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葉裴晏:烏俄戰爭對台啟示與中共可能攻台的手段分析

烏俄戰爭對台啟示與中共可能攻台的手段


文/葉裴晏

壹、前言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正式展開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數萬俄羅斯大軍越過國境,全面入侵烏克蘭,這是繼2014克里米亞危機後,俄國正規軍正是大規模與烏克蘭正規軍展開衝突,而居於東亞新冷戰前線的台灣,又將會何去何從?中國是否會入侵台灣?烏克蘭戰爭能給台灣什麼啟示?台海戰爭是否早已打響?

貳、對台啟示

現代戰爭情勢複雜,國際間經濟文化的盤根交錯,已經很難單純透過軍事手段或一次性行動達到完全征服或取勝的目的,而軍事科技的突飛猛進,也象徵著戰爭成本大幅提高,因此滲透、推翻乃至征服一個國家,便是以混合戰的模式進行,台灣可能面對的混合戰大致能分成以下幾個方向去解釋: 

一、基本分析

戰前分析

1.國防層面:

國防乃是本議題最根本的事務,而其中的與誰同盟,平時戰時如何演練,都是重要項目,不能在敵我不分的情況下進行國防籌備,敵友之間的區分要清楚,沒有可商討的餘地,大致上分為敵對、友好、中立三種方向,不可搖擺不定。

2.國安層面:

在兩國關係不佳時,最容易出現的便是第五縱隊,要防止第五縱隊,平時就需在法律制度、情報收集、對特殊人士及團體的關切上著手,而情報收集往往需要多方在多國流通協作,才能完成並釐清可信度最高且最具價值的情報。

2.信息層面:

現代社會最大的危險因子便是假新聞,莫說戰時,在武漢肺炎疫情肆虐至今的情況下,社會上流傳的假新聞數不勝數,面對假新聞,政府平時較要建立起信任機制,與多方平台合作,不論國內外或是公家民間,才能用最快速度供民眾查證,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合作對象之間要有共同價值,且能長期維持,尤其對對軍人的煽動勢必是為害最大的,如何避免軍人因長期封閉的環境,在跟社會脫節的情況下因價值不清而被欺騙利用。

4.民防層面:

必須教導民眾與具有能力的群眾(不論是後備軍、國土防衛隊、緊急防救單位等)如何準備應對特殊情況,例如:何種行為是受《日內瓦公約》(Geneva Conventions)保護,且這些知識與能力不僅可用於戰時,也能用於災害防救、公安意外或是其他意外的緊急情況。

5.政治層面:

俗話說軍事是政治的延伸,軍事離不開政治,因此必須搞懂各國戰略利益為何,此外,面對各方面的滲透,如:經濟(《蝦皮》、《騰訊》)、產業(台商、台幹)、能源(我國大多靠進口,需預想被封鎖)、糧食(是否能在戰時確保配給,是否有廠房能加工保存)、網路防範(假訊息洗腦老人家與利用流行趨勢洗腦年輕人)。

戰時分析

1.國防層面:

在軍事對抗的情況下需要先預想敵方可能使用什麼模式進行行動,是飽和飛彈打擊?首都斬首?小規模單點、中規模多點還是大規模全線登陸?是否會動用具強大破壞力的溫壓彈、雲爆彈、子母集束彈、磷彈、生化武器或是戰術核彈?在非傳統手段上出現的電子戰、網路戰?是否有國內第五縱隊接應協助?自身軍民心戰層面是否能進行有效抵抗?

2.信息層面:

戰時敵我雙方一定會出現許多假新聞,有些是為了勸降或提升己方士氣,但該如何建立民眾的信任機制,這些機制又有什麼合作平台供民眾查證且如何查證,在戰時,電視、網路等一般通信基本上很容易被切斷,同時要知道敵方目的為何,我方又該如何反制,如果民眾平時就已不信任政府,戰時只會使情況更混亂,同時商人(例如社群平台)是否能放棄利益,幫忙打壓或刪除假新聞(前提是價值觀要相同:例如民主自由陣營,而《小紅書》、《抖音》等中資平台基本就不可能),以及是否能有商用無人機與衛星等協助通報與進行網路連線(例如馬斯克(Elon Musk)的星鏈(Starlink))。

3.國土防衛軍:

一般來說,國土防衛隊不屬於軍人也不屬於民防,屬於行政單位管轄,但平時不會使用到的單位,要依據當時的情況、每個人的能力、手上的資源而將手上的每個人放在當下最適合的位置,並且確保每個人都知道當下與之後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此次烏克蘭的做法便很值得台灣參考。

4.民防層面:

戰時軍隊與政府的人力物力有限,面對可能出現的大規模平民傷亡、急救、避難引導、消防、社會秩序維護、物資發放等問題只能交由民防單位負責,而其中的防救人員是否知道戰時該做什麼?後備計畫如何?若民眾想游擊抗戰能做什麼?民防指揮體系是否完善?民眾是否懂得敵我辨識?若知道又該如何回報友軍而又不洩漏其位置?糧食醫藥等急難物資是否足夠且能妥善保存及發放? 

