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羅慶生/台灣捲入俄烏戰的風險

俄烏開戰。(資料照/路透)
俄烏開戰。

文/羅慶生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日前訪問基輔,承諾提供更多軍事援助給烏克蘭。俄羅斯給予直接回應,1小時內空襲了烏克蘭中、西部5個火車站,摧毀6個運送軍武的鐵路設施。這呼應之前俄羅斯向美國發出的正式「外交照會」,警告美方如果繼續向烏克蘭運送武器,可能導致不可預測的後果。

看來俄軍將繼續攻擊運送武器的人員與設施,即便這些人不是烏克蘭人而可能是美國或北約的軍事人員,也不排除因為誤判或誤擊而造成平民死傷的「附帶傷害」事件。俄羅斯「外交照會」的意涵就是:招呼我已經打過了,妳硬要如此,一切後果就由妳負責。

戰爭中攻擊對方武器彈藥的運送是合理舉動。因為這些物資運到前線後將武裝部隊而形成新戰力。如果戰爭的目的是要解除對方武裝而屈服其意志,那麼打擊其再武裝能力當然合理。美國在二次大戰期間甚至將此概念延伸至軍武的生產部分,轟炸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毫不手軟。戰後德國統計,美軍無差別的地毯式轟炸造成德國平民57萬人死亡與88.5萬人受傷,超過對日本丟下的那兩顆原子彈。

美國將如何回應俄羅斯對軍武運送的攻擊?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推測在不能示弱下規模將擴大而非縮小。一種螺旋升高的衝突景況已隱然出現。雙方不斷加碼,使俄烏戰爭可能脫離人類的理性掌控,朝向更嚴重且不可預知的未來。

愈來愈多的戰略觀察家同意,雖然美國與北約並未派軍參戰,但提供大量情報、軍事顧問與武器裝備,甚至還有高階軍官指導作戰,烏克蘭戰爭已不再是俄、烏之間的戰爭,而是俄羅斯與美國(透過其代理人)的戰爭。美國並不是旁觀者,而是意圖屈服俄羅斯意志的相對一方。在沒有挫敗俄羅斯攻勢,讓俄羅斯認輸之前,美國對烏克蘭的介入不會中止。俄羅斯即便擊敗烏克蘭軍隊也無法結束戰爭,談判只是宣傳,衝突可能外溢。

因此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提出俄烏戰爭可能演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示警,或許不是危言聳聽;他甚至還提到了核子戰爭,指出核戰爭風險是真實的,且不容低估。

俄烏戰爭真的會演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甚至核子戰爭嗎?希望不會。但一、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從地區大國與小國間的局部衝突開始,在其他大國介入並發展成國家集團間的對抗而形成。目前俄烏戰爭的發展和一、二戰前的演變有令人不安的類似:其他大國介入地區大國的局部衝突、國家集團在迅速整合中。美國雖多次宣示不會派兵,但形勢如果螺旋升高,衝突溢出原先預設框架的可能性並不排除。

那台灣呢?如果俄烏戰爭並未從地區局部衝突擴散,台灣受到的影響或將只是經濟上的通貨膨脹,但如果演變成世界大戰,台灣被捲入的機會將較大多數的亞洲國家高很多。保持戒慎恐懼之心,或許較蹭熱度的參一腳,更為適合。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本文首發中時新聞網)