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辛格:和美一起抗中? 印度更想「獨立自主」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刊登本文

文/蘇薩·辛格 (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文/蘇薩·辛格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在寒冷的冬季,儘管中印兩國軍隊仍然駐紮在15000到18000英尺高、氣溫下降到零下31華氏度的地方,但兩國之間的喜馬拉雅山衝突已緩和下來。可隨著冰雪消融,長達8個月的軍事對峙將重新開始。

當新德里正忙於應對疫情肆虐和經濟衰退的雙重挑戰時,北京更進一步,在距離最初爆發衝突的加爾萬河谷約1000英里遠的另一邊境地區阿魯納恰爾邦(譯注:即中國藏南地區)營建了一個新的村莊。

1月,印度和中國士兵在距加爾萬大約750英里遠的錫金北部納庫拉地區發生了一場非致命衝突。然而到目前為止,印度總理莫迪基本上未對中國問題發表任何看法。由於無法確定今年夏天中國人會做什麼,新德里一直在向自己的朋友和夥伴尋求支持和幫助,而它的重點求助對象就是美國。

莫迪努力經營自己與美國前總統川普的私人關係,終於在特朗普離任時獲得了一份臨別贈禮。川普政府在1月份的第一周解密了原本打算保密30年的「2018年印太戰略」,其潛在目的是約束繼任總統的中國政策。不過,儘管這一戰略可能會讓新德里的一些人寬心,但印度卻不能公開表態支持這一戰略,這主要是因為該戰略對印度自身的軍事和經濟能力提出了過高要求。

這份戰略檔並不令人太感意外,但川普政府設想增強印度實力,使其能夠與其它國家一道「制衡中國」這一資訊,的確是給新德里戰略家們的一大福音。這份檔闡明的目標是確保印度保持其「在南亞的卓越地位,使其在維護印度洋安全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其與東南亞的接觸,擴大印度與該地區其它美國盟國和夥伴國的經濟、國防和外交合作。」如果這還不夠,該檔還設想美國「通過外交、軍事和情報管道支持印度,幫助印度解決其與中國的邊界爭端和水源糾紛,其中包括布拉馬普特拉河(譯注:即中國境內的雅魯藏布江)和其它可能被中國改道的河流。」

然而,這份檔的過早解密對新德里來說卻是一個小小的尷尬。這份檔顯示出,印度吸引美國的主要原因不是印度自身有什麼優點,而是它能在對抗中國影響力方面起作用。一直強調奉行戰略自決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新德里公開強調,它與任何一個國家發展關係(一般被解讀為是美國)都不是為了遏制其它國家,換句話說,就是中國。2019年6月,印度外長蘇傑生(S.Jaishankar)在與美國外長舉行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表示,自由開放的印太概念是「為某件事,而不是針對某個國家。」

目前的地緣政治形勢迫使印度尋求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建立強有力的夥伴關係,以應對中國在其邊境的現實威脅,但印度仍不希望自己被視為是美國的爪牙。強硬的現實主義者會爭辯說,在中國對印度如此敵視的情況下,印度應理所當然地拋棄偽裝,承認自己是美國的盟友。但邁出這一步將縮小印度與中國的談判空間,而此時新德里仍拒絕與北京直接對抗,還對外交接觸抱有希望。此外,讓印度完全依賴美國將嚴重收縮印度的戰略空間。

印度長久以來一直奉行不結盟主義,但新德里目前的想法卻受制於一個懸而未決的權力悖論。美國希望有一個強大的印度去抗衡中國,但印度只有在弱小時才會去積極尋求朋友和夥伴。一個強大的印度更願意利用戰略空間去執行獨立的外交政策,希望自己能在大國間縱橫捭闔。如果中印邊境的緊張局勢突然平息下來,印度是否仍會對印太合作抱有同樣的熱情?畢竟,印度仍積極參與了中國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而且還是中國領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最大借款國。去年,中國再次成為印度最大的交易夥伴,使美國在兩年後再次退居第二的位置。顯然,新德里的首選是在可能的情況下與北京展開合作,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與之競爭。

毫無疑問,解密的印太戰略提高了印度在全世界和印度周邊地區的曝光度,印度也正得益於此。不難理解,印度政府選擇了關注即將上任的新一屆美國政府,而沒有去強調自己與上一屆政府的密切關係。事實上,對同一時間國會山駭人事件鋪天蓋地的報導,掩蓋了印度的這一策略。此外,莫迪還有自己的一黨政治私利,那就是不讓印度人想起中國在邊界上發起的軍事挑釁,不讓公眾注意到印度領土有所缺失。同時,一個低調的回應也有助於緩解北京的憂慮,使其不再擔憂印度已對美國言聽計從。從中國官方的反應來看,這一招似乎起到了作用,中國的反應也全都集中在對美國的攻擊上。

執行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手段之一是四方安全對話,或四國機制,這是一個由印度、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組成的非正式論壇,該機制去年11月還舉行了最後一次馬拉巴爾海軍演習。該機制在2019年被提升為部長級,在去年東京的第二次部長級會議舉行前,各方曾討論將這一機制定形下來。四國機制是一大重要發展,但印度卻是該集團中的一個另類:美國與日本、澳大利亞都是條約同盟國,後兩個國家近年來也結成了強有力的安全夥伴關係。

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右一)同日本首相菅義偉(中)及印日澳相關官員會談

四國機制是成功的,該機制表明亞洲所有大國在面對中國時立場一致。中國外長王毅嚴厲批評該機制,將它與北約相提並論就是明證。但四國機制仍然只是一個協商機構,遠不是一個具有正式安全架構的集體防禦組織。如果誇大該機制的實力和重要性,就像川普政府所做的那樣,那該機制就可能刺激中國做出強烈反應,而四方機制本身卻沒有相應的應對措施。

以印度為例,這樣的反應將會發生在中印長達2200英里的大陸邊界上,那裡也是其跨喜馬拉雅山鄰國發出最直接、最緊迫挑戰的地方。四國集團以其目前的形式是無法緩解這些壓力的,也無法彌補印度大陸的弱點。印度本國的海上實力被嚴重局限在印太地區,該國在更廣闊的印太地區,甚至僅在印度洋都無法有效建立一個安全架構。印度經濟疲軟、軍事現代化步伐緩慢,這些都導致印度根本無力擔負這一沉重的期望。

拜登政府重新調整了美國外交政策的重點,開始強調價值觀和民主,這兩條與印太戰略(這兩條也是印太戰略的一部分)一道用於管控中國的崛起。英國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最近發自倫敦的一份報告將印度與俄羅斯、土耳其和沙烏地阿拉伯一起列為「困難四國」,這是由於印度在莫迪印度教多數派政府領導下發生了民主倒退。外界更多地關注到印度存在不自由的多數派主義、國家認可和容忍暴力、以及在法治環境下無法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並加以保護等現象,這就使拜登政府陷入到了尷尬境地。為了執行現實主義的印太政策,所有呼籲懲罰美國民主損友的聲音都會被置若罔聞,但拜登政府宣稱的價值觀與其在該地區的實際利益之間將一直存在這種衝突。

一些人擔心,因為拜登政府將主要關注國內事務,所以儘管它會優先考慮太平洋問題,但很可能會忽視印度洋問題。隨著新德里制定出一個務實戰略來對付更具敵意和專斷的中國,它必將視美國為其印太地區的最重要夥伴。雖然目標已達成一致,但前路卻將充滿緊張、摩擦和壓力——無論特朗普計畫中列出了如何宏大的願望,現實都將如此。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外交政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