5.個人準備:

雖說國家有難之時人人有責,但每一個人能做的有限,且在參與上述的各單位進行工作之前,最要緊的人是如何確保自己的安全,每個人必須要了解並尋找離自己最近的避難場所、印製地圖、學習如何使用無線電與廣播廣播系統、知道那些地方可能是安全區、手上擁有必要物資、是否會使用諸如藥品刀具等物品、定時使用《1991報平安》以及面對突發的爆炸與衝突中該如何自保等等。
陸軍啟發

1、不對稱武器並非無敵

許多媒體都在吹噓,雖說不對稱武器的確大放異彩,成功讓重裝部隊蒙受巨大損失,但事實上,不對稱武器的操作者仍是人類,面對敵方裝甲部隊或空軍,仍需以保命作為第一條件,確保生命安全後才能反擊敵人。

2、戰甲運用革新

以往的戰甲部隊運用從冷戰時的大規模突擊(鋼鐵洪流)到車臣及阿富汗的散點運用,但此次戰爭證實,不論是何種方法,在雙方均是具有一定規模的正規軍相互交戰時,似乎無法發揮如預期般將戰線大幅突破推進的成效,而坦克貌似成了防守利器而非進攻利器。

3、美俄火炮理論天差地遠

俄軍的火炮理論仍舊停在大規模集中運用及火力壓制,但美軍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火炮運用卻傾向於小規模,高機動的精準打擊,明顯使美俄的火炮運用方法出現不同,也象徵車載型火炮的靈活度將加速其成為未來取代拖曳式火炮的進程,但同時拖曳式火砲仍未完全過時。

4、單兵力量急速提升

綜上所述,部隊規模縮小,象徵每個單兵的重要性及所肩負的任務增加,但戰力卻不打折扣,如何提升單兵力量,還需世界各國思考。

海軍啟發

1.存在艦隊論(Fleet in being)仍未淘汰

存在艦隊理論起於甲午戰爭前,指艦隊的單純設置即能對於海域的控制發生影響力,沒落於1941年英軍重擊義大利海軍的塔蘭托戰役(Battle of Taranto),但此次烏俄戰爭前期,烏軍的艦隊仍就對俄軍造成大規模牽制乃至損害,象徵在岸防體系的配合之下,如果雙方不存在嚴重代差,存在艦隊仍能發揮其效用,但傾向於跟綠水海軍理論結合,也就是指海軍力量具備投射能力,並能在該國鄰近地區海域(綠水)執行任務。

2.岸防體系逐漸重要

承上,岸防體系在此次戰役中功不可沒,因艦隊即使在出航的情況下,也難以全天候長時間戰備,且若武器彈藥消耗,也難以即時補充,而岸防體系則能避免此類問題,達到與海上作戰平台相互制敵的效果

3.艦隊仍需重於岸防

但並非指弱國艦隊一無是處,艦隊最大的優勢,便是會移動、火力強大且可獨立作戰的平台,這部分仍是岸防體系不可替代的,艦隊應在可容許的情況下出港制敵,退守時與岸防配合,若時機到來,還可再次出港追擊,甚至掃蕩、擒獲敵方。

空軍啟示

1、化整為零提高生存

烏俄戰爭剛開始時,許多烏東及烏中的空軍,開始大規模起飛,但迎敵後卻逕直飛往烏西或鄰國,避免了跟機場一同被摧毀,一段時間後這些飛機才返回國內,一來確認的敵方的機種、戰法,二來確認了國內機場受損情形與安全區的位置,以便之後持續戰鬥。

2、盟邦合作成為關鍵

承上,烏克蘭因領土較大,具有一定程度的戰略縱深,但台灣並沒有,因此戰機需要的是能在接戰後前往盟邦的能力,在盟邦取得部分補給後,如何再戰或是如何保存實力,甚至是加入盟邦協同作戰,都是值得探究的議題。

三軍啟示

1、快速部隊大顯身手

基輔(Kiev)保衛戰帶給各國的重要啟示,其中之一便是快速的重要性,俄軍起初派遣空降軍(VDV)突擊,意圖速戰速決進行斬首,但事與願違,在烏軍快反部隊的反擊下,雖起初有所斬獲,但最後仍無法快速與外圍的重裝部隊會合,後又因戰力減員且陣地易手,使得戰略及戰術目標皆未達成。

2、戰略重地的後勤價值

從哈爾科夫(Kharkiv)、馬立波(Mariupol)、赫爾松(Kherson)等地的反覆爭奪可以看出,縱使在現代戰爭的運輸手段革新之下,掌握交通要道,用作後勤基地仍是不可避免的手段,使重要地點成為補給、中轉、指揮的橋頭堡,仍是重要戰略目標。

3、無人武器仍為輔助

許多人在此次戰爭中視無人武器為致勝法寶,但實際上無人機的功用仍是在偵查、騷擾、觀測、干擾、定位,雖小有斬獲(無人機投彈剛好打到俄軍彈藥),仍非主力作戰武器(但主力武器也在無人機的支援下,發揮了以往戰爭數倍的威力)。

軍民問題

1、雙方互信
從基輔戰鬼和蛇島勇士,再到哈爾科夫英雄與馬里烏波里神盾,烏國人民與烏國政府都知道是假消息,但他們知道這是政府用以安撫民心的消息,他們相信政府的行為與舉措,他們也明白這是激勵人心的假英雄,但烏國人民照單全收,政府也相信人民,藉此鞏固了上下一心的抗敵意志。

2、全民皆兵

從醫生到運動員,從教授到音樂家,凡是烏克蘭的男子皆投入戰場,從10歲孺子到80歲老嫗,從烏東到烏西,從鄉村到城市,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的抗敵,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當下「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在哪裡做什麼」。

3、意志堅強

鋼鐵廠勇士死戰不降、基輔民眾用燃燒瓶阻擊敵軍、赫爾松血戰、哈爾科夫反擊,再再體現出烏克蘭人的抗敵意志並未因戰火衰退,相反,許多人因此超越地域、血統、身分而變得更加團結。

