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政治

【多維導讀】美軍「分散式海上作戰」 台灣能不入局?

美國海軍將舉行大規模演習,演練新的作戰概念

文/張有志

多維新聞由作者呼延朔所撰寫的〈美軍將舉行空前規模演習,中美全面衝突預演?〉一文指出,美國海軍將在2021年夏天舉行一場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涵蓋「分散式海上作戰」等多個新作戰概念。

美軍方高官稱,該次演習將從夏末開始,是「美國一代人以來最大規模的海軍演習」。此外,本次演習將是數個新作戰概念的首次實戰演習,包含「分散式海上作戰」、「對抗環境中的近海作戰」及「遠征前進基地作戰」等。

美軍演習的區域將跨越17個時區,部署在美國本土、非洲、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將參演。超過36個單位將實地參加這次演習,另有50多個單位遠端參加。參與部隊包括美國海軍陸戰隊的3支遠征部隊以及美國海軍第二、第三、第六、第七和第十艦隊的官兵,總計將出動超過2.5萬名軍人,囊括航空母艦、潛艇、戰機、無人艦艇等多型別裝備。

這次演習被命名為「大規模演習2021」,原計畫在2020年舉行,因疫情推遲至今年。

有軍事觀察人士稱,此次美軍演習規模空前,是對美國海軍新作戰思路的總體演練,且針對意味明顯,可視為美軍對中國軍力快速崛起的某種反射。

「分散式海上作戰」、「對抗環境中的近海作戰」及「遠征前進基地作戰」等作戰概念,本身就有濃烈的「中國色彩」。

如「對抗環境下的近海作戰」。美軍曾在2017年披露其概念文件,指出美海軍近海作戰模式轉型的必要性——潛在對手可以在緊鄰本國領土及駐軍的相對優勢位置作戰,美國卻需要利用延伸的通訊線路在遙遠地區作戰;遠端、精確飛彈時代的到來使得陸上作戰成為海戰的一部分;某些對手部署了先進水下能力;某些國家及非國家行為體利用太空、網路空間、電磁頻譜能力及資訊戰來對抗盟國海軍……所指物件不言自明。

該作戰概念旨在為美軍的海上指揮官提供在近海區域所有作戰域(海、陸、恐、網路、電磁頻譜)的作戰能力,以「賦予艦隊指揮官/聯合部隊海上指揮官更廣泛的一體化海軍-海軍陸戰隊力量選項……相關任務部隊將利用網路化、海基和陸基能力,基於通用條令和作戰原則,對抗敵方的海上拒止部隊,破壞其C4ISR體系,克服部隊規模及武器射程上的劣勢。」

「分散式海上作戰」則在2018年正式使用,是當前美海軍的頂層作戰概念,被視為針對中俄兩國專門設計開發的高階作戰概念。

這一作戰思路強調「在我們選擇的時間和地點實現制海目標」:「增強單艦的進攻與防禦能力,分散部署於廣闊的地理空間,形成分散火力」。美軍還曾在2018年推出一個名為「海戰2030」的作戰想定推演該作戰概念——以中國南海海域為主要戰場,作戰海域範圍大約為70萬平方英里的國際水域和領海,作戰雙方則以中美兩國海軍為主。

「遠征前進基地作戰」則使美海軍部隊「在敵軍遠端精確火力打擊範圍內持續行動,應對敵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執行海上控制或海上拒止作戰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美軍作戰概念受到台灣軍方的青睞。據報導,台灣軍方智庫「國防院」釋出報告稱,倘印太沖突爆發,美國海軍陸戰隊將在中國的「區域拒止防線」開啟缺口,為後方友軍主力部隊開路,台灣則可作為「遠征前進基地作戰」的關鍵核心,並在臺海發生衝突時協同進行逆登陸作戰。

該智庫在報告中設想,如果美國海軍陸戰隊想要將台灣及其周邊小島作為「遠征前進作戰基地」的一環,至少有宜蘭、花蓮、綠島、蘭嶼、小琉球及東沙這六個地點可供「濱海戰鬥團」部署機動飛彈發射車。另外也可協助台灣進行「逆登陸」作戰,也就是從已登陸上岸的敵方部隊後方搶灘登陸,與臺軍前後夾擊敵軍。

其實,這種「分散式海上作戰」方法,美軍在南海也是如此,它以虛幻的語言與技術名詞來進行分散式殺傷概念,強調遏制中國擴張,不斷推出新武器像是瀕海戰鬥艦、移動基地艦、無人機艦等,而美軍迫切需要大量的盟友入局。

其中最感興趣的大概就是能力不足又缺乏大局思考的台灣,反中抗中的結果,已經把台灣變成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我們可以預期,未來美國必然拉台灣入局南海進行「分散式海上作戰」,無論是海巡艦或在東南沙島嶼防衛方面。屆時台灣想不入局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