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焦點評論社會政治

拜習終於會面了  美中卻沒有交集?

2022年11月14日,拜登和習近平在G20會晤。

文/rfa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週一在印尼巴厘島二十國集團會議期間,舉行了雙方就任以來的首次面對面會晤。從美中兩國的官方通報看,雙方會晤涉及到美中關係的原則性問題。記者王允邀請海外政論刊物《中國戰略分析》雜誌社社長李偉東和美國聖托馬斯大學國際研究與當代語言學系系主任葉耀元副教授,就拜習會與美中關係等議題進行討論。

記者:在中國官媒央視發佈的消息中,習近平在會談中說,中國從來不尋求改變現有國際秩序。而拜登則表示,在台灣問題上,美國反對單方面改變現有格局,保持台海和平和穩定對全世界都是有利的。他們都在說不改變現狀,但似乎講的是不同問題。他們各自到底在說什麼?

李偉東:就台海關係而言,美國一直的說法是承認一個中國,但這個「一個中國」裡邊其實不包括台灣。所謂不改變現狀,美國的實際想法是大陸和台灣不改變互不隸屬的現狀。明年美國國會如果通過《台灣政策法》,這一點會更清晰地體現出來。承認一個中國,但不承認包括台灣在內的一個中國,這個話,美國並沒有明確地說,但他們的含義一直是這樣的。

大陸方面說的是,美國承認一個中國,特別要強調八一七建交公報,其中承認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謂不改變現狀,是不改變這個現狀。就這一點而言,雙方實際上是有明顯分歧的。

記者:葉教授,習近平說,中國從來不尋求改變現有國際秩序,這裡說的國際秩序包含台海關係嗎?

葉耀元:理論上是包括的,但中國在說不改變國際秩序的時候,他們所理解的國際秩序,所堅持的是所謂「一中原則」,台灣是包括在中國裡面的。但這和美國所說的國際秩序,觀點是不一樣的。美國所說的是一中政策,他們知道,中國宣稱對台灣享有主權,但兩邊的未來是要通過和平的協商來解決的,而且他們也希望任何一方都不會通過武力來單方面改變現狀。所以美中雙方對現狀是有不同的認知。

對於中國來說,他們派軍機跨越海峽中線,並沒有改變國際關係的現狀。但在美國看來,這種行為是逼迫、增加了兩岸發生衝突的可能性,這就是改變國際秩序現狀的一種態度。所以,雙方在這個問題是一開始就沒有交集。

記者:在白宮所發的聲明中,拜登表示,不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這實際上也是美國政府一直有的表態。但今年以來,拜登多次表示,如果中國進攻台灣,美國要保護台灣。所以外界一直有疑問,美國是不是在改變多年來的模糊政策?

李偉東:我認為,美國是在改變,正在從戰略模糊走向某種程度的戰略清晰,但他又不想過於清晰。中國方面則認為,拜登之前不是口誤,就是他的心裡話,時不時地要說出來。所以,中國認為美國是要努力地想辦法用武力幫助台灣,包括向台灣出售武器,把台灣武裝成刺蝟或者火藥桶,這些都是公開說的。所以,不管美國方面怎麼說,中國方面都會認為美國是要改變模糊政策。在這一點上,大陸會作充分準備。

前面一個問題我想做一個補充,如果在國際秩序中包含台灣問題,大陸會認為這是美方的看法。在大陸看來,台灣問題不屬於國際秩序,而是中國內政。美國方面會認為台灣是屬於國際秩序,這也是中美兩國在這一點上的重大分歧。這一重大分析現在還是隱性的,但未來會越來越變成顯性的。

記者:葉教授是有台灣背景的,從您的觀感來講,美國是不是在改變模糊政策?