4、善用民力

消防隊冒著轟炸滅火、醫院在大火中轉移傷員、警方自發性讓民眾躲入建築地下、人民自動維持治安及發放物資、公家機關自行向外國請求物資支援,處處表現出烏克蘭的民力得到了極大程度的發揮。

軍政問題

1、外交得宜

從國會到歐洲聯盟,從報紙到《臉書》,烏克蘭政府懂得放出該放出的訊息,適時得配合局勢提出請求,運用適合的管道,針對最適合的受眾,發出最正確的聲音,讓世界各國不得不正視烏克蘭的情況並給予支援。

2、適時安撫民心

從總統府內發言到上街安撫民眾,從穿西裝揮手到穿軍服敬禮,烏克蘭的領導人一再以身作則向民眾乃至世界各國表明抗敵的意志,用各式的消息安撫激勵民眾,使用各式的舉措激勵士氣,讓民心不致於因戰火而崩盤。

3、派系處理得當

戰火起始至今,雖然有亞速營(Azov Battalion)或其他在邊境阻止民眾逃亡的極端主義者,但烏國內並未出現親西與親俄派的暴力衝突甚至是內戰,同時對親俄領導人採取不抓捕,但放到外國的方法,趁機宣揚親俄人士畏戰且無法跟民眾同甘共苦的形象,藉此削弱親俄派的話語權及影響力。

二、淺談烏俄戰爭的前因與烏克蘭局勢和台灣相似之處

要談這項問題之前,要先了解自2014年俄國成功取下克里米亞(Crimea)後兩國關係的變化,首先是由於當年烏克蘭正在進行總統選舉,處於中央權力的真空期,其次有當地地方領導人與媒體配合俄國宣傳,以避免大規模的輿論反彈,同時俄國也用外交手段盡力破壞烏克蘭和其他國家的信任關係,在多管齊下的狀況下使烏克蘭孤立無援,隨後以國際社會和烏克蘭都未能及時反應的速度取下克里米亞,造成既定事實,也使烏克蘭普遍開始反俄(同年台灣也發生反中的太陽花學運)。

但到了2015-2019這段期間,由於國際譴責與烏克蘭開始反俄,兩國好感度急速下降,俄國便改變方法,改為低強度的混合式衝突,包含以下幾點:

1.製造紛亂,以威脅烏克蘭平民與政府為主,打擊當局與政治人物為輔。

2.透過密集且大規模軍演來對烏克蘭施加壓力。

3.派出大量間諜滲透烏克蘭並收買親俄人士為俄國效力。

4.籌備並進行針對特定人士的暗殺活動。

5.針對烏克蘭的軍備庫及民生物資倉庫進行破壞與攻擊。

6.刻意洩漏與發送大量假資訊,造成烏國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烏克蘭與其他國家的情報部門混亂、使烏國政府的決策失誤。

7.煽動烏克蘭國內少數民族反政府。

8.派遣駭客癱瘓與破壞烏克蘭政府、學術、企業的網站與系統。

9.對親烏克蘭本土的政商軍學界等個社會階層的公眾人物進行負面形象的塑造。
  
2019年之後的情勢(本段的烏克蘭可代換成台灣,俄國可代換成中國),在兩國開始出現對抗後,俄國便試圖在烏克蘭內的選舉取得成效,但靠的是打擊執政黨,而非宣傳親俄陣營的正面形象,藉以隱藏真實目的,之後開始強調與訴求以公投改變現狀。

在漸漸取得成果後,基本上也確立了親俄、反俄、中立三方的界線,隨後開始製造烏克蘭內部分裂,以人民為主,以反俄人士為輔,使烏克蘭內部社會出現分裂及嚴重的種族隔閡,在耗盡對方社會經濟資源後,俄國才開始宣傳自己的正面形象,讓烏克蘭人民產生沒有俄國難以維生的印象,並加大對烏克蘭社會各處的滲透,使烏克蘭人民難以想像回到沒俄羅斯的日子,為避免外國勢力的介入,俄國也透過各種管道,大肆在烏克蘭社會上散佈諸如疑美論、疑西方論、疑日本論、烏克蘭孤立論、親俄是烏克蘭未來唯一活路、與俄國統一或成為其傀儡似乎沒有那麼差的印象或言論。

三、現今烏台兩國情勢比較

在比較兩國情勢之前,我們要先了解烏克戰爭時中國的角色定位,才能推測台海發生戰事時俄羅斯可能的舉動。

1.中國於烏俄戰爭時扮演的角色

中國目前已有以下舉動:

(1)透過輿論連結烏克蘭跟香港(聲稱烏克蘭支援反送中運動)。

(2)透過大內宣,激起民眾反烏反西方的助俄情緒。

(3)在大外宣時對自己的立場採取模糊表達,盡量不得罪西方陣營。

(4)將俄國被封鎖的消息與有意放出的假消息擴散,同時互相引用對方的資料,做出來源可信的擔保動作,再將其翻成不同語言擴散(如:英文、日文、中文等)。

(5)由於中國在國際上被說成是納粹,俄國便稱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是亞速營,絕口不提納粹,以免被人聯想到中國。

(6)對俄羅斯在經濟上讓利(進口日前因重金屬超標而未進口的俄國糧食,使其對外貿易有出口),給予非武備物資援助(如軍糧)。

2、俄國於台海衝突時可能扮演的角色

俄國大致會有以下舉動:

