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中國軍費1.35萬億 比2020年成長6.8%

2021年中國年度國防預算在1.3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成長6.8%

文/李路

法廣報導,第十三屆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3月5日在北京召開,中國總理李克強宣讀了政府工作報告。隨後,中國財政部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發布政府預算報告。根據會上提交審議的預算草案,2021年中國的國防支出為13553.43億元人民幣(約2090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6.8%。

分析人士指出,這也是中國國防預算首次正式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同樣也是至少二十年來最低的百分比增長。在全球經濟成長放緩的時期,中國軍費預算有所下降,但隨着中方日益強大的軍隊逐漸成熟,已經是世界第二大國防預算的中國軍隊不再需要快速擴張,軍費預算也從多年來兩位數的百分比增長穩步下調。

梳理往年數據可以發現,自2016年以來,中國國防預算增長率已連續6年降至個位數,增長幅度維持在6.6%-8.1%之間。2016年至2020年,國防費預算增幅分別為7.6%、7%、8.1%,7.5%和6.6%。2020年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中國國防費增速放緩。

此前,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張業遂3月4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的國防開支總體上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他稱,保持國防開支適度穩定增長,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履行國際責任義務,適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需要。他強調,中國的國防開支是公開透明的,每年的國防開支預算都納入國家預算草案,由全國人大審查批准。

作為全球第一軍事強國,美國的國防開支在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財年期間估計將達到約9340億美元。華盛頓曾多次抱怨中方的國防計畫缺乏透明度,這加劇了人們對北京旨在取代美國成為東亞主要軍事力量的猜測。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Mark Milley)去年12月8日在出席論壇活動時發言稱,中國經濟強盛後投入大量資源提升軍事實力,試圖在2035年追上美國,並以本世紀中葉在軍事衝突中擊敗美國為目標。

米利當天以視頻方式參加了《華爾街日報》CEO峰會。他在談及北京的強軍野心時表示,中方正在嘗試這樣做的道路上。他說,「這無疑是美國當下和未來數年面臨的一個重大安全挑戰。」 米利稱,為了抵禦崛起的中國,美國必須發展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力量。他警告稱,「我們不希望大國競爭演變成大國戰爭。如果真的發生,那將會是場災難。」

米利談到,40年前,中國軍力完全比不上美國。他表示,而隨著中國經濟地發展,北京投入巨資建設遠洋海軍、研發新式戰鬥機、強化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並拓展到太空、網路軍事層面。他認為,現今中國軍力已很可觀,照這樣下去,有朝一日勢必會與美國平起平坐。米利稱, 美國軍方必須準備好在太空和網絡領域中發起進攻和防禦行動,特別是針對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對手,這兩個國家都在發展這些領域的軍事能力。

文/RFA

在本週五(3月5日)開幕的全國人大會議上,中國總理李克強提出了經濟成長6%以上的目標。而外界關注的中國國防預算,也將比去年增加6.8%。

中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本週五(3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上午九點,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率政治局常委在樂曲聲中步入會議廳,習近平坐在大會主席團前排中央位置。人大委員長栗戰書主持會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外界關注到,去年消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經濟成長目標再次出現。李克強提出 ,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國內生產總值成長6%以上。他表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成長6%以上,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進出口量穩質升,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穩步成長,生態環境品質進一步改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今年經濟成長有望更高?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前講師吳強認為,高層將今年的經濟成長目標定在6%屬於相對保守。他對記者說:「我相信還是一個保守的目標設定。外界對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預期其實更高,有國外經濟學家以及一些機構預測,經濟成長可能會7%—8%。因為基於中國在經濟復蘇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也就是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當中的特殊地位,可能在全球經濟復甦中受益更多,全球經濟成長最強勁。」

李克強的工作報告也提到,去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01.6萬億元,比上年成長2.3%,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成長的主要經濟體。按年平均匯率折算,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7%。

山東大學金融學者司令對記者說:「雖然中國政府在去年兩會首次沒有對全年GDP增速設定目標,但是我們看到,李克強剛剛提到去年GDP增速為2.3%,中國政府仍然把這個數字炫耀為實際上正成長的經濟體。」

不過,李克強也提到今年中國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他說,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國際形勢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世界經濟形勢複雜嚴峻,國內疫情防控仍有薄弱環節,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居民消費仍受制約,投資成長後勁不足,中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困難較多,穩就業壓力較大。