葉耀元:在一定程度上,美國是在從戰略模糊向戰略清晰前進。但戰略清晰也不是完全清晰,因為如果完全清晰的話,理論上是需要雙方簽署軍事聯盟的,這個東西目前為止並不存在。所以,美國對台灣還是一個口頭上的承諾。

白宮可以去表態說,不謀求與中國的武力衝突,因為前提是被動地給予台灣保護。如果今天發生了中國對台灣的入侵,從中國角度講,這是內政;但從美國角度講,這是國際關係,是一個國際現狀的改變。對美國來說,雖然不謀求與中國發生武力衝突,但不等於不會被動地為安全夥伴提供保護。

記者:根據中國央視發出的消息,習近平在會晤中強調,世界正處於一個重大歷史轉捩點,各國既需要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應該抓住前所未有的機遇。他到底在說什麼?之前習近平總是在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云云,外界都理解為是在說東升西降。這一次他是在拜登面前講東升西降嗎?

李偉東:我感覺不是。習並不是想挑釁拜登,說你在下降,我在上升。他表面上的含義可以理解為,比如:原先世界是和平的,現在正面臨一場戰爭,從和平走向戰爭,這是一個重大改變。

另外,中國一直反對世界霸權,或者是單極化,而是主張多極化。包括前幾天習近平見蕭茲,也是希望歐洲有更多自己獨立的立場。所以,習近平能當著拜登公開說出來的,實際是一個多極化趨勢,也包括經濟全球化趨勢,等等。

記者:中國央視和美國白宮發出的消息中,都提到美方認同應確立指導美中關係的原則,可由雙方團隊在已有的共識基礎上繼續談下去。這裡所說的原則是指什麼?

葉耀元:這裡的原則就是美中關係的「紅線」,就是在美中關係中可以做到什麼程度,不要跨越這樣一種紅線。對於中國來說,它的紅線是包括台海主權問題,或是南海議題等等。但美國強調的紅線不一樣,因為它強調的是和平的現狀,不希望和平被打破。所以,美中這裡所謂的紅線,或者所說的原則,彼此之間是有抵觸的。既然原則上不能有交集,他們能做的就是討論在政策及其執行的層面,美國做到什麼程度,中國不會對此產生很大的反應;或是中國做到什麼程度,不會挑戰美國所認定的現狀。

記者:在央視發出的消息中,拜登表示,美國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並且拜登祝賀習近平連任。拜登在這裡是一種真實的表態嗎?

李偉東:這是客套話吧。前面說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這是說了很多次了。這也是沿用川普政府以來的說法。在國際上,美國一直在穩固所謂民主國家的同盟,來對抗專制國家,這是拜登執政以來的態度,跟川普政府是不同的。所以,我不覺得拜登所說的是比較確切的、要一以貫制的政策。

另外,前面說的紅線,有一句話我要補充。雙方都說要劃紅線,但誰都沒說我要遵守對方所劃的紅線。這一點才是要觀察的。中國對美國應該有兩條紅線,一個是不要鼓動台獨,不要改變一個中國政策;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即所謂中國的重大發展利益,二十大報告裡面,還有外交部都經常提到。重大發展利益如果受到美國鉗制的話,包括各種各樣的打壓,中國也有可能在此劃下紅線。

美國的紅線應該是你不要對台灣動用武力、改變現狀;還有不支持俄羅斯,在俄烏戰爭上要保持中立。美國對中國劃的紅線應該是這兩條。

記者:央視發出的消息中,拜登表示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來反對中國;而白宮發出的消息說,美國要繼續與中國進行競爭,而且要聯合盟友與中國競爭。這兩個說法是不同的,但它們之間又是否是一致的?

葉耀元:這裡就回到了剛才李老師所說的,雙方都把自己的原則劃出來,但對對方的原則卻沒有認可。美國方面是認為,在與中國進行霸權爭奪,所以強調要繼續與中國競爭,並且以聯合盟友的方式來打這樣一場冷戰。當然迴避使用冷戰這樣一個詞,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冷戰的一個前哨戰。

從中國方面說,在與美國對話時所強調的就是要放棄合縱連橫的方式來打一個區域戰,而是雙方國家或雙方領導人之間一對一的方式,來進行雙邊溝通,不要把其他國際關係主體扯進來。這與美國認定的競爭關係是有抵觸的。所以,雙邊在這些議題上是沒有交集的一種狀況。

記者:感謝兩位在拜習會結束後幾個小時,就第一時間接受本台採訪。

連結:拜习终于会面了 美中却没有交集? — 普通话主页 (rfa.org)

