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鳳凰大參考/鄧峰》大選藍綠相爭,陳水扁勝選名場面恐將重現?

(圖/本報系資料照)

文/鄧峰

2024年1月13日是大選投票日,時間正在日益臨近,但不少選民仍在「天人交戰」,不知投給誰。目前基本選戰格局是三組人選,分別為民進黨的賴清德與蕭美琴、國民黨的侯友宜與趙少康、民眾黨的柯文哲與吳欣盈。

本次選舉的「三腳督」態勢和年度大戲「藍白合」的不歡而散,讓不少選民感歎只能在「爛蘋果之中選一個不那麼爛的」。照目前趨勢下去,2024年大選一個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將會產生少數派執政的尷尬場景。這樣的場景在2000年大選時便已經上演,當年泛藍陣營的連戰、宋楚瑜鷸蚌相爭,陳水扁漁翁得利。尷尬場景的背後是困擾台灣多年的藍綠撕裂,是台灣選舉體制所面臨的一個最大痛點。

自1996年開始「直選」以來,台灣選舉體制已經運行20多年,「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現象一再產生,是時候總結經驗和教訓了。

●選舉看點:陳水扁少數派執政故事或重演

2024年台灣大選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選戰開始到「藍白合」破局,第二個階段是「藍白合」破局之後藍綠各自歸隊和郭台銘退選到現在乃至投票日的激烈角逐。迄今為止,兩個階段都沒有候選人的民意支持率過半。

在第一個階段,綜合當時各方民調數據來看,賴清德一直保持穩定領先優勢,柯文哲、侯友宜各有排名第二、第三的時候,郭台銘位居末位。以當時選情來看,如果藍白不合,侯友宜、柯文哲各自為戰,賴清德可以說是穩操勝券,所以他在第一階段的主要競選策略便是分化藍白,他的競選主委在12月初直接高喊「贏定了」。

然而,不能不正視的現實是,縱使當時賴清德被不少人形容為「躺著選」,似乎大勢已定,但他的民意支持率在多數時候只有3成多,偶爾有4成左右,主要覆蓋民進黨的基本盤選民,在整個台灣選民群體中屬於不過半的少數派。與此同時,如果柯文哲、侯友宜在當時民意氛圍下達成合作,則有一定的可能性「下架民進黨」。這便是「藍白合」能成為年度大戲的背景,但「藍白合」終究還是以破局告終。

在第二個階段,「藍白合」破局和郭台銘退選之後,台灣選情發生戲劇性變化,再次讓人感受到選舉政治的民意瞬息萬變。原本能和侯友宜分庭抗禮的柯文哲,因為變化無常而突然失去許多選民的支持,民意支持率驟然下滑。藍營在巨大危機之下破天荒大團結,本來只有2成多民意支持率的侯友宜在和趙少康搭檔之後迅速衝破3成民意,開始有與賴清德一決勝負的希望,讓賴清德再也難以「躺著選」。

12月19日台灣《聯合報》民調顯示,「侯康配」支持度攀升至31%,與「賴蕭配」持平,而「柯盈配」僅維持在21%。同一天,台灣《美麗島電子報》公佈第92波大選追蹤民調,「賴蕭配」為35.0%,「侯康配」為31.7%,「柯盈配」僅為18.2%。目前來看,柯文哲已無勝選機會,現在的關鍵是「棄保」效應的發生程度。

賴清德依然維持領先優勢,但在藍營整合和共同輔選的情勢下,侯友宜未必不能翻盤。 然而在柯文哲仍有2成左右支持率,而無論賴清德還是侯友宜都缺乏過半民意支持的選情下,除非發生新的變化,不然最終誰當選,得票率都可能難以過半。

類似情景曾在2000年台灣大選時上演,當時因為連戰、宋楚瑜分裂,讓本來只有少數人支持的陳水扁以39.3%的得票率僥倖獲勝,高於宋楚瑜36.8%的得票率和連戰23.1%的得票率。如果當年宋楚瑜和連戰能夠團結,陳水扁便不會以少數人的支持當選,更不可能在台灣政壇留下貪腐、政治撕裂和惡化兩岸關係的遺產。歷史教訓猶在。2024年大選儘管正在重回藍綠對決,「棄保」效應有可能發生,但畢竟仍有「三腳督」態勢,會否重演2000年陳水扁以少數人支持僥倖獲勝的故事?

