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溫偉中:台灣能否當和戰與統獨棋手?

總統蔡英文將在過境美國時與麥卡錫在加州會面。

文/溫偉中(新加坡《聯合早報》)

今年台海局勢的兩顆潛在炸彈——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訪台以及台灣總統蔡英文訪美,忽然調整為蔡英文過境美國時與麥卡錫在加州會面,初步拆除了可能導致軍事衝突的引信。

有消息稱麥卡錫被蔡政府說服,同意不在此時訪台激怒北京,避免重演類似去年8月前議長佩洛西訪台引發圍台軍演,甚至升級為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評估的嚴峻情況:解放軍戰鬥機和軍艦逼近12海里的台灣空域和海域,迫使台軍必須採取武力反擊。

蔡英文訪美也降低了政治性。若消息屬實,她並沒有如外界一度猜測到華盛頓的國會演講,而是本月底出訪邦交國時先過境紐約演講和領獎,回程再到麥卡錫選區所在的加州洛杉磯會面與演講。

知台派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在臉書指這是明智做法,雖然北京無論如何都會嚴厲批判,若針對早有前例的「過境外交」為由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台灣民意多半會針對大陸反彈。

有人形容至少這回台灣不只是「強權的棋子」,也當了棋手,在危機處理中展現主動權和協調能力。蔡政府團隊這次的操作相對冷靜而細膩,台灣各界多表肯定。當然後續變數還很多,能否沿途拆彈還要走著瞧。

台灣因為地緣政治位置、航運樞紐和掌握尖端晶片製造能力,兩岸一旦開戰,將衝擊區域和平、全球經濟甚至蔓延為第三次世界大戰。

問題是台海能否一直維持和平、避免戰爭?當統一失去民意市場,推動台獨肯定引戰,台灣能否扮演決定和戰與統獨的棋手?在中美兩大強權競爭下,台灣只能當身不由己的棋子,甚至在失去利用價值後變棄子?

從台灣輿論環境來看,「強權的棋子」裡的強權,可以是美國也可以是大陸。從疑美論來看是美國,從抗中論來看就是大陸。

疑美論者認為,美國猛打台灣牌,企圖利用台灣打一場代理人戰爭,就像通過俄烏戰爭削弱俄羅斯那樣,來遏制和打壓大陸的發展。

抗中論者則抨擊散播疑美論者,自甘被「境外敵對勢力」利用,成了中共同路人,在認知作戰下成了投降派。

台灣應不應該當棋手?當然。畢竟無論戰爭或和平、統一或獨立,都發生在台灣土地上,身為當事人怎能不當棋手,掌握自己的命運?

不過,從目前現實和大環境來看,要當棋手恐怕越來越不容易。

台灣主流民意不願戰爭也反對投降,不敢台獨也懼怕統一,甚至普遍拒絕統一,只想繼續維持現狀。

但這個現狀就是「事實獨立」。雖然北京依然以和平統一為目標,但當懼統和拒統成了台灣主流民意,北京擔心台灣「倚美謀獨」、越走越遠,把重心從反獨轉為促統。許多學者都指出,兩岸如果不願面對武力統一,就應好好準備政治談判了。

海峽兩岸的事務原本不應由外人說三道四,但台海和平實在攸關區域和世界安全,我冒昧提出以下淺見。

如果不想當強權的棋子、自甘當美國的馬前卒,或棄子投降讓大陸併吞,台灣必須思考如何成為政治談判桌上的棋手。

這包括累積談判的籌碼、緩和談判的迫切性、創造談判的有利氣氛,以及端出談判的方案。

首先累積談判籌碼,包括備戰與對話的兩手策略。要切實掌握不對稱戰力的防衛力量,通過交流對話,與中美取得戰略互信,或至少風險管控的管道,並繼續深耕半導體的左右佈局,讓台灣被世界需要。

緩和談判的迫切性,就必須向大陸確保不搞台獨和分裂,才有以拖待變、創造雙方和平共處模式的機會。

創造談判的有力氣氛,趁疫後展開民間交流,強調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一箇中國原則,雖然它肯定不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中原則,也有別於美國的一中政策。但至少讓北京對統一依然抱有希望,兩岸才有機會坐下來談。

最後端出談判方案。北京已經提出一國兩制的方案,台灣可以不接受,但必須先凝聚共識,提出內部可以接受的兩岸終局解決方案。

這包括綠營提過的大一中架構,藍營提過的邦聯模式,甚至是歐盟或聯邦模式,都可以進一步研究。

台灣民意無法接受失去主權和自主權的統一,官方也強調兩岸是互不隸屬的政治實體,這不代表兩岸不能研究「互為主體性」的關係。

互敬互重與仁愛和平,就是互為主體性的精神。兩岸在併吞與分裂之外,也能重建關係,探討共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