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設計師觀點】台南左鎮「築徑山行」:手作步道x後坑古道的修築計畫
文/陳昱棋 ( 亞東科技大學學生 )
這是一項在2022年榮獲金典新秀設計獎社會設計類的作品。
設計團隊透過人力修復古道,不僅保留了山林的原始純樸,更鼓勵了社區合作與共識的綠色運動。運用設計來提升手作步道的品質和永續性。比如:設計環保材料的步道標示牌、指引標誌,提供遊客對於步道的更深入理解和尊重。同時,設計還可以在步道沿線設置生態解說站或者互動式展示設施,讓遊客更加了解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特色,並在後續延伸相關手冊、網站等導覽。
用心的設計強調了對當地文化與歷史的關注,這不僅是為了保育環境,更是為了傳承在地文化記憶。設計在這方面可以發揮的作用非常廣泛。像是可以設計符合當地文化特色的景觀藝術品或者裝飾品,如傳統手工藝品、壁畫等,為古道增添獨特的文化氛圍。也通過設計教育性的展示資料和互動展示,讓遊客更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的淵源和價值。也可以通過設計文化體驗活動,如民俗表演、傳統手工製作活動等,讓遊客親身體驗當地的文化魅力。
這個設計在延伸設計上以影像紀錄與導覽為主,這與我調查的社會活動中設計的一大應用方向一致。設計在這當中的作用可以用來創造有吸引力的視覺內容,如宣傳海報、影片等,來展示古道保育的過程和成果,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還可以用來設計活動的互動元素,如互動式的導覽網站、導覽手冊等,提升遊客的參與度和體驗感。
此外,設計團隊也規劃舉辦志工活動等方式來吸引更多人參與到保育與文化傳承中來。設計可以在這方面發揮的作用十分重要。例如通過設計具有吸引力和誘惑性的招募宣傳物料,如招募海報、社群媒體內容等,來吸引志願者加入。也可以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體驗,如築徑山行、文化藝術節等,讓參與者在活動中得到滿足和成就感,提升活動的持續性和參與度。
思考到在社會設計中未深入探討設計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和困難,設計在實踐中常常會遇到預算限制、技術局限、文化差異等問題,這些因素可能影響到設計方案的實際成效和可持續性。也因此探討如何通過創新和合作來克服這些困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或許是因為此設計出自於新一代設計展的作品,來自於正要畢業的大四學生們,因此在設計上比起市面上現有的社會設計,其實還是有相當程度的不完善,所以在此設計中還是存在著些許問題,例如未提及設計過程中的社會參與和民主性問題。社會設計應該是一個開放和民主的過程,需要考慮到當地居民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和需求。雖然他們的平台有提供聯絡方式,但這樣的構通管道過於被動,若是未關注到此平台的當地居民,有意見要提出時就無法第一時間呈現給團隊。因此,我認為設計方案應該積極吸取社區的意見和參與,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和參與平台,確保設計符合當地文化、價值觀和發展需求。
我提出一些或許能使此設計更加完善的一些作法,主要著重在積極與社區居民和利益相關者溝通合作,建立開放式的參與機制。可能是建立一個與當地民眾或是專業人士的溝通管道,甚至是舉辦事前說明會,參考當地居民或是專業人士意見,確保符合當地需求和文化特色,增加社會認同度和可接受性。
這個設計確實展現了設計在後坑古道保育與社區建設中的重要性和應用價值。我認為,設計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或工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社會責任的體現。通過設計,我們可以將創意、創新和可持續性融入到自然和社區的保護與發展中,為我們的未來打造更美好的環境。
設計也需要不斷與科技、文化、社會等領域進行對話和融合。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可以運用數據分析、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來提升後坑古道的管理效率和遊客體驗;同時,也要注重文化保育和傳承,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讓設計成果更具有社會認同感和可持續性。
設計不僅是一種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展現,更是一種對環境、社區和文化的關懷與貢獻。希望未來設計能夠在保育與發展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為我們的世界帶來更多美好和可持續的可能性。也期許我能發揮我對生活的觀察,在大四或甚至更往後也能設計出一項屬於社會設計的一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