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席亞洲:太平洋兩岸,到底誰能「嚇阻」誰?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推出了一個報告,名為《下一場戰爭的第一場戰鬥》,聲稱通過兵棋推演的方式類比了24種不同條件下解放軍武力統一台灣的情況,旨在喚起美國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某種程度上,這個報告倒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目前不僅僅是美國、中國大陸、台灣,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主流和非主流媒體都在討論這件事了。

首先,我們要介紹一下這個報告及其所運用的「推演」方式。

我們已經習慣了蘭德等智庫基於資料詳盡的電腦推演所做的很多報告,我此前也在節目中介紹過,當代世界上進行兵棋推演的主流方式是電腦推演和人工推演,而比較複雜的電腦推演是從傳統兵棋推演的「西方流派」發展而來,講究輸入資料真實可靠,推演過程符合邏輯,那麼推演的結果就可能更接近現實,因此推演過程本身要盡可能的排除人工干預,純粹進行數理演算,以求得到接近現實的結果。而人工推演涉及到的其實更多是人的因素,也就是經驗和判斷。

其實,現在這兩種推演並非水火不容,實際上它們在不同環境和場合下有著不同的用途。其中人工推演由於過程相對簡單,儘管推演的結果和過程往往不符合現實,但是方便用來體現一些新的思想和觀點,近年來日益受到重視。而這次CSIS的推演,也是用的一個簡單到「離譜」的推演工具來進行的,實際上這種推演用來說什麼傷亡數字、損失多少、戰況如何,都沒有實際意義,正如我們之前音訊節目裡說過的,這種方式就是一個「內行看來貽笑大方,外行看來像那麼回事兒」的推演,從而來最大限度的引起關注而已。

對台海戰況的電腦模擬,在太平洋兩岸都已經進行不知多少次了,相關的資料庫、演算法,也已積累和反覆運算了好幾十年。但是這類模擬有一個問題,就是你無法知道你現有的資料庫和相關演算法是否符合現實,程式本身是否存在BUG,所以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引進美國戰區級電腦推演系統後,雙方事實上就「分道揚鑣」了,各自繼續積累資料庫,調整演算法,優化軟體代碼,就像是生物進化,到了一定程度,兩種同源的生物就變成了不同種屬。

中美兩軍圍繞台海問題的兵推早都已經不知道進行過多少輪

儘管如此,據我們可以瞭解到的情況來看,中美兩軍對於台海的電腦模擬結果實際上是趨同的,即形勢不利於美國。

不過,這種電腦模擬就像是《孫子兵法》裡說的「廟算」,實際上軍隊使用這套系統有兩個目的,一是用來讓各級指揮員和參謀軍官熟悉整個參謀和指揮工作流程,會將相關單位的相關人員集中起來,大家按照實戰過程來進行作業,只不過指揮部作業所生成的命令,會被輸入到電腦模擬系統中去,然後由電腦進行推演戰況,最後生成戰場上下級單位對上級的報告,提交到指揮部,這樣就等於在指揮部當中進行了一場戰爭,只不過「作戰」的過程是在電腦上完成的。

但是這種交戰的具體經過很可能偏離現實,比如電腦上演算法得出的結論,我炮擊一個目標,造成其嚴重傷亡,但實際上很可能由於各種因素,炮擊並不能取得這麼好的結果。

舉例來說,玩《戰爭遊戲:紅龍》的玩家們經常抱怨遊戲裡250公斤航空炸彈的殺傷效果還不如152毫米榴彈炮,而1000公斤航空炸彈的效果又太強,跟戰術核彈似的。如果類似情況出現在軍隊的電腦模擬系統裡面,那麼就要進行修正,令其表現更符合現實,這裡面可能還涉及到要修改一些底層的演算法和代碼。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大家也知道,這種年代久遠的「祖傳」軟體都已經是「屎山」,要進行修改調整的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之前就出現過中國電腦模擬系統領域的重要專家因積勞成疾而犧牲的新聞,從中大家也可以對這種系統的複雜程度和巨大投資獲得一點點印象。

最後,各國軍用的真正戰區級電腦模擬系統最後都會發展成一種高度保密、外界不能接觸的狀態,那麼對於各國智庫等智囊機構來說,想要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就沒法指望直接使用它了。當然,除非你是蘭德這樣與軍方合作關係密切,得到軍方直接委託、向你開放相關系統使用權的機構。

於是,就需要一種簡化的方法。

美軍的戰術級兵推軟體,介面非常接近策略類遊戲

其中一種就是軍民兩用,相對簡單,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的電腦推演系統,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網上有人談到的類似《現代海空戰》(縮寫:CMANO)、《命令:現代軍事行動》(縮寫:CMO)這類相對簡化的軍事推演遊戲了。CMANO和CMO本來就是基於早期參加美軍相關推演軟體落選的一個軟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這家公司也有「專業版」,面向智庫和軍方出售,相比民用版本就有更多的參數可以設置,也有更多的細節。

