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生/台灣人願代理人戰爭嗎
文/羅慶生
俄烏戰爭打了兩個多月後,愈來愈多的聲音質疑這是場美國對俄羅斯發動的代理人戰爭。4月下旬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密訪烏克蘭後表示,美國的目標是要看到俄羅斯「被削弱」到不能夠再入侵鄰國。這間接證實了各方的推斷,美國不派一兵一卒,就達到北約30多年經營與東擴都達不到的目標。如果拜登政府對中國的「激烈競爭」是要遏制中國到不能夠再挑戰美國,那麼美國將在台海複製這套做法,就很自然成為各方會聯想到的揣測。
拜登政府想要讓台灣替美國打代理人戰爭嗎?這個本質屬於「用,示之不用」的戰略謀畫,當然不會公開宣示,不過美國某些說法與做法暗示了這個方向。
例如,美國雖宣示政策沒變,國務院網站卻刪除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獨」等表述;國防部多次提醒中國武統台灣的目標或時間表,並表示2027年中國將具備這能力。這些都有使台海戰爭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效果。而改換台灣軍購武器清單,似乎也有改變台灣防衛戰略往「烏克蘭化」發展的意圖。
但台灣人願意為美國而戰嗎?
戰爭有兩種,一種是有限戰爭,另一種是無限戰爭。早期戰爭多是有限戰爭,目的是為了爭奪水源或某塊土地,或某種價值觀。你說這個島是你的,我說是我的;你說這種制度有優越性,我說那種比較好。爭執不下怎麼辦?打仗嘛,誰贏了聽誰的。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下,戰爭成為最後的裁判。因此雙方戰場交鋒定勝負。即便贏家用了些詭計或稱為戰略,輸家也接受。
但如果輸家不認輸,再度徵兵、重新武裝部隊,非拚到國家存亡不可,那就變成無限戰爭了。例如二次大戰的「總體戰」,贏家要求輸家「無條件投降」,輸家堅持打到最後一兵一卒。結果是德國打柏林保衛戰、日本挨了兩顆原子彈,戰爭才結束。
無限戰爭很可怕,那是把人民生命財產當籌碼全部賭上去。德國與日本的戰後慘況,80歲以上的老人家應該都知道。因而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的「福克蘭戰爭」就格外讓人耳目一新。雙方各派部隊打一仗,決定福克蘭群島的歸屬,傳統武德與戰爭規範再度受到重視。阿軍被包圍後看沒有獲勝希望就認輸投降,沒有人要求他們奮戰到底,為國家犧牲生命。英軍也尊重他們的戰俘待遇,戰後送他們回國。
未來「台海戰役」如果真打起來,是有限戰爭還是無限戰爭?沒有人知道答案。但外界看得出來,美國或北約不斷提供烏克蘭武器,俄烏戰爭將愈來愈往無限戰爭發展。如果美國看俄羅斯被嚴重削弱,忍不住誘惑而終於出兵,那最後不是打基輔保衛戰,就是引爆核戰。
不必諱言,預言中的「台海戰役」必然和統獨議題掛勾。無論結果被歷史記載為「統一戰爭」或「獨立戰爭」,相信台灣人都不願意打成無限戰爭。因為所謂「正義」,應該是政府要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而不是要人民用生命財產保護政權或意識形態,更不是為了捍衛美國利益。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本文首發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