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炒作台灣發展核武 台獨的「自殺行為」

台獨人士炒作台灣發展核武

文/李路(特約撰稿人)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近日公布2021年全球核子保防實施總結報告,台灣被宣告為「所有核物料均用於核能和平用途」之列的國家與地區,亦即台灣並未發展核武,這項宣示消弭了多年來外界對台灣是否有私自發展核武的疑慮。但是,近來親近綠營的台獨學者,卻又開始放話台灣應該發展核武,讓這一話題又再台灣上空蒙上一層「戰爭的迷霧」。

台獨派的學者之所以主張「台灣應發展核武」,理由是認為,解放軍至今未放棄武力攻台,純就軍事的角度來說,是因為大陸沒有足夠的跨海與兩棲作戰能力,所以,並非因為台灣軍事防衛固若金湯,也不是傳統武力「毒蠍理論」嚇阻效果使然。

然而,近日大陸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號」下水,更讓大陸加速擴張海權,台灣所具有海峽天然屏障優勢可能快速喪失。將來美國如果為自己的國家利益,不願與大陸發生軍事衝突時,台灣可能只有屈服於大陸的武力一途。因此,如果在維持現狀的前提之下,台灣的出路可能就是發展自己的核子武力。

至於,台灣是否有發展核武的能力,獨派學者提到,倫敦戰略研究所的西格爾曾估計,「台灣可在3到4個月之內就能發展與擁有核武」,也有核子工程專家私下推斷,「台灣最多在1年左右,就可以擁有核武」。

只是,有人可能會認為「台灣沒有長程載具,就算有核武,也沒有辦法對大陸產生嚇阻作用」。獨派學者認為,這個問題可以藉由水下發射的短、中程彈道飛彈來克服。這種水下發射的飛彈莢艙(capsule)可以拖曳到北京、上海、廣州的外海部署,然後再遙控引爆便可。台灣只要擁有20枚低易毀性、配備核子彈頭的水下遙控發射型彈道飛彈,同時公布核武戰略的政治底線與臨界點,便足以收戰略嚇阻之效。

美國操縱台灣的核武研發

當然,台灣是否有發展核武的能力呢?答案還是在美國身上。台灣第一座核子反應爐是美國送的,核電廠和核電燃料棒是Made in USA,專業人員是留美學成返台服務的核子工程師。大陸在1960年成立的「核武器研究所」,美國就在1961年幫助台灣在新竹清華大學完成安裝第一部原子爐,藉助台灣核能研究平衡大陸的核武發展,而台灣當時就已經是美中博弈的一顆棋子。

1988年蔣經國逝世,繼任者李登輝無法駕馭有權決定研發核武的閣揆郝柏村,美國評估兩岸局勢可能因此不確定性過高的前提下,才藉由「核子研究副所長張憲義叛逃」一事,拆除新竹清華大學核研所的重要設施,並帶走大批設備,終止台灣的核武研究。如今中美對峙升溫,台灣是否應該發展核武的聲浪,在綠營群組內又再度起。

尤其是俄烏戰爭發生以後,朝鮮也可能繼續進行核試,日本政壇也出現「核武共享」的聲音,台灣也受到這一股風潮的連動。日本政客就認為不應還要繼續依靠美國的核子保護傘,也應該擁有核子武器,以確保日本的國家安全。

比較實際的例子是,近日有關日本是否該擁有核潛艇議題就出現極大的爭議。例如,反對派的日本立憲民主黨總裁泉健太就表示,並不是說擁有了豪華的東西,就會變得強大;公明黨山口那津男則認為「這不現實」。日本共產黨、社民黨等部分在野黨也認為,擁有核潛艇是危險的,容易陷入軍事對立的惡性循環,增加日本遭遇襲擊的風險。

但是,支持派的日本維新會黨首松井一郎認為,為增強威懾力,應擁有高性能的武器。日本NHK黨領袖花孝志則表示,「應對中國,若沒有堅實的防禦能力,就無法保護國民」。兩黨對擁有核潛艇表達了積極立場。

日本政壇炒作核武議題,難免讓台獨份子也有想像空間。只是,在大陸仍然把台灣發展核武視為是攻台的要件之一,綠營內部即使又開始炒作台灣應該發展核武,蔡英文當局仍然不敢輕易鬆口,何況美國也不樂見台灣發展核武。

防衛原則

蔡英文當局清楚對於大陸是否會對台灣使用核武,還是有所疑慮。事實上,大陸一再宣稱不首先使用核武,更不會以核武攻擊台灣,所以大陸會以核武攻擊台灣,只不過是台獨份子的惡意炒作。

大陸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在新加坡舉辦的「香格里拉對話」中就強調,中國的核政策向來是以「自衛防禦」為原則,不首先使用核子武器,發展核武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消滅核武,保衛國家和平。因此對於台灣而言,發展不必要的核武無疑是威脅兩岸和平,加速大陸攻台的藉口。

還好,台灣國防部發言人孫立方也強調,台灣軍隊必遵循國際公約及政府政策,不生產、不發展、不取得、不儲存及不使用核生化武器的立場不會改變。台灣應該謹守此「五不原則」,避免發展核武的不當議論造成兩岸的猜疑與衝突的可能,才能維護兩岸的和平與穩定。

所以,台獨勢力炒作發展核武以達到對大陸「戰略嚇阻」的目的,恐怕才是導向兩岸武力衝突的起火點,也是台獨份子的一種「自殺行為」。

(本文轉引自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