之前我們看過美軍在2017年提交的《雷霆萬鈞:中國火箭軍戰役行動》這樣的報告,就是直接用CMANO的專業版作為推演工具,其中專門有一個部分是根據美軍彈道飛彈實際飛行參數來演算和矯正工具中對於彈道飛彈飛行時間計算的內容。

一般來說,因為使用了電腦類比和模擬,大家總會對這類的報告更「高看一眼」。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智庫機構不用這些電腦推演工具,而直接用人力推演,這樣的推演在具體軍事行動過程中涉及各種數位方面的內容基本上可視為無意義。因為通常這種推演的運算元無非是」正面,完全狀態「,」翻面,損失一半「,以及」拿掉,完全消失」三種狀態,你跟我說一個旅幾千人說沒就全沒了?顯然是不可能的嘛,所以CSIS報告中什麼台軍死亡3500人、美軍死亡3500人、解放軍傷亡1萬人這類說法,基本上就是在瞎扯淡。

至於用一個回合制桌面推演來說台灣能抵抗70天什麼的,就更是在開玩笑了。它這裡面一回合大概就是一周,也就是說,哪怕台軍一個單位被打的只剩一口氣,回合一過,它就能硬生生活到下一回合,也就是一周時間……這不是開玩笑是啥嘛?

這類推演能夠體現的是一種「趨勢」,比如這次的CSIS報告,其中24次推演根據不同規則大概分為幾種情況:

基礎(美軍和解放軍戰鬥力相當,台軍戰鬥力是解放軍的0.75),美軍介入,規定回合內解放軍未能拿下台灣,中美都遭到嚴重損失,雙方形成僵局,但趨勢有利於解放軍。

樂觀(台軍戰鬥力和解放軍1:1,解放軍飛彈數量有限,美軍戰鬥力壓倒解放軍),美軍介入,規定回合內解放軍海空兵力遭到毀滅性打擊,但美軍同樣有嚴重損失。

悲觀(主要是解放軍飛彈數量按照「實際情況」來),美軍介入,解放軍拿下台北,但規定回合內未能解放全島,美軍遭嚴重損失。

孤立,美軍不介入,解放軍在規定回合內拿下台灣。

末日(和基礎規則的條件相同),不設任何回合數限制,持續進行推演,最終解放軍將可以徹底消滅地圖範圍內美台日軍隊。

美國人一廂情願的攻台,比諾曼第還不如的登陸,士兵呐喊著衝向機槍陣地

實際上的攻台,蹈海而來的全是兩棲裝甲車,灘頭上看不見一個人影……

這樣的一種推演結果,實際上根本就不是「慘勝」,而是慘敗,畢竟正如我們之前所說,根據「回合數」來算美台日能頂幾周是很開玩笑的事情,這顯然是美國人不樂見的情況。

因為美國人期望的是前幾年曾經引起專業領域許多討論的蘭德報告《中美軍事計分表》中所說的,1996年那樣的,美國兩艘航母、幾個空軍聯隊,在幾天內消滅解放軍空軍一半兵力,幾乎全滅解放軍海軍,完全挫敗登陸行動,而自己則幾乎沒有損失。

換言之,全世界都知道,自從越南戰爭之後,美軍不願意投入一場沒有把握的戰爭了。現在回顧越南戰爭,美國對於自己能夠打贏越南戰爭的設想,其實是基於麥克納馬拉的會計師精算結果,也就是只要美軍能夠以較小代價大量消滅越南軍隊,最終就可以通過一場長期衝突,迫使越南因為人員傷亡殆盡放棄其戰爭目標。也就是說,美國當時願意接受自身遭受一定損失,來實現戰爭企圖。

但在越南戰爭失敗後,美軍總結的失敗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能進行一場沒有明確目標的戰爭。越南戰爭就很明顯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美軍要佔領越南全境嗎?美軍要把越南打到什麼程度才能讓越南頂不住呢?