拜習峰會落幕 觀察人士:美中關係走出谷底,短期泄壓,長期衝突本質未解

文/voa黃麗玲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4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雙邊峰會。根據雙方的會後聲明,兩國元首在長達3.5小時的溝通中,就各自的優先要務和意圖進行「坦率」的對話。對於此次峰會的成效,中國線民普遍樂觀以待。不過,觀察人士說,拜習會雖有助於美中關係走出谷底,也可能帶來長達數月的泄壓期,但兩大強權長期「零和」博弈的衝突本質未有任何改變。

拜習峰會圓滿落幕,雖然兩國未發佈聯合聲明,但根據美國總統拜登的會後記者會和中國官媒新華社的報導,兩國元首就台灣、經貿、人權、北韓和俄烏戰事等一系列議題充分溝通,並達成兩國官員保持常態溝通之共識,包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出訪中國。

拜習會 中國線民留言多持樂觀看法

拜習會經新華社等中國官媒紛紛以頭條報導後,中國線民的關注度並不算太高,因為幾則相關微博貼文下有少至2則的留言,最多也不過2000多則,但幾乎呈現一面倒的樂觀,也少有仇美的論調,雖然有不少留言似乎遭到審查,而無法流覽。

一位來自北京的線民留言寫道:中美「合則兩利。」

另一位來自湖北的線民則呼籲,「中美攜手,維護世界和平穩定。」

還有一位來自安徽的女性線民則稱讚說:「這才是大國應有的風範,當前形勢只有和平相處才能共同發展。」

根據新華社的報導,習近平於會中告訴拜登:「中美關係不應該是你輸我贏、你興我衰的零和博弈,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對彼此是機遇而非挑戰。中美雙方需……找到兩國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

美中關係走出谷底?短多長空?

對此,美國塔夫茨大學政治學副教授、美國企業研究所非常駐資深研究員邁克爾·貝克利(Michael Beckley)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拜習巴厘島峰會後,美中關係可望「從谷底翻身」,緊張關係也可能短期緩和,但兩國關係長期的衝突本質不可能改善。

貝克利說:「我認為,短期內,大家會頭腦冷靜一陣子。但長期而言,效果不大,因為造成美中兩國分歧的因素都是結構性的,包括地緣政治、國內政經相關的本質。所以,這峰會可以避免緊張關係不必要的升溫,但不會解決(兩國)根本的利益衝突……因為(兩國)關係中最重要的關鍵議題本質上都屬於零和博弈。」

貝克利舉例,台灣到底由台北還是北京統治?南中國海到底屬於中國的經濟海域、還是國際水域?華為能否參與5G基礎建設?是否只准台灣、不准中國擁有半導體的優勢?針對這些爭議,兩國雖同聲呼籲保持冷靜,但其實都希望對方讓步,也各自堅持,絕不會在根本議題的立場上退卻。換言之,美國不可能對華解除大卡中國脖子的晶片禁令,中國也不可能放棄對台灣的文功武嚇,在此前提下,他說,這類元首峰會雖然有助於維持雙方的溝通管道暢通,以避免緊張關係升級,但無助於徹底解決兩國根本性的衝突。

貝克利說:「我最擔心的爭端,當屬台海議題,因為台灣馬上就要選舉。不管從美國、還是台北,你可能聽到許多讓北京感到非常挑釁的論調,恐引發中國以拉高軍武壓力來回應。另外,我認為,美國對中國祭出經濟制裁後,大家對這事的關注度不夠,其中,(晶片)法案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非常大,但中共還未完全想出對策。有朝一日,中國必然有所反擊,屆時,恐引發新一輪的(美中)緊張關係。」

習近平:台灣是中美關係的第一條紅線

針對台海局勢,新華社報導,習近平於會中告訴拜登:「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習近平重申,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中國將致力保持台海的和平穩定,但「台獨」同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他也呼籲拜登言行一致,恪守不支持「台獨」的立場,且不將台灣作為謀求對華競爭優勢或遏制中國的工具。

拜登則於會後記者會上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表示,美國維持一貫的對台政策,沒有改變,而且他也不認為,中國會立即採取任何試圖入侵台灣的舉動。

