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生 / 陸管制稀土 打斷非紅供應鏈

大陸10月9日宣布擴大稀土出口管制。圖為工人正在江蘇省連雲港市運送含有稀土元素的土壤以供出口。
中國大陸10月9日宣布擴大稀土出口管制,最終用途14奈米以下邏輯晶片、256層以上儲存晶片,以及製造上述半導體的設備未來皆需逐案審批。台灣是這些半導體的生產大國,賴總統1個月前還宣布要打造「非紅半導體供應鏈」,如今卻得憂心這項管制對台灣的影響。
經濟部表示,目前我半導體所需稀土產品以歐美與日本供應為主,直接影響較低,間接影響則要持續關注。話說得誠實,不像經濟部長龔明鑫受訪時所強調:「台灣半導體產業具有韌性,影響有限。」這就有欺騙社會大眾的嫌疑了。因為中國大陸審批最終用途,歐美與日本企業最終要將稀土產品賣給台灣,這恐怕得要大陸同意。這與台灣的「韌性」無關,而是看大陸要不要「放手」。
這次中國擴大稀土管制為何引起各國震撼?因為那是個補漏洞的措施。之前中國已管制稀土出口,但外國軍工企業仍能透過迂迴管道取得。現在中國要審批最終用途,漏洞就補起來了。企業必須如實申報,否則查到就再也買不到中國稀土。推論各國企業都將遵守規定。這是中國版本的「長臂管轄權」。以前這權力是美國專屬,現在中國也學會了。
中國稀土為何能建立這種權力?因為壟斷。西方敘事經常有意無意誤導,讓讀者以為中國是透過對環境汙染的容忍才取得市場份額。讀者因此會認為,只要有國家願意承擔汙染,同樣可以生產。或者宣傳2010年,中國稀土制裁日本失敗的案例,來論證中國稀土的壟斷地位並不牢靠,不必擔心。
然而,2010年中國稀土武器所以失效,是因為當時中國稀土企業太多,許多非法生產,讓日本可以輕易從非法市場取得。之後中國嚴加整頓。現在中國稀土由「北方稀土」與「中國稀土集團」兩家集團掌控,按國務院核定的份額生產,非法市場已經消失。
大陸稀土生產對環境汙染也並不容忍。自從2013年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後,大陸環保意識抬頭,環保標準也不斷提高。中國稀土的壟斷地位是來自獨特的精煉技術。即便有礦產,沒有精煉技術也無法生產。這讓重稀土的精煉量95%以上在中國。某些元素如果中國不賣,其他地方就買不到。
這表示中國稀土的壟斷地位至少數年內牢不可破,因此擴大出口管制才會讓各國震撼。這印證之前的西方敘事純屬誤導。這也讓我們擔心,所謂打造「非紅半導體供應鏈」是否同樣是個被誤導的敘事?
如果提供台灣半導體稀土產品的美、日企業,本身都要填寫最終用途報告給中國大陸審批,台灣怎麼可能打造「非紅半導體供應鏈」?我們並不質疑賴政府擺脫依賴大陸供應鏈的用心,但做得到就做得到,做不到就要想別的辦法。誤導敘事建立的虛假信心,在真相面前很容易被推倒。(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