(1)透過輿論連結台灣跟香港(聲稱台灣支援反送中運動,干預中國內政)。

(2)透過大內宣,激起民眾反台反西方的助中情緒。

(3)在大外宣時對自己的立場採取模糊表達,表示支持中國收復台灣,但不支持中國使用武力。

(4)將中國被封鎖的消息與有意放出的假消息擴散,同時互相引用對方的資料,做出來源可信的擔保動作,再將其翻成不同語言擴散(如:英文、日文、歐洲國家語言等)。

(5)由於中國在國際上被說成是納粹,俄國便稱是台灣先動手或是有不適當行為(如持有大規模殺傷武器、研製化武、虐殺戰俘等),使中國站在被迫出手反擊的道德制高點。

3.台烏兩國比較

要比較兩國之前,要先了解兩國各有優劣勢,其中對台灣最大的劣勢在於國家身分重要性,但中俄兩國的戰略目標基本相同,都是想先讓對手陷入內戰與獨立戰爭,在對方國家資源耗盡且因戰爭導致國家人民分裂,難以再回到以前一樣團結的情況下,己方會更容易取得勝利,以下列舉台烏兩國的幾個項目比較:

(1)俄國的強項只有軍事,但中國除軍事外的強項手段很多,如經濟、文化、外交等。

(2)烏克蘭地理位置與同盟外交狀況較台灣差(中間無海峽等天險阻隔)。

(3)在法理上,烏克蘭是國家,因此俄國對其展開的所有行動都會有所忌憚,會有一條不跨過的底線,但台灣由於非法理上國家,中國對台較沒有底線。

(4)外交上,俄國攻打烏克蘭是防北約擴張,但中國已經被日韓等國圍堵,如果以俄國出兵是以烏克蘭離莫斯科最近的理由,韓國離北京較台灣更近。

(5)台烏兩國再文化上都分別對中俄兩國有抵抗意志。

(6)習近平跟普丁(Vladímir Vladímirovich Pútin)都是獨裁者,屬於危險係數極高的不確定因素。  

四、中國平時的輿論戰

要搞懂中國每次輿論戰的動機為何,關鍵是要釐清中方擔任的是製造者還是散播者,如總統逃命的消息,中方極可能是製造者,但如假論文、國軍殺平民等台灣內部消息或是打擊人格的消息,中方便可能改為擔任散播者,以下開始探討幾個輿論戰中的關鍵因素:

1.人、錢、資訊流

由於資源有限,中國勢必會衡量每一則消息對台灣社會的威脅性與嚴重性,而後加以包裝,使其能被上至傳統媒體,下至網紅、社群平台等傳播管道使用,同時密切觀察與提升輿論的討論度,以傳達給其預設的受眾所吸收。

2.早期手法

以往中國會讓中國人在社群平台上架設親台派的社群或專頁,藉此先吸引大量親台派人士加入,大約都會先捧親台派陣營半年,等時機成熟或是吸引的人數夠多後,便開始投放大量中方製造的假消息,製造親台派內部的分裂

3.現在手法

由於民眾的辨識能力與判讀力提升,舊手法已經逐漸失效,於是中國開始改變手段,試著跟上台灣時事,找話題及研究其可操作性(如:疫苗、罷免),進行個話題的受眾量體分析,隨後針對性的大量投放假消息,進而達到洗腦的效果,最常見的手段即是成立一些假專頁(如:占星、貓咪等看似與政治無關的主題)做為中繼站(轉發完即刪文),透過多次中轉的方式提高話題性及隱藏來源,最後使其被故意放到如《卡提諾》、《低卡》、《巴哈》等台灣網站,隨後再回傳至原本的中繼站粉專,此法不僅能掩蔽消息源頭,同時還增加可信度,讓假消息看起來像是從台灣出來的。

4.整體運作模式

先由機器人、社群、內容農場、官媒、《抖音》、Youtube等平台同時攻擊,提高話題性,過一段時間後,改以接力攻擊的方式讓話題持續延燒,然後再同時攻擊,創造連環高潮的效應,由此反覆多次,對輿論影響的效果才會不斷延燒,藉此達到洗腦的效果。

5.應對方式

政府應公私協力,提升民眾對政府信任度,並與公民社會團體合作,協助政府部門盡量做到每則消息的來源都能透明標示(但國人基本不看來源),也要追查現金流向(讚頌中國就是財富密碼),盡力與各大民間社群合作,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假消息的傷害。

參、中共可能攻台之手段分析

以下分成兩部分,分別就中共動武時機與戰法解析,純屬筆者個人觀點。

時機

以下的時機所推測的結果不一定會全面開戰,可能只會局部交火,須跟戰法章節分開閱讀,以下依照可能性由低向高排序。

1、台灣即將或可能擁有使兩岸軍力差距急遽縮小的武器或其他可能性

這一年,台灣在軍事方面突飛猛進,在和美日等盟邦共同試驗後,驗證了這項新式武器具有實戰可能性,這項武器極大程度上的提升台灣軍力,使中台兩國軍力差距急遽縮小,一旦這項武器完成或量產,將使中國出於恐怖平衡而不敢對台動武。

2、習近平個人或其決策小圈子內部因素

習近平是中國自毛澤東以來唯一一位力求連任兩次以上的領導人,強勢、冷血、陰險,對權力的渴望無窮無盡,在整肅異己結束的同時,他也在尋求連任,若他能一直活下去,一旦上了年紀,判斷力與決策能力大不如前,外加按照其預想,若他能持續執政,將會碰上建黨、建軍甚至是建國百年,又受小圈子內的人報喜不報憂,在長期被獻媚蠱惑的情況下,這很可能讓他鋌而走險,決定採取軍事行動(不一定對台,也可能把日、韓、澳一起拉下水)。