少數派執政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被選上去的少數派相對合乎台灣現實的需要,第二種是被選上去的少數派相對不合乎台灣現實的需要。如果是第一種,那麼結果相對可以接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台灣的處境;如果是第二種,那麼結果相對糟糕,會讓台灣的處境有所惡化。然而,不管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少數派執政本質上都會構成對選舉民主正當性——一人一票下少數服從多數——的質問。因為是少數派執政,民意代表性和認受性勢必面臨不足,哪怕是推行有利於台灣公共福祉的必要改革都會在「為了反對而反對」的撕裂局面下備受掣肘,舉步維艱。

●無人能成為多數的背後:選舉機制、藍綠撕裂、缺乏整合者

如果2024年台灣大選重演2000年少數派執政的故事,那麼不能不檢視無人能獲得多數民意支持的現實原因。第一,這和台灣選舉機制有關。台灣大選採取的是相對多數制,而非絕對多數制,難以防止少數派執政現象。相反,法國總統大選因為要求候選人獲得超過50%的選票,並為此設置第二輪投票機制,能讓民意有一個重新反思、求同存異和理性化的過程,故不至於讓少數派政治力量僥倖奪取大權。

比如,2002年法國總統大選,當極右翼候選人勒龐以微弱優勢擊敗左派參選人,成功進入第二輪投票,與右派候選人希拉克進行終極對決時,法國左派轉而呼籲選民支持本是競爭對手的希拉克,最終在法國民意的重新整合下,極右翼鎩羽而歸。

第二,這是因為台灣嚴重的藍綠撕裂現實。 台灣問題有複雜、獨特的歷史脈絡,故讓藍綠之爭成為台灣繞不開的困局。選舉政治的公開競爭特性和民粹主義面向又讓藍綠之爭空前放大,不少人只談立場不問對錯,「為了反對而反對」的現象屢見不鮮。

第三,這與台灣政壇缺乏能超越不同黨派的整合者相關。 台灣選舉體制已經運行20多年,但可惜的是,歷任領導人中竟無一人能成為被多數人認可的政治人物。不論他們在當選之初多麼信誓旦旦表示要團結全台,最終都難以擺脫一黨一派領導人的宿命。反倒是現行選舉體制運行之前的蔣經國,迄今仍是最被不同黨派認可的領導人。這是對台灣選舉機制的警示。

目前的三個候選人,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除非發生新的選情變化,不然都難以成為多數人認可的候選人。賴清德是醫師出身,擔任過「立法委員」、台南市市長和台灣行政部門負責人,現又是在任的副領導人,但他的偏執性格和「台獨」意識形態,讓他在不同程度上面臨大陸和美國的疑慮。賴清德說他的兩岸路線與蔡英文一致,但蔡英文的兩岸路線是過去7年多兩岸關係持續惡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前兩岸關係的情勢已經不同於7年多前蔡英文上任初期,自稱「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的賴清德恐怕會讓兩岸關係日後的轉圜空間越來越小。儘管他和蕭美琴搭檔能幫他緩解美國的疑慮,但蕭美琴已被大陸定性為「『台獨』頑固分子」,他們的組合恐讓本就緊張的兩岸關係雪上加霜。這正是賴清德的支持率一直未能突破民進黨基本盤的一個關鍵原因。

侯友宜是警察出身,長期在警界任職,參與處理一系列大案,2006年被陳水扁提拔為警政署署長,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轉任警察大學校長,2010年受朱立倫之邀出任新北市副市長,2018年當選新北市市長,2022年連任至今。侯友宜在國民黨中屬於淺藍,靠近中間選民,性格內斂,不擅宣傳和營銷。他本來不太被看好,但因為他選擇與趙少康搭檔,同意韓國瑜擔任國民黨不分區立法委員第一名,加之「藍白合」破局後藍營出現罕見大團結,所以才突然逆襲,民意支持率日益逼近賴清德。可即便如此,他的民意支持率依然有限,在年輕選民中缺乏認同。

