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兩千億美元國防支出的真實目的
文/旺報主筆室
依據大陸財政部在第1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4次會議提交審議的預算草案,2021年大陸國防支出1兆3553.43億人民幣,約2090億美元,成長率6.8%,是大陸國防預算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也是20年來最低成長率。
美中大國競爭成軍事競爭
大陸軍費預算占比雖然下降,卻是全球國防預算規模第二高國家,僅次於美國。軍費占比降低主要是軍隊建設漸成熟,不再需要快速擴張,而且占比儘管下降,總數卻隨著總預算規模擴充而持續增加,西方國家還是高度關注大陸軍費預算的用途,及所謂隱藏性預算的問題,這些都是西方國家「中國威脅論」的根源。
大陸自1990年代設定「打贏一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目標後,認真學習美軍戰爭科技的發展,從電子戰、電磁戰到網路戰等領域,都能不斷進步,軍費幾乎每年都以兩位數比例成長。1995年台海危機後,大陸開始追求陸海空武器的精進,加上向太空領域與衛星的精準導引發展,這方面的預算需求更是有增無減。
美軍在打過波灣戰爭與科索沃戰爭後,原本不再以常規戰為主要戰爭模式,而以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為建軍目標。但2001年911事件後,美軍開始轉向沙漠戰爭模式,著重特種作戰能力,武器發展也以打反恐戰爭為主,大陸得到發展戰爭科技的戰略機遇期,逐步拉近與美國的距離。
美軍在歐巴馬總統時期開始重返亞洲,接著川普跟大陸打貿易戰,但都無損於大陸的軍事發展。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才驚覺大陸戰爭科技的成就,裝備與作戰能力都已經趕上美軍,開始喊出要跟中國進行「大國競爭」。
大陸從1990年代開始喊「大國崛起」,但在大陸概念中,「大國崛起」是一種「和平崛起」而不是要和美國「競爭」。拜登政府喊出「大國競爭」,讓大陸警覺美國有意把美、中競爭導向冷戰時期的美、蘇對抗,讓大陸開始心存警惕。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對拜登政府所謂的「大國競爭」定義非常清楚,中國是美國21世紀的最大地緣政治考驗,類似俄羅斯、伊朗及北韓,對美國構成嚴重的挑戰,但「中國帶來的挑戰不同」,僅中國有撼動國際體系的經濟、外交、軍事與科技實力,中國是唯一具有足夠實力能嚴重挑戰美國所形塑的全球制度的國家。
台灣要自助重整兩岸關係
可見,拜登政府有意把美、中競爭導向包括經濟、外交、軍事與科技實力上。拜登3月3日發表《國家安全戰略指南》,把美中關係放在3個籃子中,分別是對抗、競爭與合作等三大面向,這三大面向是層層交疊的「一體三面」,總目標在於促使大陸遵守國際市場規則,願意跟美國企業公平競爭。
美國把美、中「大國競爭」從川普時期的貿易戰擴展到其他領域,讓中國感到日益增強的威脅。最顯著的例子是美軍印太司令部開始推動在關島部署陸基神盾系統計畫。印太司令部指揮官戴維森闡釋理由,因為關島現有設施是為防禦北韓而設計,「不足以應對中國飛彈的威脅」,美軍印太司令並向美國國會提交在第一、二島鏈部署中程飛彈的計畫。
美國把美、中的「大國競爭」導向軍事上的競爭後,東亞地區的軍備競賽必然升高。大陸今年軍費超過2000億美元,但只是美軍的1/4,在美、中「大國競爭」壓力下,大陸未來軍費預算恐怕會加速成長,可能導致東亞國家跟著加入軍備競賽。
中、美軍事實力逐漸接近,東亞地區火藥味越來越濃,拜登政府在《國家安全戰略指南》中,明確表態支持台灣這個民主政體與關鍵的經濟、安全夥伴,但這不表示台灣安全無虞。美、中進行「大國競爭」,台灣除了科技力量還能引以為傲之外,其他還是得自助人助,最好的自助是重整兩岸關係,避免在美、中對抗中成為參與軍備競賽的一員,這才是自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