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王崑義專欄

台灣光復80周年,台灣學者在北京唱起「光復節歌」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

文/北京日報用戶端 | 記者 白波 實習生 許馨樺

「張燈結綵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台灣光復不能忘……」

8月7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屆京台學者共研會上,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唱起了這首曾在台灣家喻戶曉的「光復節歌」。

1945年10月25日,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回歸中國。台灣從1946年起就設立了「台灣光復節」,當天放假,直到2000年被民進黨當局取消放假。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受訪者供圖

王崑義說,1895年台灣是因為甲午戰爭失敗被割讓給日本,不是作為「無主地」被日本人佔領。1945年,中國人民經過抗戰光復台灣,是把被掠奪過去的土地重新拿回來。

「我們小時候都會唱‘光復節歌’,但現在的台灣年輕人已經沒有這樣的記憶了。」王崑義說,當前很重要的是要恢復這種歷史記憶,讓台灣年輕人認識到台灣曾經不是「無主地」,台灣1945年回歸中國是收回被掠奪的土地。當前民進黨不斷操縱「抗中保台」,就是要在台灣民眾中塑造中國大陸想要「掠奪」台灣土地的錯誤觀念,進行意識形態的改造。

這位台灣學者感慨,現在很多台灣民眾已經不瞭解抗日的歷史,台灣地區領導人可以去烏山頭水庫紀念日本人八田與一,但不會去紀念國民政府光復台灣的將士們。更令人氣憤的是,很多「台獨」勢力不把二戰或抗戰勝利當作「勝利」,而是使用「終戰」的說法,企圖模糊二戰勝利的意義,進而否定台灣光復、回歸中國的歷史。

王崑義說,應該把有關台灣光復的歷史記憶進行清楚地詮釋,但由於島內媒體幾乎全部被當局控制,台灣年輕人聽不到正確的聲音。最近網紅「館長」到上海直播很成功,就是把大陸的真實情況傳遞給台灣民眾的好方法——讓台灣人來介紹兩岸關係或歷史的真實情況。今年是有特殊意義的一年,可以做一些有關歷史或文化的短視頻,雖然只是片段式的歷史記憶,但未來如果有機會連接起來,就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就像我唱‘光復節歌’,50年前的歌我現在還記得。雖然歌詞不太記得,但曲調還記得很清楚。」王崑義說,歷史記憶的留存是保留兩岸和解、對話管道,未來實現兩岸統一的重要基礎。

第十屆京台學者共研會由民革北京市委、北京聯合大學、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聯合主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協辦,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北京中山文化交流協會承辦。100余名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和有關人士圍繞「台灣光復與兩岸關係」主題以及秉持正確史觀、共同銘記歷史、台胞抗戰史等子議題進行交流研討。

連結:台湾光复80周年,台湾学者在北京唱起“光复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