柯文哲是優秀的外科醫生出身,從醫多年,成績突出,2014年當選台北市市長,2018年連任,2019年創立台灣民眾黨。他個性鮮明,言辭犀利,擅長與媒體和年輕人打交道,在青年群體中的支持度頗高。他參選2024之初一度頗有聲勢,具有讓國民黨與他「藍白合」的支持率,但「藍白合」失敗之後,台灣重回藍綠對決,嚴重缺乏地方組織支持和經濟實力的柯文哲,民意支持率迅速走低,幾乎再無機會。

在台灣選舉政治下,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都難以團結、整合和超越不同黨派,故無論最終誰當選,都將面臨是否成為一黨一派領導人的困局。 日裔美籍政治學家福山曾指出美國政治的困境:「兩大政黨在意識形態上變得更加物以類聚,審慎的辯論日益退化減少。這種分裂並非史無前例。但在過去,強勢的總統總是能夠駕馭此類分裂。而近來,則未見強大能幹的總統。」這並非美國的政治孤例,無人能團結、整合和超越各派的台灣政壇,又何嘗不是如此?

●一個最大的痛點:離任時是否有多數人支持

當在談論2024年台灣大選有可能重演2000年陳水扁少數派執政故事時,絕不意味著那些靠得票率過半當選的政治人物一定是適合的。本文之所以反思少數派執政現象是為了選舉的正當性與民意認受性,而不是說多數派執政便萬事大吉。評判一個政治人物既要看他或她當選之初的民意,更要看他或她卸任時世道人心的評價。

在選舉政治中,最令人羨慕的是民意支持率高開高走,最勵志的是民意支持率低開高走,最尷尬的是民意支持率高開低走,最不幸的是民意支持率低開低走。少數派執政容易滑向民意支持率低開低走,多數派執政在許多時候難逃高開低走的困局。

台灣自1996年直選正副領導人以來,除了2000年陳水扁是少數派執政之外,其餘均是多數派執政 。當然,這裡的多數派是相對於得票率而言,而非全體合資格選民中的多數派,因為1996年以來的歷次選舉往往有大約2成乃至3成多的選民放棄投票,背後指向的是不少選民對於選票和選舉政治的不關心態度或者失望情緒。

暫且不去深究放棄投票背後的問題,僅僅從得票率的多數派和少數派來看,2000年靠少數派支持僥倖當選的陳水扁,2004年又在充滿爭議的情況下僥倖連任,但最終因貪腐入獄,政治聲望一落千丈。除陳水扁之外的李登輝、馬英九和蔡英文,當選時的得票率都過半,但等他們卸任之後或臨近卸任時,民望都出現明顯下跌。

一個政治人物在選舉政治中能否當選,主要看他的政治形象、黨派立場、宣傳營銷能力、地方組織的支持、競選資金實力,此時他的民意支持率往往夾雜太多無關他真實政治道德和能力的因素。但當一個政治人物卸任前後,他任期之內的是非得失都已經轉化為民眾的切實感受,那時他的民意支持率自然經過更多的實踐檢驗。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說過:「我認為,我們說一個政府受歡迎並不是說它要在治理期間的任何時刻都受歡迎……有時你必須徹底不受歡迎,但你在任期結束時,你應該給人民帶來福利,這樣人民才會認識到你所做的事情都是有必要的」這番話在某種程度上道出了政治的樸素道理。最重要的不是政治人物說了什麼,他是否在競選時調動更多選民的情緒,而是看他上任之後做了什麼,是否給社會留下經得起人心檢驗的功績。這正是觀察台灣選舉不能不指出的一個最大痛點,是擺在世道人心面前的詰問。(作者鄧峰為《香港01》評論員)

連結:鳳凰大參考》大選藍綠相爭,陳水扁勝選名場面恐將重現?(鄧峰) – 海納百川 – 言論 (china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