出口強勁 官稱:全年成長目標可實現

隨著全球疫情緩和,去年第四季度中國進出口貿易量迅速增加。展望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週五(5日)說,從今年1、2月份的情況來看,中國經濟還是延續去年下半年、特別是四季度以來的走勢,保持了穩中向好的態勢。今年1-2月份成長應該超50%,但目前第三產業的難點、問題、堵點相對比較多,將大力幫助企業解決這些難題,全年目標任務可以實現。

河北學者周迪則認為,今年的經濟狀況不容樂觀。他對記者說:「他把今年經濟成長目標定在6%,恐怕夠嗆。因為疫情一旦帶來的紅利(核酸檢測收入)沒有了,大量的失業等等,我個人想像今年的經濟比去年回落很多一塊。」

中國軍費預算增6.8% 學者:不能當真

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後,官方隨即公佈的中國政府國防預算草案報告顯示,今年度國防預算金額為13,553億元人民幣,比去年成長6.8%。

對此,學者周迪認為,從表面來看,中國軍方近年軍費成長幅度持平,但是很多用於軍方的開支是隱性的,外界無從計算:「在中國,軍方開支很多不算作軍方。比如華為開發一套技術,這在某種意義上就不計算在軍費中。在非民主的國家,所謂的軍方開支就是給外面人看的。」

中國人大會議發言人張業遂本週四在官方新聞發佈會上說,中國國防開支是公開透明的,加強國防建設不針對、不威脅任何國家。

中國軍費成長6.8% 多嗎?

文/胡一刀

中國軍費預算會達到多少?

這個問題是每年兩會期間,外國媒體最關心的話題之一。當然,這也是中國不少民眾關注的焦點。

根據目前公佈的草案來看,2021年中國年度國防預算可能在1.3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成長6.8%。

1.35萬億元和6.8%,這兩個數位釋放了什麼信號?

刀哥覺得,這不僅要從中國本身來看,也要結合當前國際局勢來看。

1

根據新華社英文3月5日報導,日前公佈的一份預算草案顯示,中國年度國防預算將連續第六年保持個位數成長,2021年的國防開支計畫約為1.3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成長6.8%。

從預算金額上來看,1.35萬億元人民幣換算成美元大約為2090億。與美國的2021財年的軍費預算達到7405億美元這一龐大金額相比,中國公佈的草案中2021年軍費預算水準,只相當於美國的四分之一。

不僅從絕對金額來看,2021年中國軍費的水準比美國低很多,而且結合中國國家人口規模來看,這份軍費開支並不高。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2021年的人均國防預算將不足1000元。

而且,中國國防費實行嚴格的財政撥款和預算管理機制,主要用於人員、訓練和保障、裝備等方面。根據2019年發佈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自1978年以來,中國已經自願裁減了400多萬軍隊。

2020年的國防預算增幅為6.6%,隨著中國經濟復蘇加速回暖,中國今年的國防預算增幅比去年高0.2個百分點。而與國內其他重點領域進行橫向比較,你會發現這6.8%也不算高。

比如,在科技創新領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2021年重點工作時他表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要健全穩定支持機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成長10.6%。

將落實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政策,完善專案評審和人才評價機制,切實減輕科研人員不合理負擔,使他們能夠沉下心來致力科學探索,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政府工作報告還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成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於「十三五」時期。

對外部來看,針對中國軍力發展是否對其他國家構成威脅,中國官方給出了堅定的回答。

中國全國人大會議發言人張業遂4日晚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的國防開支總體上與國家經濟發展水準相協調,保持國防開支適度穩定成長,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履行國際責任義務,適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需要。

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對其他國家構成軍事威脅,關鍵要看這個國家奉行什麼樣的國防政策。並稱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加強國防建設不針對、不威脅任何國家。

中國國防部3月1日也曾指出,中國國防和軍隊的建設發展,完全是出於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需要,不針對任何國家,也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

2

中國軍事國防建設發展,不針對任何國家,也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但是,這不代表我們的外部環境就高枕無憂了。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在美國的鼓噪下,中國處於一片地緣政治比較複雜的區域。

軍事壓力不僅來自美國,與日本、印度和一些東南亞國家之間存在領土糾紛。維持一個更具優勢的軍事存在,不論是為打仗還是備戰,不論是為常規戰爭還是核威懾,確實都有無可厚非的必要性。

看看美軍印太司令部最新爆出在亞太海域加強軍事力量的「驚人計畫」,矛頭已經直指中國。

「日經亞洲」(Nikkei Asia)網站5日刊登的文章稱,美國將加強對中國的常規威懾,其做法是「沿著第一島鏈打造反華飛彈網路」。而且,這只是美軍在未來6年內為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投入的274億美元計畫的一部分。