與易思安(Ian Easton)所著之《中共攻台大解密》的對話

一、因美國勢力消退,中國欲跟美日攤牌

原因可能在於北京感覺到美國勢力消退,例如華府的國防支出降低、美國降低了對台灣等盟友的安全協助,甚至放棄了對台灣的保障承諾、大規模軍售等。

筆者分析:就近年來的中美關係來看,自貿易戰開始,美國對中國的敵意逐漸提高,外加中國在南海、東海一帶對日台美韓等國的挑釁與種種措施,進一步提高的美國對印太地區的關注與種種戒備,就連拜登(Joe Biden)政府上台後也為減低對中壓力,可見與中國對抗已經成了美國的跨黨派共識,筆者預估,若美國不受國內問題或是其他危機影響,美國選擇減低對印太盟邦的各項支援的可能性極低。

二、台灣內部民意普遍追求獨立、入聯或提升國際地位

這一段時期,台灣內部民意堅持主張進入聯合國(或是其他欲圖降低對中國依賴的行為),幾個月前,台灣還曾就此議題舉辦公投,絕大部分選民認同台灣入聯,導致中共氣急敗壞出言恐嚇,同時也決定必要時訴諸武力。

筆者分析:就目前而言,雖然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逐漸因與中國長期分治而降低,但台灣大多數選民仍屬中立(維持現狀),明確的統派與獨派仍屬少數,因此較有可能的主因是入聯,但中國為常任理事國,且台灣的國際事務參與大多依賴美日等大國協助,若是因此攻台,象徵中國與美日攤牌,因此筆者認為此項時機引發戰爭的機率較低。

三、台灣大選

這一段時期,中共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泥沼,黨中央領導人急著想找藉口轉移人民的不滿情緒,剛好當年台灣進行總統大選,於是中共便想趁台灣中央權力較為真空的機會,用台灣開刀解決問題,當年台灣的幾位總統參選人都能獲得台灣選民們的接受。因此,北京當局決定採用抹黑策略,在國際社會散播假情報,意圖離間台灣及美國之間的關係,順便破壞台灣社會的內部凝聚。中共謊稱,其中一位候選人如果當選,將提高對台灣的善意,但同時也以整軍備戰,以便必要時展開軍事行動。

筆者分析:由於台灣每4年就會進行一次總統大選,中共當局也大多都會有所行動,屬於慣例及可預測的情況,因此此項時機引發攻台的機率並不低,且長年以來台灣人民容易對其感到麻痺,戒心也隨之降低,但整體來說仍須視情況而定,若是親美派當選,攻台便象徵對美攤牌;若是親中派當選,自然沒有動武的必要,因此筆者認為此時機攻台機率仍偏低。

四、中國政權出現問題

中國內部出現足以危害政權穩定性的大問題,黨內成員譁然,內鬥頻繁,甚至疑似出現一次失敗的軍事政變。中國共產黨中央高層的領導權力岌岌可危,於是決定對台發動戰爭,用這個外部因素來救援黨內、國內的分歧局面。

筆者分析:此項時機的發生率較小,但引發的後續效應不可預期,或許會有超出所有人想像預測的情況發生,須以當時的事件嚴重程度與影響範圍而定,如當權的總書記被暗殺與反對派被清洗均會造成動盪,但其所引發的後續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對台灣必會有著極大的影響,筆者認為此項時機所涵蓋之範圍太廣,有可能使台灣轉危為安,也可能使台海戰雲密佈。

五、中國內部壓力過大

中共政權出現較大危機,中共宣稱是外國陰謀主義份子的破壞行動,解放軍內一群亟欲趁機謀權的高階將領則說服黨內高層提升戰備,箝制國內與國際社會的通訊管道,北京當局一方面擔憂國內社會持續動盪,一方面害怕權力不保,於是做出一個結論:都是台灣民主惹的禍,不摧毀台灣民主,中共政權就一日不得安寧。

筆者分析:此項時機與前項不同之處在於,前項所指的是單一重大事件,如領導人遇刺、大規模社運、武裝政變與叛亂等,但此項時機所指的是長期以來的各項問題,諸如經濟停滯、失業率上升、網路長城、社會勞動力出現缺口等長期存在之國家社會問題達到爆發臨界點,筆者認為此項時機對於刺激中國攻台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樹立外敵以轉移國內問題),且已從武漢疫情爆發導致中國經濟停滯後,便已開始醞釀。

六、時逢中國重要年份或需有歷史定位

習近平堪稱是中國自毛澤東以來權力最大、最嚴厲、最凶猛的領導人,希望能透過一項歷史功業來為自己謀求偉大的歷史定位,他將因年紀逐漸老邁,變得越來越煩躁(生命給他的時間越來越少)、越來越依戀權力(疑心病重)、越來越沈浸在建構輝煌大業的幻想中,在他眼中,由於自己曾任福建省長,拿回台灣將是他個人畢生無上的成就,也是他對中國歷史的最大貢獻。

筆者分析:此項時機是筆者認為機率最高且不確定因素最多的一項,因為中國已面臨眾多內部壓力,外加習近平對權力的渴望,使其在相信自己無所不能的同時,也需要建立功績讓眾人信服,若能攻佔台灣,則代表其能擁有另一個更高層面的定位,也能同時解決如前項所述的眾多社會問題。

(一)戰法

以下的戰法所推測的結果,須跟時機章節分開閱讀,由於東沙及太平島基本須以閃擊或圍困方式拿下,其目的為取得小戰果安定國內,同時打擊台灣士氣及威嚇美國,順便為阻斷歐美可能自南海發動的干擾鋪路,非攻台最終目的,在此不贅述。