這些說來說去都是未知數,打著打著美軍才發現自己無法贏得越南戰爭,因為從一開始美軍就決定不能實現殲滅越南人民軍主力(因為越南人民軍主力直到美軍退出之前,並未全面投入進攻作戰),更不能主動發起攻勢,佔領河內(防止戰爭擴大)。那麼,美軍就一直處於被動地位,只能坐困愁城。

而從美國此次推演來看,即使在最樂觀的情況下,他們擊沉了大量解放軍登陸船團,嚴重挫敗登陸行動,但仍然無法消滅解放軍東部戰區的海空力量;而美軍自身在亞太的主要基地遭到慘重損失,兩艘航母被擊沉。如果按照這個報告的標題,這次作戰只是《下一場戰爭的第一場戰鬥》,接下來美軍依然會面臨主要機動兵力損失慘重,無法應對下一次進攻的情況。這顯然是美國無法接受的。

如果不論怎麼干涉,都逃不了美國會損失慘重,反而將西太平洋軍事鬥爭主動權拱手讓人,那麼似乎最符合邏輯的選項,反而是不要干涉了。最近,海峽兩岸都已經有不少媒體指出這似乎才是該報告的核心內容。

另一方面,我們應該看到,CSIS這個推演還是基於報告的主要資助方——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想法,讓美軍裝備幾千枚該公司生產的各型AGM-158飛彈的基礎上。而現實中,美國總共也就500枚這種飛彈。

至於報告中「圖窮匕首見」,最後提出不要發展航母和陸軍中程飛彈、完全依賴轟炸機發射空射飛彈這樣的結論,就更是洛馬公司和空軍最希望看到的了。報告真正想要推銷的,還是用空射巡航飛彈替代現在的海基、未來的陸基「戰斧」和高超聲速飛彈計畫。

目前美國已經通過立法方式規定了要有4500枚「戰斧」巡航飛彈的庫存,這也是美國目前唯一明確有法規規定的軍事彈藥庫存數字。我們之前說過美國在21世紀初的外交政策就是「戰斧」外交,而這4500枚庫存,就是美國「戰斧」外交的一個重要保障。但戰斧飛彈沒有空射版,之前海軍曾想要開發一種空射版,型號為AGM-86,由海軍的A-6攻擊機攜帶,但最後這個項目並未落實。

「戰斧」飛彈是雷神公司的拳頭產品,每次美國實施任何戰爭,雷神公司股票就會大漲,因為按照法律要保持4500枚庫存嘛,也就是說打了多少枚飛彈,美國國防部就會馬上下單購買多少發填補庫存,這邊450公斤高爆戰鬥部爆炸聲還餘音未消,那邊雷神的股票就漲起來了。

這種事情對於洛克希德來說簡直就是眼紅啊!所以,他們最希望的事情大概就是推動國會再來個立法,規定AGM-158系列的空射巡航飛彈也有個幾千發的庫存量……

雷神公司耳朵中戰斧飛彈發射的聲音是收銀機的聲音

這件事情在外人看來肯定覺得很搞笑,但在美國卻是一個嚴肅話題,足以把這樣一份離譜的推演報告拉上輿論中心。

最近美國國內各種關於台海的推演和報告往往都是為了確保自己的政治正確,不管是蘭德《設想不可能的事,與中國開戰》還是前面提到的《下一場戰爭的第一場戰鬥》,都在宣稱自己推演的根本出發點是增強美軍實力,尋求最低成本的方法來「嚇阻」中國大陸採取軍事行動。

相比之下,蘭德公司的其他報告,比如《分散式空中戰役》等當中所描述的未來似乎更為灰暗。在這一報告中,在中國大陸狂風暴雨般的彈道飛彈和高超聲速飛彈打擊下,美國空軍在亞太的大型基地和航空母艦都成了靶子,甚至主要通訊設施和指揮設施也都被打成一片廢墟,最終只能依靠C-17運硬碟、空軍上將坐著公務機到處流竄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的指揮系統運轉,還要小心別步山本五十六的後塵,被殲-20打得淩空開花。

但這樣的報告依然會表示自己的目的是阻止戰爭,讓美軍具備分散式部署的能力,增加彈道飛彈一鍋端的難度,從而避免中國大陸產生用一次飛彈打擊來底定大局的想法,從而實現「嚇阻」。

然而,這些報告說了半天,真的能夠產生」嚇阻「的作用嗎?一方面得通過美軍的實際動作到底落實到什麼程度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不然光有個報告你嚇唬誰呢?另一方面,也得看你這提的都是什麼建議啊。

目前這些報告的建議歸結起來就是兩個,一個是買買買,通常是軍火公司背景的,我雷神有戰斧,我洛馬有傑薩姆,我諾格有B-21,我英格爾斯船廠能造伯克3,個個都宣稱只要你買了我這個飛彈、我這個戰艦、我這個轟炸機,就能包治百病。另一個,美軍背景的,縮縮縮,我陸戰隊能開小艇去搶055,不過你得縮到千島之國,等共軍戰艦過海峽;我空軍能分散式戰役,不過你得先讓三等人、四等人去搶東南亞的上千個民用機場;我陸軍有陸基高超聲速飛彈,不過國務院的甜餅販子們得爭爭氣,搞定日本韓國,在他們那兒再弄幾十個基地;嘿,看你們這一副難看的吃相,我海軍才不需要這些扯淡,國會老爺們請再批我幾艘大艦的錢吧,這樣我們可以在阿留申群島和夏威夷大海戰中取勝了……