強化在第一島鏈的精確打擊飛彈力量,已經成為美國提出的「太平洋威懾計畫」的核心內容。在美國長期以來的亞太戰略規劃中,美軍企圖用兩道「島鏈」來遏制中國海軍走出。其中,第一島鏈由包括沖繩、台灣、菲律賓島嶼在內的一系列島嶼組成。

而第二島鏈,則以美國的關島基地為中樞,由日本的小笠原群島、硫黃列島和美國的馬利亞納群島等島嶼組成。從兵力上看,美國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目前駐紮了大約13.2萬的各軍種官兵。

近年來,美國軍方和政客一直在渲染「中國的反介入/區域封鎖策略試圖將美軍從第一島鏈中趕出去」。然後希望國會能夠增加軍費,使印太司令部得到更多更先進的武器裝備,並在重要節點位置部署更多具有攻擊性的武器。

其實,自美國撕毀《中程核武條約》後,美國方面一直蠢蠢欲動,想在亞太地區針對中國部署射程在500公里以上的中程彈道飛彈。

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委員吉姆·里施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在印太地區部署中程飛彈「是美國和日本之間一個日益重要的探討領域」,駐日美軍目前沒有配備可以打到中國的陸基飛彈。

報導具體解釋說,這一計畫是「在國際換日線西部的第一島鏈部署一體化聯合部隊精確打擊網路,在第二島鏈構建一體化防空飛彈防禦能力,以及部署能夠維持長時間戰鬥行動能力的分散型部隊」。

當前美軍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加大軍事力量建設,與南海、台海、東海釣魚島等問題都是直接相關的。而且,美國還在極力鼓動自己的盟友和「小兄弟」,在印太海域,甚至是南海展示軍事存在。

例如,在美日印澳在去年借「馬拉巴爾-2020」演習實現了四國首次軍事協同演練之後,這四個國家在今年年初還進行了外長會,而且正在醞釀舉行首次「美日印澳」領導人會議,企圖讓這個「安全對話機制」真正走向「亞洲版北約」。

另外,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今年都已經派遣或者宣佈計畫派遣軍艦前往南海,回應美國的所謂「航行自由」行動。

最重要的是,在川普政府大幅提高對台軍售的頻率及謀劃出售攻擊性武器後,島內一些人企圖倚美拒統、以武謀「獨」。

3

實際上,關於「中國軍費成長高不高」,這都是西方政客和媒體炒作出來的一個話題。是他們炮製「中國軍事威脅論」時,想要在西方輿論場證實他們觀點的一個「抓手」。

在他們預設觀點的報導引導下,很多東西被他們模糊或者掩蓋了。

一位軍事問題專家告訴刀哥,其實2019年7月發表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首部綜合型國防白皮書,把這個問題說的很清楚。

中國的國防費到底高不高,通過橫向比較就一目了然。從國防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占國家財政支出比重和人均國防費水準三個維度,比較2012至2017年的有關情況顯示,中國國防費占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比重約為1.3%,遠低於美國的約3.5%,俄羅斯的約4.4%,也不及印度的約2.5%。

從國防費占財政支出比重看,中國平均約為5.3%,也遠低於美國、俄羅斯和印度。從人均國防費看,2017年度中國國民人均國防費遠低於除印度之外的所有大國。因此,同為戰略和政治獨立的大國,中國國防開支在此基礎上保持適度成長顯然是合理的。

中國國防費開支的方向,同時具有社會建設性和歷史補償性,且完全服從於國家防禦性戰略的需要。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40年的前半程,軍隊長期過緊日子,導致軍人待遇和福利保障長期處於低水準,裝備水準落後、戰略訓練水準很低,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軍事大國相比,歷史拖欠較多。

中國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曾經在講座中介紹,自己剛當兵入伍的時候,深刻體會到軍隊生活的艱苦。有時候一頓飯,一個班一桌人都沒有菜,只有幾塊豆腐乳,主食就是饅頭。

自2012年以來成長的國防費,主要用於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相應提高官兵生活福利待遇和改善工作、訓練生活條件;更新老舊裝備,穩步提升防禦性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準;保障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保障實戰化訓練和部隊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

另外,伴隨著國際利益拓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軍隊更加積極地履行同國際地位相稱的國際責任和義務。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也是國家適度增加國防費的重要方面。

外界有目共睹的是,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執行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護航任務,中國軍隊不斷加大參與國際維和、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等行動的力度,在力所能及範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提供更多公共安全產品。

這位軍事問題專家說,最關鍵的是,我們發展國防力量的性質,重在戰略防禦。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

(本文轉引自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