(二)去軍事化的代理人

中共的機艦仍舊持續擾台,我國也一如既往地前往驅離,但這次卻發生了意外,一架中國軍機在與我軍戰機接觸後墜毀(不論是機件問題或是我軍誤擊),中方的宣傳管道立刻以台灣先開火為由,先是外交打壓宣傳,而後要求懲兇,並開出極為苛刻的條件做為最後通牒(類似一戰奧匈帝國的做法),在台灣不答應的情況下宣布戰爭,同時不斷強調此次的行動並非侵略,而是台灣的軍事武力威脅到了中國的航行自由,為了保護中國的航行自由而要讓台灣去軍事化。

由於此次的戰爭來的倉促,雙方的準備時間均極短,一開始中共必定是在國際上強調一中原則,將此事定調為內戰行為,而在部隊準備的期間,盡力以海空與火箭軍削弱並破壞台灣的海空軍實力,此時的中國依然是以去軍事化為目標,僅全力破壞台灣的軍用設施。

同時在台灣國內的中共代理人與親中的地方領導人開始配合媒體,呼籲台灣政府停火,認為是台灣政府的輕率才會導致戰爭,並大肆宣揚被波及的平民傷亡,強調兩岸需和平共處,為此台灣在道義上站不住腳的情況下不應繼續與中方部隊交火,要台灣政府給予民眾和平的生活,同時放出假消息宣稱政府高層逃亡、國軍叛變或搶劫殺害百姓,藉此造成台灣內部分裂,趁此機會吸收對政府反感的中間選民,並與中方談好,派出和平使團前往談判,創造出只有他們才能為台灣人民帶來和平的跡象。

談判結束後,中國代理人開始煽動人民反對政府,並承諾自己取得政權後必定能為台灣帶來和平,同時中方也會配合宣傳,如果繼續由台灣政府主政並抵抗的情況下,將會更進一步的提升軍事行動,此時登陸部隊也大多集結完畢。

而台灣方面,在反政府情緒強烈,戰火可能進一步蔓延的情況下,一個能為社會帶來和平的中國代理人成功上位,中方也履行承諾,停止了對台灣本島的軍事行動,但在隨後的談判中提出割讓金、馬、澎與解散國軍的條件,只保留最基本的治安力量。

為使解散國軍的行動能順利進行,一些穿著軍服的第五縱隊將會開始傷害人民,使國軍被定位成亂軍,新政權便能以民意為基礎解散國軍,之後再以台灣國防出現缺口為由,邀請中國駐軍協防,同時中國會在此之前將大量已集結的部隊送往金馬澎,在島上約束軍紀,並盡力恢復離島物資供應,同時讓大量部隊在島上消費,促進經濟恢復並快速讓貨幣、文字與度量衡統一,讓台灣本島的人民認為經濟快速恢復的同時還能讓生活環境改善。

一切準備就緒後,原先駐紮離島的部隊開始移防台灣本島,新的部隊將填補離島部隊離開後的缺口,而登上本島的部隊很可能遭遇游擊隊襲擊,為此中國便以台灣本地警察無力維護治安為由,增派軍隊並戒嚴,同時大肆掃蕩山區與城鎮的游擊隊及反抗勢力,之後再以平叛為由清洗台灣政、學、產界的高階人士與高知識分子,並在校園及企業行號安插眼線,順便除去反對派,再以中國官員替補,此舉不僅解除中國內政壓力,也讓中國多餘的人才有地方可去,待反對者大多已被消除後,中國便以協助台灣管理治安為由,將中國的治安與司法體系引入台灣。至此,中國已將台灣軍、警、產、學、政、法等大權掌握,但對外仍持續宣稱為一國兩制,待時機成熟後,再如香港般收回自治權(若台灣被解放,香港澳門必定也會被收回自治權),但手段會更激烈且不排斥武力鎮壓,畢竟已經沒有第二個如台灣一般需要收回的地區,自然不需再演戲。 

(三)烏東民族自決手法

這段時期,台灣本島與金、馬、澎等離島出現了嚴重的分歧,島上民眾認為台灣人將他們視作二等公民,排外情緒逐漸加深,同時中國又進一步的開出針對離島的優渥經濟條件,但台灣政府以會造成國家安全問題為由拒絕,此舉更加深了離島與台灣的對立。

隨後,金馬的港口與幾個酒廠工廠、倉庫發生意外,導致大量物資被毀,金馬民眾的生活與經濟受到重創(當地大量財政收入依賴酒廠,多數物資仰賴海運),金馬便與台灣本島請求支援,台灣卻出現由第五縱隊扮演的民族主義者,高呼台灣應跟金馬劃清界線,認為他們應該找中國援助。

此時安排在金馬的第五縱隊開始行動,他們開始與中國配合,煽動金馬民眾反對台灣政府,同時也已經和中國談好,一旦時機成熟,便以保護民眾的名義出兵金馬。
此時恰逢台灣政府即將選舉,權力開始進入真空期,也恰逢金馬地區的防衛總司令交接,正是控制力最弱的時候,突然出現一群穿著國軍軍服的軍人,在暴民的配合下,開始傷害金馬民眾,雖然事後證明他們是第五縱隊,但由於金馬民眾已經不信任政府,認為只是政府推諉的藉口,並將責任推給一直善待他們的中國,這時,中國已經取得民意基礎,而台灣內部面對選舉、金馬脫離、中國進逼、國內反對黨煽動民眾等多重壓力,對金馬的控制已降至最低點。

在這樣緊張的的情勢下,台灣發現金馬岌岌可危,同時也避免事態進一步升高,開始撤出重型或重要的軍事裝備,中國眼見時機成熟,便著手進行最後的動作,製造堪稱導火線的事件。