你的血肉橫飛,我的美元嘩嘩

買買買的報告,通常都是報告寫作者自己也底氣不足,但表示只要我們能夠進一步提高「殺傷力」,就能讓解放軍畏懼於一旦和美軍衝突的慘重損失,知難而退。而縮縮縮的報告呢,通常都是不指望靠幾樣新玩具就能讓實力強大的解放軍如何,但如果通過一些「基礎建設」,增加美國在西太地區戰略縱深,或許就能讓對手因為無法快速取勝知難而退。

看起來似乎軍方這些縮縮縮的報告要更切實際一點,因為畢竟現代戰爭是系統作戰,光靠一兩樣先進武器並不能起到太大作用,況且美國目前的軍事裝備發展的路子因為過去二十年的失誤已經歪了,一時半會也無法糾正回來。所以現在是美國有的東西,中國馬上就能有,而美國沒有的東西,一時半會搞不出來。眼下,買買買救不了美軍,但縮縮縮,不管是哪一種收縮,最起碼的一個前提都是不要在台灣地區和中國爭一時長短。

但是,即便軍方的戰略收縮建議更符合實際一些,但放棄台灣島對美國任何一個政治家來說都將是無法付出的代價,很可能意味著自己政治生命的結束。現在不說別的,烏克蘭的戰爭已經打成如此一筆爛帳,即使是那些主張停止對烏援助的政客們,也不敢光明正大的說出放棄烏克蘭的話。

這種矛盾也導致在台海問題的博弈上,美國採取了一個放狠話、做姿態、但不敢採取實質性措施的態度。從今年8月,雙方圍繞台灣地區的一系列行動上,我們就可以看出,美國的話無比狠,裴洛西的行動無比挑釁,但美軍方面呢,航母遠遁,民兵3飛彈試射推遲。

這種端倪目前才剛剛開始,接下來幾年內雙方無疑將繼續在目前趨勢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下去,也就是說,美國會繼續採取挑釁性的政治態度,但在軍事上不會採取大的動作。

美方的如意算盤是,由於美方軍事上的低調行動,中國大陸不至於採取斷然措施,因為實質上後者沒有被逼迫;但另一方面,從政治角度來說,中國大陸只要不採取斷然措施,美方就可以通過「軟實力」,讓中方看起來像是軟弱退縮的一方,從而取得輿論場上的虛擬優勢,甚至可以用它來刺激中國大陸的輿論場,使其未戰自亂。其實,這與美國近年來在經貿、防疫等領域採取的策略差不多。

當初《中美軍事積分表》是個好報告,它的結論就是,美國最大優勢是核實力,那麼……好的……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美國目前政策失控的大前提下,是可能出現意外事件的,裴洛西竄訪台灣就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先例,進一步刺激中國大陸,可能會讓事情真的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台灣問題上,中美底線並未對齊,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一個中國政治上、道義上、法理上的底線,沒有任何餘地。美國在軍事上所能採取的作為實際不多的情況下,如果主動突破底線,那麼中國採取斷然手段,並非不可想像的事情。而在實際軍事選擇非常有限的前提下,雙方就有可能發生碰撞,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危險時刻,美國稍微靠譜一些的報告都在說這是一個可能引發核危機的嚴重事態。

雖然我們並不喜歡這一局面,但如果發生了這種後果,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苦酒已經釀成,之後是雙方誰把它喝下去的問題了。換句話說,那就是一個真正的零和博弈情況,雙方將不可避免的發生正面衝突,而兩個核大國的正面衝突絕對不是開玩笑的事情。

美國願意為了台灣地區,甘冒這樣的風險,一定要走到這一步嗎?可能這就是各方目前爭論最大的問題了。

說了半天,最後的結論或許就是這樣。如果美國找不到一個短時間內快速實質性提升自身力量的方法,恐怕無法「嚇阻」中國;而反過來,中國與美國「攤牌」的準備一旦就緒,將具備在最極端條件下「嚇阻」美國的扎實能力。這一步不是我們臨時讓幾個智庫拍腦袋提出來的想法,而是一個準備了幾十年、一步一步落實的大計畫的最後一步。

不論如何,當中國的洲際高超聲速飛行器在西部上空畫出巨大螺旋形軌跡的時候,當中國的工人開始在大沙漠中建造超加固「風力發電廠」的時候,當中國加緊為「後台積電時代」的晶片生產佈局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圍繞台灣問題的最終博弈,已經不是在學術圈、媒體圈裡打滾的空中樓閣了。太平洋兩岸到底誰能「嚇阻」誰,咱們就拭目以待吧;或許這件事情也不遠了。

連結:一周军评:太平洋两岸,到底谁能“吓阻”谁?-席亚洲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