是「這是中共最高權力層對於當前臺海局勢的研判。」所謂「最高權力」是指習近平在新一年之際,面對中共地方大員,對中國當前所面臨的局勢指出,時與勢在我們這一邊的判斷引用。

為何沒提「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

報導中,還特別舉出台灣媒體所關心的問題,為何在報告中沒提「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孫瀾特別解釋,汪洋的表述,「積極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認為這是「習近平時代中共在台灣問題上的主基調。在2020年11月,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有關臺灣問題和兩岸關係的表述就是: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

孫瀾的解釋,只回答了一部分問題,因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是不能簡單地、一廂情願的聯繫兩個名詞,想當然耳的視為「和平統一」的政策。這樣的思考,是來自於汪洋報告的題詞上,「把我們的實力和優勢轉變為對台工作效能。」因為「實力和優勢」是可以化為多種形式的使用,和平的方式只是其中一種形式罷了。

其中更弔詭的是沒有說明,為何不提一國兩制了呢?一國兩制也是習近平的主張,但在報告中卻遺漏了一國兩制,似乎令人不解。從台灣目前的氛圍,執政者或認為一國兩制沒有市場,中共或有自知之明吧!但仔細思考,卻也有另外一種可能,一國兩制是統一後的制度安排,統一方式沒有確定,這個概念可以保留以後再談。不是嗎?

四要中的路線辯證

或許前述兩個概念遺漏的解釋,從汪洋報告中的四要,可以嗅出一些端倪。四要第一個方面是指對台的主觀工作條件與要求,「綜合實力與制度優勢,底線、風險、鬥爭」;其次是指向「遏制分裂勢力與國外干預」;三是支持「台商參與建設,與福建探索兩岸融合」;四是分離處理「執政黨與台灣同胞」。

針對四要的內涵,孫瀾進一步解釋了意義,他認為汪洋講話中的四要,首要就是發揚鬥爭精神,把日益增長的綜合實力、顯著的制度優勢轉變為對台工作的效能。發揚鬥爭精神是其中的關鍵。

鬥爭是為了彌補對台政策的不足

為何要突出鬥爭精神呢?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民進黨政府將兩岸關係安全化,壓縮了兩岸交流的空間,讓兩岸交流實質上產生倒退的情勢,這對於涉台單位而言,確實難以被大陸關心者所接受。二是中國大陸內部,對於近年來對台工作發展方式過度單一,也就是只強調兩岸一家親,惠台政策的和平統一論調的不滿。這也表示中國大陸對台工作態度轉向的新起點。

2019年12月29日台研會會長汪毅夫指出「我們也絕對不能容忍全面妄議我中央對台大政方針、全盤否定我對台工作成績的言論。」這句話,在台灣的解讀是要壓制「武統」的聲音。但事實上,包括閻學通在其微博,指出汪毅夫的「妄議政策」,是「妄議」還是可以「討論」,以回應汪毅夫的表述。然而,汪毅夫在說明大陸內部有人對台政策「妄議」的評論時,「全盤否定」用語,也透露了一個事實,承認大陸對台政策確實是有所不足之處。

延伸到了汪洋的報告上,便發現了「四要」的陳述中有了兩線發展描寫。台灣民眾與執政黨的分別,例如,「要打破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合作的限制阻撓」,針對這樣的改變,孫瀾認為針對臺灣問題,北京已將「敵我矛盾和人們內部矛盾」進行了明確的切割。這就是「發揚鬥爭精神」的一個切面。

汪洋的報告,除了承續對台人民的和平統一模式外,同時,也針對阻滯兩岸合作交流者進行鬥爭,其後的這一部分,大陸除了弭補兩岸發展新情勢需要之外,同時也是回應大陸內部非和統的主張。

中國對台政策,將會如何強化,這也就是要回到汪洋報告的主題上,「實力和優勢轉變為對台工作效能」,這一部分,在中美「競爭戰略」的兩年多競逐過程,大陸從美國的身上確實也學到了不少操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