幾個在金馬的中國人與金馬有名望的人士,被自稱台獨主義者的激進份子殺害,中國要求引渡逞凶,但台灣以司法已介入調查拒絕,引爆了金馬的怒火,幾名第五縱隊與被收買的宗族仕紳意圖前往中國談判,說服兩岸和平共處,但同樣被人殺害,中國便發出嚴苛的最後通牒,並在台灣拒絕後,以金馬民意為基礎,派兵保護他們口中的「中國人」,並宣稱金馬自古與中國相連,島上人民也同樣受他們保護,在金馬國軍被繳械後,中國卻善待這些俘虜,並要他們拍攝影片對台灣喊話,中國也開始對金馬讓利,讓金馬人民的經濟取得飛躍性發展,更加深的金馬對中國的認同。

至此,台灣已失去對台海西方的控制權,澎湖也開始動搖,國內反對黨則宣稱政府無能,害金馬丟失,國軍被俘,同時宣揚中國善待俘虜,是基於同文同種的同胞情誼,國內也開始因懼怕戰爭及對政府的不滿,反中情緒急遽降低,國內的社會族群對立提升,中國則伺機而動,靜待未來拿下澎湖與台灣的時機到來。 

與易思安的對話

一、聲東擊西佔據北台

解放軍派出船團,直奔台南以南的海灘,播放假造的無線電通話內容,並在海面上散播油漬和殘骸,誘使台灣方面相信,已有大量解放軍被殲滅。

中共主力部隊的陸軍及海陸單位此時還在集結區的岸邊靜待,視需要登船支援桃園、新竹的灘頭堡。

中共在入侵計畫當中已先預想:美國會在菲律賓海附近部署三個航母戰鬥群,並訓令沖繩的空軍、海軍陸戰隊進入戰備,更讓轟炸機聯隊進駐關島、日本、阿拉斯加。

這些軍力不可能馬上到位,解放軍的估計是,到登陸戰前美軍的軍力都無法完成準備,且要等到登陸戰後十五日,美軍才會在美國總統的命令之下直接介入戰局,只不過,解放軍估計到時候它們早就打下台北了。

其次,中共還備有應變計畫,負責處理美軍提早介入或台北遲遲打不下來的局面。應變計畫的指揮部畫的指揮部下轄各式軍事航天部隊、網路戰部隊、火箭軍(飛彈)、防空部隊、潛艦、轟炸機部隊等。

筆者解析:此項戰法的關鍵在於四點,一是欺敵戰術奏效;二是美日兩國都無法快速反應;三是解放軍與台灣軍隊的戰力差足以讓中共兩周內控制台北及已佔領區域,同時擋住其他地區試圖反攻的台灣軍隊;四是美軍插手後,解放軍能與其周旋或拉鋸至台灣完全已被控制,上述四點缺一不可,因此難度較高且不確定因素也較多,筆者此戰法的可行性較低。

二、鉗形攻勢取下首都

解放軍計畫由三股部隊分別從桃園、淡水、宜蘭上岸,猛撲台北。另集結兩支兩棲登陸戰鬥群用來欺敵。放出假消息誘使台灣相信,中共目標只有金門和馬祖。

為了達到最大奇襲效果,解放軍要等到最後幾個小時,才展開排除海岸障礙與水雷的行動,中共知道登陸障礙無法完全清除,台灣海岸一定還有許多障礙等著他們。天亮前幾個小時,解放軍特戰突擊隊已先滲透進入台灣,控制從宜蘭登陸區連結台北市區的公路,進佔雪山隧道兩端。登陸日拂曉,即將展開登陸之際,中共飛機開始狂炸台灣陸軍。

五到八天之後,美軍的隱形戰轟機就會出動炸毀解放軍的後勤補給基地,美軍潛艦也會從藏匿的地方現身攻擊解放軍船團。解放軍也擬定了作戰計畫,將在登陸後四日先發攻擊沖繩與關島的美軍基地,以求削弱美軍的軍力,避免美軍干預台海情勢。

筆者解析:此項戰法的重點在於奇襲,也就代表中國集結的兵力數量必須看起來像是只足夠攻打外島,實際上卻必須要足以控制住台灣首都,如此才不會被發現真實意圖,還必須確保渡過金馬直到台北之前的時間不被台灣軍方發現。

同時要能在登陸後抵擋住來自南部反攻的台灣軍隊,並確保能源源不斷的輸送援軍給進攻台北與防衛陣地兩條戰線,最後則是要削弱美軍的干涉,而向美軍主動開戰,後續戰場將擴大至第二島鏈,美軍勢必大舉反擊,戰事恐將無法收尾。

三、步步為營蠶食鯨吞

先奪取金馬,後進佔澎湖,再視需要於台中登陸。控制台灣中部以後再揮軍北上攻入台北。但很可能連台北都不必打了, 因為台灣撐不了那麼久。

在這個分階段的作戰計畫裡,每個階段之間都安排一段暫時的停火,作為協商談判的時間。中共將對台灣發出最後通牒,讓台灣好好想一想。如果台灣接受中共的條件,中共奪台成本就大幅降低;如果台灣抵死不從,解放軍就大有理由展開下個階段的武力攻擊。每打完一個階段,中共就等於增加了外交籌碼,讓局勢變成一場長期的神經戰,使美國的介入越發困難。

中共預估三天內就打下金馬,並在取得金門後直撲澎湖,可望在十到十五日內獲勝。奪下澎湖群島當成跳板基地,準備進攻台灣。

解放軍會採用封鎖加轟炸的方式打擊台灣的防禦能力,若遇颱風則暫停水面與空中攻勢,等風平浪靜再繼續打。如果到9月間台北還沒屈服,到時解放軍會從廈門、澎湖派出兩支兩棲登陸軍力進奪台中,掌控台中的港口及機場,修復使其開始運作,讓第二波的增援軍力快速增加。

