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導讀】美中矛盾不易化解
文/張有志
多維新聞作者蘇天澤所撰寫的〈雪蔓訪華北京對美反制裁,習近平與拜登開始高手過招〉一文指出,7月25日至26日,美國國務院的二號人物,常務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開啟訪華行程。中國外交部主管中美關係的副部長謝鋒與雪蔓在天津會談。之後,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將會見雪蔓。中美官方往來在重重障礙中,試探前行。
而在雪蔓訪華前的7月23日,北京宣佈根據《反外國制裁法》,對美國前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美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USCC)主席巴塞洛繆(Carolyn Bartholomew)、「國會-行政部門中國委員會」(CECC)前辦公室主任斯迪沃斯(Jonathan Stivers)、「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金度允(DoYun Kim)、「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在港授權代表亞當·金(Adam Joseph King)、「人權觀察」中國部主任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及「香港民主委員會」等7個美方人員和實體實施制裁。
北京有此對等反制動作是源於,7月16日美國國務院、財政部、商務部、國土安全部發佈所謂「香港商業警告」。美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將7名香港中聯辦副主任列入「特別指定國民清單」,實施金融制裁。
有意思的是,美國國務院在7月15日宣佈,副國務卿雪蔓將於7月18日至25日訪問日本、南韓和蒙古,並不包括中國。直到7月21日美國務院才宣佈,雪蔓將訪華。此前就有媒體報導,雪蔓將很快訪問中國,為將來的中美元首會晤鋪路。現實證明,華盛頓確實有意願推進與中國的官方往來。拜登(Joe Biden)需要通過會晤習近平,來完成自己外交成就的最後一塊拼圖。
既如此,華盛頓為什麼要在與北京握手時,發起對中國官員的新制裁?這顯然是破壞中美關係的動作,不利於創造友好握手的氛圍。從美國社會廣泛而深刻的反華氛圍來理解,拜登確實需要展現對北京的強硬態度,如此才能減少一點美國反華右翼對其與北京交往政策的攻擊。如果拜登只是一味與北京交好,而沒有任何展現美國實力和價值觀的強硬動作,拜登政府一定會被右翼和媒體罵的狗血淋頭。
這就是美國社會的現實,政府政策必須顧及到社會和輿論的反應,外交老手拜登很懂得拿捏分寸。同樣,北京也採取了類似的動作,所以在雪蔓訪華前,發起了對美國的反制裁,這是為了給中國國內的輿論作出交代。
在中美激烈博弈期,雙方都要維護本國和本政府的尊嚴,但同時也要推動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的發展。怎麼辦?邊打邊談,打不影響談,談不阻止打,就成為最聰明、最保險的作法。習近平與拜登開始高手過招,在重重矛盾中,護航中美關係的未來。
因此面對質疑,雙方都找到了雪蔓訪華的理由,華盛頓表示這「是一種達成美方目標、推進美方利益的場所和渠道,以便能夠通過討論來探尋『負責任管控』雙邊關係之道。」北京則表示,「中方將向美方表明對發展中美關係的原則立場,以及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堅定態度,要求美方停止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方利益。」
也就是中美為了各自本國的利益,雙方也需要見面握手交談。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柯比(John F. Kirby)7月21日強調,中美關係複雜,即便美國和中國持續競爭,即便北京「繼續挑戰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中美也要保持高層官員溝通渠道的開放與暢通,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一邏輯對北京同樣適用:即便中國和美國持續競爭,即便華盛頓「繼續挑戰中國的利益和價值觀」,中美也要保持高層官員溝通渠道的開放與暢通,這一點非常重要。
毫無疑問,中美關係是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任何負責任的政府都必須管控兩國的矛盾與分歧,保證中美關係在正確的軌道行駛。習近平與拜登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中美不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一旦陷入將是全世界的災難。
理想地看,中美握手言和,合作共贏是對雙方、對世界最有利的選擇;不過在雙方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美國反華氛圍濃郁的當下,顯然很難達到理想狀態。現在正是考驗習近平與拜登的時刻,雙方高手過招,在「邊打邊談」中,有智慧的引導中美關係向「多談少打」的方向前進,就是難得的勝利。
其實,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塞斯在雪蔓訪中記者會上指出,會談將「從實力地位出發」並示範「負責且良性的競爭是什麼」。美國的「祖師爺」態度,又將氣氛帶回了3月19日「布楊會談」的場景。
國際社會被假設成無政府社會狀態,競爭本質是一種賽局,這種賽局屬於無政府狀態下的競爭,良性競爭正如同美國官員所說「基於規則性的」,無政府狀態下的競爭,規則如何建立,誰來制定規則,便成了「賽局」中的賽局。
國家間關係向來是在「和平─合作─衝突─戰爭」光譜展現,如今卻將企管觀念(國家競爭力)引入,出現了「和平─合作─競爭─衝突─戰爭」,拉長了國家間關係的光譜。布林肯在就職演說,與中國的關係不就是提出了「該競爭就競爭,該衝突就衝突,該合作就合作」的務實態度嗎?
既然美國想把「競爭」視為光譜的中庸道路,那麼美中在競爭過程,就必須能調和「合作與衝突」的矛盾關係?否則這種「競爭賽局」容易成為「羅馬競技場」結局。也就是由競爭關係走向了衝突危險,與美國的期望相背離了。
不希望見到的,往往卻是真實的,因為,要避免「競爭轉向衝突」,必須揚棄惡性競爭的品質,可惜,在美國的新聞發布會上,美國又提出「實力地位出發,推進美國利益和價值。」從良性競爭一下子又推回了權力競爭,矛盾確實不易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