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政治

【多維導讀】偷走台灣主體性的是民進黨

文/張有志

多維新聞作者楊寓禵所撰寫的〈中國召回大使/台灣拿立陶宛玩主權烈火,終將不慎自焚〉一文指出,立陶宛政府日前同意台灣方面,前去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開設以「台灣」(The Taiwanese)為名的代表處,一個巴掌拍不響,立陶宛外交部也計畫今年秋季要來台北設立辦事處。就一般國際關係而言,不同的政治實體加強雙邊互動,本應是好事一樁,但可惜的是,台灣政府受到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主掌,將赴立國設處熱炒為外交突破,踩到了北京方面的主權紅線,進而衍生出極大的國際風波,北京為了回應,大動作召回駐立大使,下一步還會不會有更激烈的反應,沒人說得準。

其實退一萬步來看,外交永遠是內政的延伸,如果美國內部的基礎建設不是那麼千瘡百孔,貧富差距不是那麼令人吃驚,從川普到拜登,都不必事事針對中國認為中國搶走了屬於美國人的乳酪。換成台灣也是同樣一番道理,如果民進黨治理能力真的如此出眾,使台灣沒有人必須承擔低薪、高房價等各種生存壓力,民進黨也不必開口閉口抗中保台激化民粹,掩蓋掉政府內政無能,從缺水到淹水無一可擋的悲哀事實。

說穿了,民進黨政府大肆渲染所謂的外交突破,又何嘗不是一張為了掩蓋治理出問題的遮羞布?當時民進黨好不容易從新冠肺炎的疫情泥淖中稍稍喘口氣,不料7月19日被爆料赴東京奧運參賽的台灣選手搭乘的是經濟艙,違反了蔡英文政府過去所誇要給選手搭商務艙的海口,進而引發台灣人眾怒,從蔡英文、賴清德蹈蘇貞昌,無一不低頭認錯,這場所謂台灣赴立陶宛設代表處的外交突破隨即在親綠媒體的操作下曝光,彷彿是設定好給台灣人轉移焦點、替民進黨牌運拐氣的「工具」。

要知道,這個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根本還只是空氣,宣佈的當下連辦公室地址都還沒找好,有關人員及經費規劃還有待台灣行政院核定,代表處何時能開張都還是未知數,反觀「台灣駐索馬利蘭代表處」,2020年7月1日宣佈,隔月17日便開館,兩相比較,更顯台灣赴立陶宛設處一事的匆忙,以及刻意曝光之感。

說實在,或許台北方面也萬萬想不到,赴立陶宛設處一事,會被北京接下順風位,狠狠地操作出這麼大的外交風波,就算民進黨許多舉措在外界看來,都是為了激怒北京而刻意為之,可是明眼人都很清楚,依民進黨的能力,炒弄台獨情節逗弄國民黨跟台灣人有餘,但若要說具體分裂中國主權或是對北京當局形成重大挑戰,是非常不切實際的說法。

這次事件之所以產生這麼嚴重的後果,絕對不能單看台灣赴立陶宛設處一件事情,而是要回歸民進黨上任以來做盡各種嚴重逼近主權紅線扈從美方的挑釁之舉,逼得北京難以兼顧台灣人的情感。最近還傳出台灣海巡船艦與美方共同操演,有學者就點明,就算美國派出的同是海巡船艦,但美國海巡船艦一旦出了境就歸美軍管轄,嚴格來講美台本次操演頗有軍事互動意味,當美台切香腸已經切到一定程度,還回過頭來怪北京在立陶宛小題大作,這樣的政治判斷力不可謂不差勁,只看單點而未見大局全貌。

然而就算美台屢屢暗通款曲,中國憑藉自身實力扛起的「東昇西降」格局畢竟堅若盤石,我們只見到美國如熱鍋上的螞蟻般積極穿梭國際搬弄是非煽惑全球抗中,卻只得到「盟友們」貌合神離的空洞宣言,不願更積極扮演抗中馬前卒,而台灣方面儘管嘴上抗中,身體卻誠實地賺著兩岸經貿財,若要真正台獨,民進黨不僅做不到,也根本沒有勇氣去做,況且台灣設了立陶宛代表處、索馬利蘭代表處,不僅依然不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這類內宣煙花也幾乎不會在台灣人的腦海裡停留太久,時與勢都在北京手上,任誰也奪不走。

當然了,民進黨與蔡英文終究必須回過頭來反省自己,就算全宇宙都明白民進黨那些外交雕蟲小技在中國崛起面前不值得一提,可是看看自己常說的「維持現狀」、「得到支持不冒進」,那你又有沒有在遵守自己的誓言?一天到晚批北京打壓,但國際現實沒有退讓就不會有進取,蔡英文、民進黨又為了台灣的主體性、台灣的國際空間讓過什麼?北京能給台灣的空間已經很明白地放在眼前,既然民進黨選擇了抗中保台大內宣,以保全選舉利益這條路,承擔隨之而來的代價,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總的來說,北京這麼大動作反制台灣赴立陶宛設辦事處,不外乎就一個道理,民進黨內政挫敗冷得發抖,但就算想取暖,也不該玩主權這把火,畢竟中國承載了列強侵略宰割國家主權的歷史傷痛,台灣問題也因民族弱亂所生,是絕對不容民進黨刻意在傷口上撒鹽的,無論民進黨的實力有多麼微不足道都不能忍受。可以想見,在民進黨要拚選舉,大概也只剩下抗中一招,在其有限的台灣執政時日裡,與美日暗通款曲或明白著就是挑釁的事件,只會多不會少,北京的反制想必更不會有放軟的空間。

最後一切問題,還是要回到台灣人民身上,在遙遠的立陶宛、索馬利蘭多了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那又如何?台灣人的主體性從來不需要通過外部使館的創立來確保,反之,兩岸關係的和緩,反而得以令台灣取得參與國際的機會,當看透了一切就能明白,偷走台灣主體性的賊從來不是北京,而是指著北京的民進黨。

其實,中國召回大使是接近「斷交」的手段,大陸之所以採取這麼激烈的手段,主要是近2、3年來歐盟國家包括荷蘭、英國都更改駐台單位的名稱,一方面試探北京的底線,另外一方面也對台灣示好,立陶宛也在追隨這樣的趨勢。對北京來說,歐盟各國這種試探底線的作法難以接受,但也沒有採取極為強硬的打壓方式,只有口頭發表抗議,畢竟中國還希望與英國和荷蘭合作。但是對於雙邊關係不密切,看似影響力不大的立陶宛,北京就痛下重手。

反觀立陶宛,在面對中國的抗議,立陶宛經濟部長兼「自由聯盟」主席阿莫納伊宣稱「不怕中國制裁」,而該國副外長、「國土聯盟」副主席阿多梅納斯更向其他國家遊說「不用害怕」、「就算支持台灣,也能活得好好的」。

立陶宛選擇靠向台灣,自有他們的政治意圖。畢竟,在國際社會之間逐漸壁壘分明的狀況之下,立陶宛已退出中國主導的「17+1」論壇,並強化與歐盟和美國的關係,以抵抗俄羅斯,改善對台關係、允許台灣在首都設立代表處,是立陶宛投向美國與歐盟的試金石。

所以,台灣能否在與立陶宛提升外交關係的操作中獲利,恐怕還是未定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