根據白官的書面聲明,美國並未重申其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相反地,拜登反對北京持續對台施壓。聲明稱:拜登「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脅迫性以及越來越富有侵略性的行動表達反對的立場。」

對於美方的支援,台灣外交部,以及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都隨即發佈聲明表態,聲明稱:台灣「欣見拜登總統重申美國政府的一貫政策,並反對片面改變現狀和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行為。這也再次充分展現,台海的和平穩定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

面對中國脅迫 台灣不屈服、不冒進

張惇涵表示,台灣總統蔡英文執政以來,「遵守承諾、維持現狀,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這幾年來,國際社會未曾把台灣當作破壞現狀的一方,而是越來越將台灣的民主與安全,視為國際秩序和平穩定的關鍵。」

他重申,台灣人民會堅定守護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堅定守護台灣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

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台海的和平和穩定也是拜登最關切的議題,但習近平不會接受拜登的說法,因為北京不會允許任何人挑戰其對台海議題的底線,因此,兩人於會中僅可能達成抽象的原則性共識,但恐易遭現實考驗。

丁樹範:「他們只是用原則性的說法,可是當面臨具體狀況的時候,那可能還有蠻大的挑戰。比如說,(美國)眾議院如果是共和黨多數的話,那麼新的議長可能是麥卡錫(Kevin McCarthy)的話,他如果要來台灣訪問,算不算觸到中國的底線?(兩國元首)這原則性、抽象性的說法裡面,有很多的模糊空間,可能會造成(美中)未來的衝突跟緊張,這可能性是存在的。」

對於拜習會後,美中關係的走向,丁樹範的看法較為樂觀。他說,兩國應會管理彼此的緊張關係,讓衝突不至再升級,而且跡象顯示,習近平未來可望調整戰狼外交,因為中國近期派駐新加坡、澳大利亞和瑞典的新大使傳出不再擺出戰狼姿態,反而處處笑臉迎人,也積極融入當地的社交圈。他說,雖然中國根本性的大國強硬立場不會改變,但習近平應會從外交體系和人員的派任上,調整戰狼戰術。

美中3C關係:競爭與合作,避免衝突

美中近年來呈現3C關係,也就是,競爭(competi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衝突(conflict)並存的發展態勢。

對此,拜登於巴厘島峰會前就明白告訴習近平,他預期,美國和中國的競爭會很激烈,但將「管控彼此的分歧,以避免衝突。」換言之,美中兩國未來即便競爭加劇,也會努力降低彼此的衝突。

至於在合作面,台灣學者丁樹範說,拜登總統在國內的政權穩定,讓習近平不至低估或挑戰其政治實力,而習近平於二十大後,也處於權力的高峰,讓兩人可謂站在近乎平等的地位,來處置外交事務。

丁樹範說:「從美國國內來講,因為共和黨的(期中選舉)表現並不如預期,這使得拜登可以在某些國內的議題上,至少不會變成一個跛腳的總統,他如果能夠維持一個政治上的強勢,那麼中國在某些問題上,可能也不好對拜登進行一種挑戰。」

丁樹範說,中國可望在氣候變遷等跨國性議題、以及其他對中國有利的議題上,重拾兩國合作的基調。尤其借由氣候變遷,中國可以拉攏美國民主黨內的左派,爭取他們好感的同時,也對拜登形成一定壓力。

雖然美中兩國官員重啟溝通管道是件好事,不過,塔夫茨大學的貝克利說,美國不要期待中國會在北韓的核飛彈試射或俄烏戰事上可以發揮任何改變局勢的功效。他不認為,中國會在地緣政治緊張時刻,去向北韓施壓。至於俄烏戰事,習近平近日反對俄羅斯動用核武的說法,雖僅流於口頭表述,但或許會讓俄羅斯總統普京三思。

至於在氣候變遷議題上,中國雖然釋出許多口頭善意,但並未打消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興建燃煤發電廠的念頭,因此,對全球的減碳目標沒有實質的意義。

連結:拜习峰会落幕 观察人士:美中关系走出谷底,短期泄压,长期冲突本质未解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