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雨詩/制度之外 國民黨更缺價值與時代感

文/廖雨詩
中國國民黨即將進行黨主席改選,有位非權貴出身的參選者呼籲這是一場「重建政黨靈魂」的契機。此次選舉中,這位庶民學者出身、主張制度改革與理念重建的參選人浮上檯面,提出初選公平化、黨權交接與任期設計等構想,嘗試為國民黨注入不同於派系鬥爭的改革氣息。
這類制度設計展現出難得的清晰思維與現代政黨意識。在一個長年困於黑箱協調與領導人徵召的政黨中,若真能依此方向推動公開、公正、公平的提名機制,將有助於國民黨邁向更具責任政治的治理形態。
儘管筆者並非藍營立場,仍期待這樣的參選人能為國民黨打開討論空間,帶來真正值得注目的變化。然而,這些制度工程若無對應的核心價值與公共願景支撐,其影響終究有限。
政黨失敗的根源,不只是程序失能
國民黨連續三次總統敗選,輸的不是誰出馬,而是這個政黨始終無法說清楚:「你們究竟想帶台灣去哪裡?」即使主張「不是人的統一,而是權力的統一」的制度邏輯無可挑剔,但在選民眼中,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黨內如何分工,而是政黨如何表態。
選民需要的不是黨章修正案,而是對「民主制度如何深化」、「中國風險如何控管」、「台灣主體性如何維繫」這些重大議題的清楚立場。國民黨至今仍躊躇在兩岸關係的模糊中,既無新敘事,也無新定位,即使制度重整,也難以收復中間選民的信任。
組織改革之外,需有時代呼應的論述工程
過去民進黨在面對2008與2012年敗選時,同樣經歷制度反思。但能真正浴火重生的關鍵,不在於是否重設初選機制,而在於是否能產出一套與時代脈動接軌的價值論述。
民進黨在2010年代中期後逐步建立「進步價值框架」,成為與年輕世代對話的橋梁。(資料照)
例如,民進黨在2010年代中期後逐步建立「進步價值框架」:婚姻平權、轉型正義、國防自主、國際友台政策等,都是制度之外的「軟力量」,更是與年輕世代對話的橋梁。這些論述不僅形塑政黨面貌,也為候選人提供了明確的價值座標。相對而言,國民黨目前仍處於組織工程與人事思維打轉的階段,遲遲難以回應「下一代為何要支持我」這個根本問題。
該談願景了:不是選誰,而是走哪條路
上述制度改革構想中,有兩點特別值得肯定:其一是對權力責任清楚劃分的自覺,其二是對制度程序正當性的追求。但若缺乏價值主張與願景論述的支撐,制度設計再完備,也只是形式優雅的空殼。
國民黨若真想重返執政,不應再只是回應「誰出來選」的焦慮,而應開始面對:「你們對台灣未來的主張是什麼?」——是戰略模糊下的和平保證,還是戰略清晰的主體承諾?是被動等待中國讓利,還是主動提出區域安全願景?只有回應這些問題,才有資格說自己是「準備好執政的政黨」。
制度能修政黨的身,但價值才能救政黨的魂
這場黨主席選舉的真正考驗,不在於選出誰,也不只是制度誰設得好,而在於國民黨是否準備好回答台灣的時代命題。若真如一些改革者所期待,黨主席的使命是打造一個有理念、有制度、有歷史格局的政黨,那麼我們不僅應肯定這樣的制度思維,更應提醒:打造政黨靈魂不是靠組織改造,而是靠願景實踐。
當一個政黨說得出「我們為何存在」、承擔得起「我們要帶台灣去哪裡」的責任,那才是真正重建的開始。
(作者為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