筆者解析:此項戰法的可行性較前兩項高,此項中共採取的是戰和並用的做法,也就是外交談判與軍事武力交替或同時使用,以爭取用最小代價得到最大戰果,而且此戰法分階段進行,有足夠的時間讓中國隊前線做資源補充與人員調換,讓第一線始終保持高規格戰力,原則上屬於較保守,但中國握有主動權,隨時可以見好就收,但前提在於歐美日等國不能在戰事初期干涉或從中進行外交斡旋,僅能代為轉達消息,讓中國跟台灣直接談判,否則中國將有可能陷入比如今烏俄戰爭更麻煩的泥沼。

四、農曆春節血洗首都

春節期間台灣政、軍機構和人員的警戒都降到最低點,台北市內的中央政府機關也關門休息,整個城市宛如空城。

一小股特戰部隊利用春節人聲鼎沸的時機潛入台灣內部解放軍預定集結的地方,然後則是一連串事件,讓中共順勢提升部隊戰備等級,還會透過外交和宣傳管道表示,海峽兩岸的關係不錯,即將出現正面的發展。

登陸日當天,巡曳飛彈的轟炸摧毀台北周遭的指揮中心和防空網及對外的聯繫橋樑和隧道,解放軍傘兵空降台北松山機場,猛撲中華民國陸軍關渡地區指揮部(該部防守首都圈北部通道)。緊接著出動空中武力消滅停泊在港內的台灣海軍艦隻,並將空軍的精銳戰機摧毀於地面。究竟是解放軍先殺入台北,還是台灣軍方先光復台北。

即使沒有獲致最大戰果,也會製造出足夠的恐慌和混亂,可以讓解放軍獲取寶貴的經驗和情資,進一步了解台灣的反應速度與能力。

另外,這個計畫貴在速度,這樣可讓美軍來不及反應。

筆者解析:此戰法屬於最冒險激進、風險最高,可一旦成功,就是成本與時間的消耗最低、戰果也是最大的戰法,重點在於兩個字——速度,不論是中國與台灣,甚至連歐美日等國都是,中國需盡快控制台灣首都;台灣需盡快奪回首都;美日需盡快救援台灣;歐洲需盡快給予台灣援助,因為是採取裡應外合的做法,中國須確保特戰部隊的物資足夠,而且一旦失敗,兩岸將例可禁如僵持戰或傳統奪島的持久戰中,中國須確保在他們動員的期間,外國的軍援不至於大幅增強台灣軍力。

五、分割台灣穩紮穩打

解放軍部隊朝著台灣北部佯動,真正的攻台部隊分別在台南與枋寮搶灘。

打一場長期的消耗戰,因為以美國為首的國際援軍不會出手幫助台灣。美國的孤立主義氣氛正盛,完全改變了區域戰略平衡。極長時間的登陸前封鎖、數十天的轟炸階段,大幅度削弱了防禦者的戰力與士氣,解放軍根本不必打,台灣的人民就已經嚇到腿軟了。

前線的領導認為台灣會頑抗到底,甚至可能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來對抗解放軍,解放軍在灘頭堡累積軍力的階段最脆弱,這時候碰到台灣部隊拿出核武、化武就完了。因此,解放軍前線指揮官故意拖延地面部隊進入戰場的時間,讓戰事延長,希望火箭軍、網路部隊、海軍和空軍能夠先打出戰果。

中共會突襲太平島和東沙島並進攻金馬,誘使台灣相信解放軍的主要目標是桃園台地,使得台灣疏於照顧解放軍正要登陸的南部。

戰事持續期間,欺敵行動將會在台海兩岸不斷上演,代表無論是台灣或中國,都不知道未來究竟會如何。 

筆者解析:此戰法是最保守,先決條件最困難,可一旦有此條件便適合實施的戰法,一旦美日走向孤立主義,中國採取長期圍困與封鎖的戰法,對中國的損失是最小的,因為只耗費金錢與彈藥,並不需要犧牲大量人命與諸多裝備,即使美國中途插手,中國也已有足夠時間完成動員與封鎖,同時保有大量有生力量及裝備以應對美軍,但以現在歐美日等國的印太戰略及新冷戰陣營的狀況而言,此先決條件太困難,因此筆者認為此戰法可行性極低。

肆、結語

綜上所述,戰爭對國家乃至世界而言,可為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個小錯誤或疏失,就可能讓世界格局乃至人類歷史完全改變,因此,阻止與反對戰爭更應該是人類社會的最大共識,最後就以著名軍事家孫子的名言作結,願世界再無戰火。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若對國家無利可圖不要隨意行動,沒有必勝的把握不要貿然用兵,不到危急關頭不要輕言開戰。國家領袖不可以因為一時的憤怒而發動戰爭,統兵的將帥不可以因為一時的氣憤而隨意開戰。要符合國家利益才可以用兵,不符合國家利益就停止用兵。即使憤怒,還可以重新變為歡喜,就算氣憤,也可以重新轉為高興,但是國家一旦滅亡了就不能復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因此再對待戰爭這件事情上,賢明的國家領袖應該要十分慎重,優秀的將帥也應該要時時警惕,這才是安定國家與保全軍隊的根本道理。

(作者葉裴晏為國立金門大學觀光管理學系學生,本文為國立金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曾建元民國110年度第2學期開設之《金門戰史與兩岸關係》課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