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莊嘉宏/屏除資訊赤字 為兩岸開啟交流對話的基本功

文/莊嘉宏

由北京大學主辦的「中華文化論壇」擬於2023年11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本屆為第9屆。據悉該論壇曾三次入選兩岸關係十大新聞,而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會議。九年來,主辦方邀請兩岸學者專家針對各種不同議題,例如一帶一路、科技金融、文化復興、文化自信與文創新、兩岸文化合作、兩岸藝術交流、中國式的現代化等提出研究論文,論壇主題的沿革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中國大陸近年的施政重心所在。

兩岸各專家學者於會議期間針對論壇主題進行廣泛討論,與會論文於會後更由北京大學與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共同集結編輯正式出版,令論壇的影響力能有進一步的提升。兩岸分隔而治數十載,不論社會經濟或政治體制都已演變出不同的風貌,漠視差異的相互喊話,往往無具體實效,透過廣泛地交換意見以尋求共識,對兩岸關係的進展,則為較務實的手段。

回顧舉辦歷程,2015年為論壇首屆,2020年曾因疫情影響,台灣方面專家學者以視訊開會,並以錄影放映方式與會;2021、2022兩年仍因疫情影響,但台灣方面在熱心的民間人士如財團法人國學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張家獻等人的協助之下,出錢出力,使台灣方面專家學者得以線下結合線上,京台兩地連線,以視訊會議方式與北京會場同步進行會議而成功舉辦。

由此可見,兩岸的溝通與交流純粹取決於是否有意為之,而不存在真正客觀意義上的遮罩。2016年後雖然兩岸關係急速降溫,但政策的恣意更動翻轉,終究無法成為兩岸交流的阻礙,諸如中華文化論壇等會議的舉辦,讓人彷彿在一片凜冬壟罩中覓得足以破冰的溫暖火苗。

前述論壇雖然係以中華文化之弘揚與復興為主軸,但一方面能依當下時事調整每屆主題,一方面更將邀請對象廣泛延伸到各領域,透過對於各種不同的議題共同地討論、交換意見,才有可能過濾出初步的共識。質言之,兩岸存有歧見並不危險,真正危險之處在於拒絕溝通。

台灣方面從2016年起片面停止與大陸的交流往來,改採堅壁清野的兩岸政策,以台灣陸委會官網所公佈的「中國大陸人民來臺從事文教交流統計」資料為例,大陸人民以宗教教義研修、教育講學、學術科技研究、藝文傳習、協助體育代表隊培訓、駐點採訪及研修生等名義申請來台者,於2023年4月至6月,總申請數為2,046人、核准數為759人,入境數僅為65人。

2020年4月至 6月,亦即蔡英文贏得2020大選並宣誓就職後,總申請數、核准數、入境數則均為0;與2016年蔡英文宣誓就職前相較,均呈現數十倍之落差(2016年1月至3月,總申請數為5,986人、核准數為8,179人,入境數15,620人)。兩岸文化交流在蔡英文上任後嘎然而止,不證自明。

反之,中國大陸則以包容開放的方式,持續舉辦並開放台灣人民參與各種論壇,為兩岸持續的溝通交流保持一線生機,以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官網所揭示的為例,僅2023年元旦迄今,便有諸如2023海峽兩岸青年文化月、第五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等活動,加上各省各校所舉辦的活動及研討會等,從中央到地方,交流的大門依舊敞開。

蔡英文政府刻意對大陸保持距離,加上特定媒體推波助瀾,對大陸新聞採取「報憂不報喜」的偏頗立場,此類閉鎖心態均導致島內青年普遍不知大陸事務,或者擁有一股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號稱自由寶島卻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大陸,讓人匪夷所思。如果說以管窺天是讓人無法看到風景的全貌,戴著有色眼鏡觀看,則恐怕連景致的真實色彩都難以見得。

2018年11月3日大陸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曾提及,目前中美之間的分歧和矛盾當中,有相當大的誤解和偏見的成分,「外界關於中國的『資訊赤字』是存在的」。資訊赤字一方面反映出因中國近十數年來在各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外國對中國之資訊需求漸次提高。

但另一方面,則因中國過往對外界介紹自己,偏重在被動接受詢問或提供訊息而非主動介紹自己,當外國基於過時之文章書籍,或錯誤詮釋刊物文本,甚至出於預設、偏見所提之疑問時,即宛如戴著有色的濾鏡從事對中國的現象觀察。

於是當中國不能及時解釋和說明某些問題,或對中國大陸的重大指控得不到有效資訊的對衝澄清時,外界對中國之偏差及誤解便開始蔓延,最終可能積累成更大的問題。此等資訊赤字出現之原因錯綜複雜,例如漢文艱澀難以學習、西方缺乏通曉中國事務之士等皆是。

然而,筆者認為這種資訊赤字不應存在於書寫同文的兩岸之間,僅以台灣地區慣用之搜尋引擎「Google」為例,於Google搜索欄位中輸入「百度(Baidu)」,即可不費吹灰之力地連結到百度的「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網頁,進而可輕而易舉地蒐集中國大陸對於各色爭議問題之見解,並不存在隔絕遮罩之困境。反而是網路使用者於蒐集資料過程中之怠惰,容易直接形成誤解及偏見之溫床。

近年來蔡英文政府透過豢養網軍、製做時事梗圖及懶人包等,刻意養成百姓被動等待餵食資訊,而喪失理性思辨的能力;同時搭配一批「不曾踏上中國大陸領土,卻對對岸事務指指點點」的政治名嘴或網路紅人,大幅地降低了台灣人民的政治智商,台灣對於大陸本不應該出現的資訊赤字,荒謬地在島內瀰漫。

以92共識為例,島內不乏主張「92共識不存在」之論述,台灣的陸委會甚至在2021年5月8日發表過名為「臺灣已經翻過『九二共識』的歷史一頁」的新聞稿,宣稱:「馬英九倡議的九二共識,在北京當局的定義下,僅剩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原則內涵」云云,便顯然與目前仍持續張貼在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官網的「九二共識的由來」一文相左。

經查,該「九二共識的由來」一文中,明白揭示:「九二共識是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達成共識的方式是各自口頭表述,構成共識的內容就是上述兩段經過協商、相互認可的具體文字,核心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該文中更明白表示「對於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臺灣海基會表示「認知各有不同”,海協會表示「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作了求同存異的處理」。白紙黑字,言之鑿鑿,試問:何來台灣陸委會所稱「在北京當局的定義下,僅剩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原則內涵」之說?

馬英九在2023年9月11日受邀在「2023地緣政治高峰論壇」作開幕致詞時提到,對話交流可減少敵意、促進和平,美國與西方真正關心臺灣的友人應鼓勵兩岸對話謀和,這才是對各方最有利的和平政策。美哉斯言,但時至今日,如何屏除遭有心人士刻意營造的資訊赤字,則更是兩岸開啟交流對話的前提與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